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单选题
1.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下列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时,先测量石块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量体积
B. 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先转动转换器,后移动玻片并调节细准焦螺旋
C. 用氨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D. 探究究温度对酶催化效率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后在不同温度水浴中加热
2.科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以下研究的实验中,方法或实验目的不合理的是( )
A. 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多次测量,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B. 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将每组控制在不同的温度中,为了研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C. 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往往用小磁针来观察,运用了转换法
D. 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不同时期模型的建立,运用了模型法
3.人体把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合成人体的蛋白质,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 消化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同化作用 D. 异化作用
4.在科学实验和生活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如果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的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等分为若干份,然后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水浴
B. 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然后通入氢气
C. 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时,先用手迅速将触电者拉离电器,然后切断电源进行维修
D.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5.兽医在狗的消化道的某一部位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
A. 口腔 B. 食道 C. 胃 D. 小肠
6.如图为部分消化系统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只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只能消化脂肪 B. ②含有的消化液只能消化糖类
C. ③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只能消化脂肪 D. ④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
7.下列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的是( )
A. 无机盐 B. 维生素 C. 水 D. 蛋白质
8.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 ②与③对照,②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9.人将外界食物中吸收来的各种氨基酸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这个生理过程属于( )
A. 能量代谢 B. 物质代谢 C. 吸收作用 D. 消化作用
10.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分解的最终产物中共有的是( )
A. 水和尿素 B. 水和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水、二氧化碳和尿素
11.体内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胃能够吸收的物质是( )
A. 甘油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酒精和水
12.既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
A. 肠液 B. 唾液 C. 胃液 D. 胆汁
二、填空题
13.麻糍是我市的一道传统美食。如图,师傅手握大锤,高高举起,然后落下,使糯米团在不断的捶打下变得更有韧性,而后成为好吃的麻糍。请回答:
(1)糯米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 ;
(2)捣糯米团时,师傅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
14.如图是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示意图。将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的消化液是 。图中过程 (填图中的序号)需要消化酶参与。
三、解答题
15.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利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移动快慢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_______。
(3)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 A B C
试管中依次 加入物质 2ml唾液 2ml蒸馏水 2ml唾液
1ml蒸馏水 1ml蒸馏水 1ml 5%盐酸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钟 37℃ 37℃ 37℃
各滴入2滴 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
(1)解释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 ;② 。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分析】(1)从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方法解答;
(2)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的过程解答;
(3)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解答;
(4)影响酶活性或酶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高温、PH过高或过低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A、测量石块的密度时,首先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然后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水的体积,再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测量水和石块的总体积,求出石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A符合题意;
B、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B不符合题意;
C、用氯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再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C不符合题意;
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将淀粉酶和淀粉溶液混合前,需先分别将它们放在等温的水浴锅中保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 A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很多物理量由于其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常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反过来求出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解答】A、寻找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A错误;
B、把温度作为单一变量,是为了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故B正确;
C、磁场无法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小磁针,来判断磁场的存在,采用了转换法;故C正确;
D、原子太过于微小,难以直接观察,建立模型更加直观的了解原子的结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的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异化作用;例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来的氨基酸,再合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生理过程就是同化作用,人体出汗、排出尿液就是异化作用。
【解答】人体把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合成人体的蛋白质,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同化作用;
故答案为:C
4.【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过程的先后顺序相关知识。
【解答】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所以要先水浴后加酶,不然实验现象会一样,A不符合题意;
B、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为了防止爆炸,应先通入氢气后加热,B不符合题意;
C、人发生触电事故时,为了防止施救人员触电,要先断开电源再施救,C不符合题意;
D、将硫酸稀释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为了防止液体飞溅,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物质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A、口腔只能消化淀粉,可将部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蛋白质和脂肪均不能在口腔内消化,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食道既没有消化功能也没有吸收功能,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胃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消化蛋白质,在胃中蛋白质被初步消化为多肽,但胃不能消化脂肪,C正确,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有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够把淀粉和麦芽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将蛋白质和多肽最终分解为氨基酸,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D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解答】A、 ① 是肝脏,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但胆汁中没有酶;故A错误;
B、 ② 是胃,分泌的胃液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故B错误;
C、 ③ 是胰腺,分泌的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故C错误;
D、 ④ 是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解析】【分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无机盐、维生素、水都是小分子物质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因此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入手。
【解答】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了,不变蓝色;②号试管中清水不能消化淀粉,变蓝;③号试管是馒头块,不能与唾液完全混合,所以淀粉未被完全分解变成蓝色,A不符合题意;
B、①与②对照,只有唾液的有无这一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符合题意;
C、本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①②号对照,变量是唾液;①③号对照,变蓝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得出结论,C不符合题意;
D、②③对照,出现唾液的有无、舌的搅拌、牙齿的咀嚼等多个变量,对照试验要求变量唯一,所以②、③号试管不能构成对照实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 B
【解析】【分析】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叫物质代谢。物质代谢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解答】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合成、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成为物质代谢, 人将外界食物中吸收来的各种氨基酸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这个生理过程属于物质代谢。
故答案为:B
10.【答案】 B
【解析】【分析】三大营养物质经消化后会产生代谢废物,人体排泄的新陈代谢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
【解答】糖类和脂肪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尿素等含氮废物。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分解的最终产物中共有的是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11.【答案】 D
【解析】【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营养物质被吸收的情况。
【解答】各消化器官中,口腔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能大量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大肠也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解答】A、肠液和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A符合题意。
B、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只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肠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B不符合题意。
C、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胰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C不符合题意。
D、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只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肠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葡萄糖
(2)骨骼肌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包括内脏和骨骼肌,不同状态下,不同器官产热量不同,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解答】(1)糯米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2)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所以捣糯米团时,师傅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故答案为:(1)葡萄糖 (2)骨骼肌
14.【答案】 胃液、胰液和肠液;①③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观图可知:①表示消化过程、②表示吸收过程、表示分解、④⑤表示排泄,解答即可。
【解答】蛋白质在消化道被消化的过程是: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因此食物中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需要消化酶;另外细胞中的有机物也是在酶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的尿素等各种废物由皮肤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图中过程①③需要消化酶参与。
三、解答题
15.【答案】 (1)有色液滴
(2)37℃
(3)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据此解答
【解答】(1)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消化酶的活性受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曲线图中的最高点是消化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应在37℃左右;
(3)在血糖浓度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将增加,正常人胰岛素浓度会随着血糖的升高而上升,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其分泌量下降,因此,BC段出现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解,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血糖明显升高;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故答案为:(1)有色液滴的移动来(2)37℃(3)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解,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3)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析】【分析】(1)碘遇淀粉变蓝。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淀粉酶的活性受到PH的影响。
【解答】(1)碘遇淀粉变蓝,但是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
(2)B中变蓝,证明淀粉遇到碘能变蓝;A说明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不再能使碘变蓝;C中有唾液、盐酸时淀粉能变蓝,说明酸性物质能使淀粉酶失去活性,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 ; 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
(3)为了进一步研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试管中的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一滴碱液不变蓝,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仍然能变蓝的原因是 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