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单选题
1.生命活动因为具有方向性而显得有条不紊,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根→茎→叶
B. 胎儿排放代谢废物:母体→胎盘和脐带→胎儿
C. 血液在肺部的流向: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D. 神经冲动在反射过程中传导: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
2.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用具与使用目的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 使用目的
A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湿纱布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B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生理盐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C 观察种子的结构 光学显微镜 观察种子的胚
D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染色
A. A B. B C. C D. D
3.小乐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和“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等实验后,做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甲中,血管a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小
B. 甲中,血管b的管壁最薄、管径最大
C. 乙中,细胞①在毛细血管中一般排成单行通过
D. 乙中,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医生给人打吊针总要从人手背或手腕等处找到些“青筋”,然后从“青筋”处注射,这种“青筋”是( )
A. 动脉 B. 肌肉 C. 静脉 D. 毛细血管
5.血型鉴定实验中,将受检者血液与标准血清分别混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甲、乙两人的的血型鉴定结果如图所示,则( )
A. 甲的红细胞中没有凝集原 B. 甲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
C. 乙的红细胞中只有B凝集原 D. 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6.图一表示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下列分析科学的是( )
A. 为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可以往棉絮上滴加生理盐水
B. 使用高倍显微镜能清晰观察到尾鳍的血液流动
C. 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速度依次是[3]>[2]>[1]
D. [2]是毛细血管,判断的理由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7.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医生给某人右手臂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痛。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 ) 。
A. Ⅳ→Ⅱ→Ⅰ→Ⅲ B. Ⅳ→Ⅱ→Ⅲ→Ⅰ C. Ⅰ→Ⅲ→Ⅳ→Ⅱ D. Ⅰ→Ⅲ→Ⅱ→Ⅳ
8.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的作用是抵抗病菌的侵人 B. 2和3都具有细胞核
C. 3数量过少时,会造成人体贫血 D. 血液呈红色,是因为3中含有血红蛋白
9.表中为测定某种哺乳动物的血液在通过不同的组织器官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检测的组织 甲 乙 丙 丁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 96 60 50 25
A. 组织甲有可能是右心房 B. 组织丁不可能是左心房
C. 若丙是出球小动脉,则丁是肾小球 D. 若乙是肺动脉,则丙可能是肺静脉
10.因感染而发生炎症时,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的是( )。
A. 血小板 B. 白细胞 C. 红细胞 D. 血浆
11.如图所示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葡萄糖 D. 尿素
12.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大面积烧伤和血小板缺乏者,应分别输入( )
A. 血小板、血浆、红细胞 B.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 血浆、红细胞、血小板 D. 红细胞、血小板、血浆
二、填空题
13.他在国内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他创造了世界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在高盐浓度条件下,也能有很高的产量。
(1)文中的“他”是下图中的 。
A. 屠呦呦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袁隆平
(2)普通水稻不适合在盐碱地生长,因其根毛细胞中细胞液浓度 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引起细胞失水。
(3)水稻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米饭消化产物进人循环系统后,首先到达图甲所示心脏四个腔的 (填字母)。之后随血液送往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中参与代谢提供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图乙表示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动脉、静脉、支气管、肺泡,请选择图乙中序号按顺序表示出二氧化碳从血管经肺部排出体外需经历的路径 。
14.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如图,健康人的生理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的节律,又称为生物钟。请回答:
(1).上午6:30左右,心脏活动加强,这会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________,导致人体血压快速升高。
(2)晚上10:30左右,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了小肠的________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再进食。
三、解答题
15.据统计,全国约有3亿的青少年儿童营养结构不均衡。年5月20日是第29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营养+运动,平衡促健康”。请结合所学知识,据以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模式图分析回答:
(1)青少年要“常喝水”:利于排出体内废物,C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正常情况下,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 和微量蛋白质含量都减为零。
(2)青少年要“勤运动”:运动时,肌肉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同时呼吸也加快加深,空气进入肺的途径是:鼻→ →肺(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气体到达肺泡后,经过②③过程完成了 的气体交换。
(3)青少年要合理营养:牛奶220mL+麦香面包150g+水果100g是小明的早餐,牛奶中的蛋白质在A系统中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 最终被分解为 ;被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随循环系统到达脑部细胞时,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分别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青少年要“免肥胖”:人体经过程 (用序号表示)后,组织细胞获得了营养物质和氧。如果摄取营养物质过多又疏于运动,往往会引起肥胖。
四、实验探究题
16.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
请据图答下列问题:
(1)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平静状态下______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2)一氧化碳轻度中毒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正常情况下______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3)西藏拉萨市的海拔约为3 600米,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萨,在平静状态下,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________(填“增高”“减小”或“相同”)。
(4)在某次户外比赛中,甲运动员受伤而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现有乙、丙、丁三人愿意为甲输血,医生用B型血的血清检验4人的血型,结果只有甲、乙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再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确定,只有丁能为甲输血,则乙的血型是____。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5)已知每克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能释放16千焦的能量,某举重运动员在一次比赛时,将180千克的杠铃从地面举到2米高处,需消耗的葡萄糖的质量为________克(g取10牛/千克,并设举重的能量全部来自体内葡萄糖的有氧代谢)。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如图: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胎儿的发育和营养需要的各种养料和氧气:母体→胎盘→脐带→胎儿,胎儿产生的废物的排出途径是: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
【解答】A、植物体在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通过叶→茎→根,自上而下进行运输的。不符合题意;
B、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胚胎植入子宫壁后,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胚胎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各种养料和氧气:母体→胎盘→脐带→胎儿;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因此胎儿排放代谢废物的途径是: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不符合题意;
C、液在肺部的流向: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符合题意;
D、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 A
【解析】【分析】分析实验中不同器材的选用,及选用器官的目的;
【解答】A、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要脱离水观察,因此要保证鱼的呼吸,所以用湿纱布包裹鱼头,是为了保持小鱼的正常呼吸;故A正确;
B、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为了维持细胞正常形态,需要使用清水;故B错误;
C、观察种子的胚,使用放大镜即可;故C错误;
D、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碘液是为了检测淀粉是否存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分析】动脉是指从心脏发出不断分枝成小动脉,而最后止于组织内的血管,它将血液由心脏运送至身体各处,由于内部压力较大,血流速度较快。静脉是收集回流血液入心脏的血管,常同相应的动脉伴行,数目比动脉多,管径较粗,容血量多。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
【解答】A、血管a是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动脉中血液流速较快;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是毛细血管,其管壁薄,管径最小;故B错误;
C、细胞 ①是红细胞,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单行通过;故C正确;
D、低倍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太小观察不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 C
【解析】【分析】静脉血管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因其就在体表,且静脉血管管壁较薄、管内血流速度较慢,适于注射药物。
【解答】人手背或手腕等处的“青筋”就是静脉。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人的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O型,不同的血型混合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故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解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B型标准血清和受检者血液,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因此乙为B型血,而B型血中只含有B凝集原,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D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解答】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图中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而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故2是毛细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解答】如图所示,心脏的结构为:Ⅰ左心房;Ⅲ左心室;Ⅱ右心室;Ⅳ右心房。
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此题中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故答案为:A
8.【答案】 B
【解析】【分析】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图示为显微镜下看到的人血涂片,①是白细胞、②是血小板、③是红细胞。
【解答】A、1是白细胞,作用是抵抗病菌的侵人,A正确,不符合题意;
B、2是血小板,3是红细胞,它们都没有细胞核,B错误,符合题意;
C、3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过少时,会造成贫血,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 B
【解析】【分析】(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它在氧气浓度比较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的浓度比较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所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还是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氧的浓度。
(2)心脏的壁主要由心肌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根据表格信息,甲乙丙丁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能力逐渐降低,可以推测血液从甲流向丁的过程中血液中的氧气逐渐减少。
【解答】A、由于右心房内的血液为含氧量低的静脉血,因此组织甲不可能是右心房,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左心房内的血液为含氧量高的动脉血,因此组织丁不可能是左心房,B符合题意;
C、根据血液的流向,血液应先经过肾小球,在经过出球小动脉,则出球小动脉血液中的氧气低于肾小球,故若丙是出球小动脉,则丁是肾小球的说法不成立,C不符合题意;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所以肺动脉血液中氧气的低于肺静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 B
【解析】【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解答】当病菌侵入身体时,白细胞会将病菌包围、吞噬,保卫人体的健康,若是人体有了炎症,那么白细胞会增多,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 A
【解析】【分析】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解答】如果Ⅰ代表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葡萄糖分解能产生能量,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葡萄糖的量应减少,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尿素的量应增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血液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解答】贫血主要原因是红细胞数量过少,大面积烧伤因温度过高导致血浆过少,血小板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是缺乏血小板,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因此对于贫血、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分别给他们输入的血液成分是红细胞、血浆、血小板,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3.【答案】 (1)D
(2)小于或<
(3)C;①④③
【解析】【分析】渗透吸水: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活动叫做渗透吸水。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1)A、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发现青蒿素;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C、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D、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2)细胞失水是因为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3)血液流经小肠后,经上下腔动脉流入右心房;血液经过肺动脉进入肺部,开始气体交换,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经过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即 ①④③;
故答案为:(1)D;(2)小于或<;(3)C; ①④③。
14.【答案】 (1)动脉
(2)消化和吸收
【解析】【分析】除了昼夜节律,生物还有各种不同周期长度的节律,例如:候鸟迁徙、鲑鱼洄游、爬行动物冬眠等,则是以年为周期长度的节律行为。
【解答】(1)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上午6:30左右,心脏活动加强,这会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导致人体血压快速升高。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晚上10:30左右,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再进食。
故答案为:(1)动脉 (2)消化和吸收
三、解答题
15.【答案】 (1)肾脏;葡萄糖
(2)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内
(3)小肠;氨基酸;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4)①②④
【解析】【分析】水盐平衡是指人体内调节水盐平衡机构,在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的调节下,保持水和氯化钠等无机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动态平衡,并维持体内含量相对恒定。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养料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解答】(1)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肾小管重吸收过程吸收的全部的葡糖糖和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
(2)空气进入肺的过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②③ 是气体交换过程,是在肺泡内完成的;
(3)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小肠,其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被血液吸收;血液经过小肠后通过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右心室,经过肺动脉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左心室,再通过主动脉流到全身各处;
(4)营养物质经 ① 消化、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氧气通过 ② 气体交换进入循环系统,然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组织细胞处被利用,即 ④ ;
故答案为:(1)肾脏;葡糖糖;(2)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内;(3)小肠;氨基酸;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4)①②④.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增高
(2)减小
(3)减小
(4)D
(5)0.225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析】【分析】根据血液循环及血液循环过程中气体交换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1)在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的能量多,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是为了给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料,故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平静状态下增高;
(2)一氧化碳轻度中毒时,一氧化碳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阻止了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故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小;
(3)由于西藏拉萨市海拔高,空气稀薄,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比例极小,故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比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减小;
(4)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结素,而甲、乙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甲、乙红细胞中均含有A凝结原,则甲、乙的血型可能为A或AB;丙、丁红细胞未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说明丙、丁红细胞中不含A凝结原,故丙、丁血型可能为B或O型。再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确定,只有丁能为甲输血可知,甲的血型一定为A型,丁的血型一定为O型,乙的血型为AB型;
(5)W=GF=mgF
=180kg×10N/kg×2m
=3600J,
3600J÷16000J×1g=0.225g
故答案为:(1)增高;(2)减小;(3)减小;(4)D;(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