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体内物质的运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体内物质的运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30 15: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单选题
1.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目的
A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B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 清水(湿纱布包裹鱼头和鱼身) 保持鱼的呼吸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清水 保持细胞形态
D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酒精溶液 溶解叶绿素
A. A B. B C. C D. D
2.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若燃烧的食物熄灭,可再次点燃继续实验
B. 乙图中,向左轻推载玻片b,可形成薄而均匀的血膜,并且不会破坏细胞
C. 丙图中,在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稀盐酸应在唾液和淀粉溶液充分混合后再滴加
D. 丁图中,用皮筋扎紧a处,用手指沿ab方向将血液推向b处,血管ab段会鼓起
3.小乐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和“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等实验后,做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甲中,血管a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小
B. 甲中,血管b的管壁最薄、管径最大
C. 乙中,细胞①在毛细血管中五般排成单行通过
D. 乙中,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下列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及操作正确的是( )
A.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时需要用盖玻片盖住尾鳍
B. 探究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时,将食物燃尽后需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再读数
C. 制作血涂片时需要用到一个载玻片和一个盖玻片
D.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其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和碘液能使淀粉变蓝
5.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单化,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些复杂的事物。如图所示就是正常成年人的一个心动周期(即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房与心室的舒缩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心房收缩时间短于心室,原因是心房只需要把血液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通往全身的动脉
B. 总体上心脏的舒张时间大于收缩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血液的充分回流与心肌休息
C. 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心房与心室没有出现同时收缩的情况,但有同时舒张的时间
D. 该心动周期后的下一个0.1秒,心房心室舒缩状态是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6.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视野如图所示。下列对血管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①是静脉 B. ②是毛细血管 C. ③是动脉 D. 全是毛细血管
7.下列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8.图甲是“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图,图乙是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血液流动图像,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纱布的作用是维持鱼的体温 B. ①是毛细血管
C. ③是小静脉 D. 实验结束后应将小鱼放入废物缸内
9.下列各项急救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
A. 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切断电源
B.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2CO3溶液
C. 被毒蛇咬伤的病人,及时注射含有抗蛇毒抗体的血清
D. 抢救大量失血的病人,及时输入同种血型的血液
10.下列有关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B. 动脉血是由心脏送出的血,静脉血是送回心脏的血
C. 动脉血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而静脉血颜色暗红
D. 动脉血含红细胞和养料多,静脉血含红细胞和养料少
11.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含有细胞核,能吞噬入侵的病菌 B. ②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C. ③主要成分是水,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D. 输血时血型不合,④会凝集成团
12.下列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脏的左侧流动的是静脉血,右侧流动的是动脉血
B.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
C. 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D. 小明左手不慎划伤,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喷射出来,小明立即按压远心端止血
二、填空题
13.为了挽救心肺功能意外受损的病人,科技人员研发了人工心肺机,可以代替病人的肺进行体外气体交换,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大量中空纤维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布满了微孔,人工心肺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试分析回答:
(1)人工肺内有大量的氧合器,其功能相当于人体的肺泡,血液流过肺泡后,血液成分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
(2)你认为人工肺内有“微孔”的中空纤维相当于人体肺内的________。
14.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⑥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系统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2)C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它的作用是 。
(3)某人患阑尾炎时,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数目明显增多的项目是 。
(4)图示中属于排泄途径的是 (填图中数字序号)。
三、解答题
15.下图为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 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系统内,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外界的氧气通过过程②进入B系统,这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3)某同学患有严重的低血糖症,通过上肢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随血液运输至腿部肌肉细胞,被肌肉细胞利用后产生的物质最终通过过程⑦排出体外,在整个过程中,血液至少经过心脏________次.
四、实验探究题
16.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图甲是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用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等小鱼安定后,将 盖在尾鳍上面,通常情况下, 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3)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其中 1 是 血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消化。
(2)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为了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要用浸湿的棉絮或纱布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体包裹起来。
(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保持细胞形状,应该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解答】A、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其中加入唾液的淀粉中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被分解,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要用浸湿的纱布,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故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用生理盐水浓度为0.9%,目的是保持细胞形状,C错误,符合题意;
D、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 A
【解析】【分析】 1、甲图中,被燃烧的食物所含的能量大于试管内水吸收的能量,因为部分能量散失。2、制作血涂片的方法是先应该把推片放在有血滴的载玻片上,呈30到50度,与血滴接触,等到血滴沿推片边缘分散后,再稍用力并均匀推向左端。3、唾液定粉酶和唾液充分混合,淀粉酶已经开始分解淀粉 。4、静脉负责将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
【解答】A.图甲的实验过程中,若燃烧的食物熄灭,可再次点燃继续实验,否则会导致测定的温度值不准。故A正确。
B.图乙血涂片推片时,血滴应在推片后面,否则会破坏细胞结构。故B错误。
C.图丙中,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加入稀盐酸,待稀盐酸与淀粉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唾液,故C错误。
D.图丁中,静脉是负责将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四肢静脉中有静脉瓣。用皮筋扎紧a处,用手指沿ab方向将血液推向b处,血管ab段会扁平。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分析】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管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因此动脉管内血流速度快,A不符合题意;
B、甲中,血管b为毛细血管,因此它的管壁最薄、管径最小,B不符合题意;
C、乙中,细胞①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一般排成单行通过,C符合题意;
D、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看出: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有细胞核;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看不见血小板,因为血小板个体太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 D
【解析】【分析】(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为了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
(2)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使用温度计测量食物燃烧结束后的温度。
(3)从制作血涂压片的过程解答。
(4)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高温和低温都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只有在适宜温度下,唾液淀粉酶才能发挥作用,促进淀粉的分解,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解答】A、为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观察前,需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分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A不符合题意;
B、探究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时,食物燃烧结束后立即记录温度计的数值,否则冷却过长,热量散失越多,B不符合题意;
C、制作人血涂片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取一根针,用70%酒精消毒针和取血部位,用针刺破取血部位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把血滴推成一层薄膜,盖上盖玻片,C不符合题意;
D、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温度是唯一变量,比较不同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情况,而碘液能使淀粉变蓝是验证淀粉的存在, 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被分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D
【解析】【分析】图中表示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活动规律是心房收缩,同时心室舒张;心房舒张,同时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同时心室舒张。
【解答】A、心房的收缩时间是0.1秒,心室的收缩时间是0.3秒,可见:心房的收缩时间短于心室,原因是心房只需要把血液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通往全身的动脉,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心房的收缩时间是0.1秒,心房的舒张时间是0.7秒;心室的收缩时间是0.3秒,心室的舒张时间是0.5秒,因此心脏的舒张时间大于收缩时间,能保证血液的充分回流与心肌休息,B不符合题意;
C、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心房与心室没有出现同时收缩的情况,图中有0.4秒同时舒张的时间,C不符合题意;
D、该心动周期后的下一个0.1秒,心房心室舒缩状态是心房收缩,心室舒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识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知识。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的动脉,②是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静脉血管。只有②是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毛细血管。所以正确的只有B。
故答案为:B
7.【答案】 B
【解析】【分析】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1%--92%),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解答】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在加入抗凝剂的血液中出现分层现象后可观察到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是一个结构层次,同属于血液,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故答案为:B
8.【答案】 C
【解析】【分析】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地方外,血管遍布人体全身。血管按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
【解答】A、湿纱布是为了维持鱼的呼吸;故A错误;
B、 ① 中血细胞并列,是小动脉;故B错误;
C、 ③ 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故C正确;
D、实验结束后应将小鱼放回鱼缸内;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 B
【解析】【分析】由于浓硫酸稀释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小心溅在皮肤上,直接用水冲洗,严重时可能导致你的皮肤被严重烧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用干毛巾或其他物品将其擦拭干净, 然后用水冲洗.
【解答】A、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切断电源,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再涂上3%- 5%的NaHCO3溶液,B错误,符合题意;
C、被毒蛇咬伤,应①结扎:在伤口近心端5 ~ 10厘米处结扎(每隔30分钟放松1~分钟) ;②清洗: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③排毒:切开伤口排出毒液.紧急时用口吸出毒液;④送医院治疗,及时注射含有抗蛇毒抗体的血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符合输血的原则,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答案】 C
【解析】【分析】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
【解答】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 D
【解析】【分析】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示意图,①白细胞,②红细胞,③血浆,④血小板。
【解答】A、①是白细胞,有细胞核,白细胞能身体中的吞噬病菌,若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量会大大增加,A不符合题意;
B、②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
C、③是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C不符合题意;
D、输血时血型不合,③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塞血管,发生危险,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 B
【解析】【分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2)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
【解答】A、心脏的左侧都是动脉血,右侧都是静脉血,A错误;
B、当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时,人就会出现贫血.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所以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B正确;
C、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心室射向动脉,C错误;
D、动脉是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内流动脉血,血色是鲜红的,在近心端止血,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3.【答案】 (1)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毛细血管
【解析】【分析】(1)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
(2)人体内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内的毛细血管和组织处毛细血管。
【解答】(1)血液流经肺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而肺泡内氧气则会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2)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而不能让血液/液体/血浆/水渗出,所以人工肺内中有“微孔”的中空纤维相当于人体肺内的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1)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毛细血管


14.【答案】 (1)小肠
(2)防止血液倒流
(3)白细胞
(4)②⑤⑥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等部。瓣膜是人或某些动物的器官里面可以开闭的膜状结构。排泄是指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把所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尿素、尿酸、二氧化碳、氨等)、过剩的(水和无机盐类) 以及进入人体的各种异物(药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解答】(1)A系统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3)当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目会明显增加;
(4)途径②⑤⑥都是排泄,④是排遗;
故答案为:(1)小肠;(2)防止血液倒流;(3)白细胞;(4)②⑤⑥.
三、解答题
15.【答案】 (1)小肠
(2)扩散作用
(3)3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图示中,A、B、C、D分别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①、②⑦、③、④、⑤、⑥分别表示吸收、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排遗、排尿、排汗等人体的生理过程。
【解答】(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图示中过程①为吸收;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因此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3)上臂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随血液运输至小腿肌肉细胞,被小腿肌肉细胞利用后产生的物质再随血液排出体外,在整个过程是:上腔静脉→心脏→肺动脉→肺→肺静脉→心脏→体动脉→小腿动脉→体静脉→心脏→肺动脉→肺→体外。所以整个过程中血液经过3次心脏。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2)载玻片
(3)动脉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识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解答】 (1) 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护小鱼正常的呼吸;
(2) 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等小鱼安定后 ,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面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暗,需要用低倍镜观察;
(3)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1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3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2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故答案为: (1) 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 (2) 载玻片 ; (3) 动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