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2021年最热同步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30°,则折射角可能是45°
B.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
C.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2.下列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A.镜花水月
B.路灯下形成人影
C.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色的花
D.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3.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板,如图所示,其中光路正确的是( )
A. B.
C. D.
4.关于如图所示的两个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凸透镜,b为凹透镜
B.都是向右凸出的,为凸透镜
C.光经过透镜发生偏折是光的反射现象
D.透镜b对光有会聚作用
5.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未画出),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像成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像成在C点,已知AB=5cm,BC=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
A.1cm B.5cm C.30cm D.60cm
6.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透镜会聚光线 B.小孔成像
C.凹透镜发散光线 D.平面镜成像
7.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8.如图,A、B、C、D是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情形,使用凸透镜的是( )
A. B.
C. D.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移动光屏,一定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②移动光屏,可能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③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10.下列物品中用到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工作原理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眼镜
11.下列关于眼睛瞳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虹膜中间那个圆形的透光孔是瞳孔
B.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强度而变化
C.人死亡时瞳孔大小不变
D.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
12.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13.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14.下列对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显微镜上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B.图B中,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原理与湖面形成倒影的原理相同
C.图C中,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都得到倒立的实像,它们的成像原理相同
D.图D中,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上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1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望远镜最终看到的是倒立的像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目镜成实像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如图所示,光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时发生折射的现象。若以AB为界面,则 为入射角, 为折射角;若以CD为界面,则 为入射角, 为折射角,CD的 (选填“上面”或“下面”)是空气。
17.如图所示,渔夫在叉水中的鱼时,看到的是鱼的 (选填“实像”“虚像”),鱼叉应瞄准 (选填“看到的鱼的方向”、“看到的鱼的上方”或“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18.如图,在平静的湖面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 (选填“A”或“B”)是像所在的位置,路灯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若湖面水位降低,站在岸上的人看到路灯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19.小明为辨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类型,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是 (选填“凸”或“凹”)透镜,为了判断形成乙光斑的是哪种类型的透镜,小明将透镜远离纸片,观察光斑的大小一直变大,由此小明判断此透镜 (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是凹透镜。
20.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像。(请填出像的全部特点)
21.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图 是凸透镜,图 是凹透镜。(选填序号)
2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量的数据,绘制了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当物距u=15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23.扫码通行、扫码支付、扫码分享等已经成为常态。例如,扫健康码,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个人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通过健康码实现了一码就医、预约挂号、一键急救、心理援助、健康证明、健康档案等多个健康应用。扫码器在扫码过程中,其摄像头工作时成的像是 (填“放大”或“缩小”) (填“正立”或“倒立”)实像。
24.人眼好像一架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经小丽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小丽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利用 矫正(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5.线上学习时老师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好的用眼习惯,容易使眼睛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其矫正方法是配带 透镜。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光现象解释:
青海湖水清澈见底,平静如镜,站在湖边的游客能能欣赏到“鱼在云中游”的奇景,他们看到的是鱼变 (选填“浅”或“深”)的 像(选填“虚”或“实”);有时,雨后游客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造成的色散现象。
27.桌面上有一副眼镜,不知道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请你写出具体的判断方法。
28.在台湾台中市发生了一起汽车起火事故经调查发现起火的“元凶”竟然是车主随手放在中控台的几瓶矿泉水。是真的吗?请用所学物理知识帮以解释。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 。
(2)某同学将烛焰、凸透镜、光屏按照图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屏上的像的性质为倒立、 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3)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和蜡烛间放置一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填“完整”或“不完整”)。
(4)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发现像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0.读取体温计的示数时,沿着图中所示的B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2021年最热同步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30°,则折射角可能是45°
B.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
C.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解答】解:
A、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要小于入射角,入射角是30°,则折射角会小于30°,故A错误;
B、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故B错误;
C、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故C正确;
D、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A.镜花水月
B.路灯下形成人影
C.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色的花
D.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解答】解: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路灯下形成人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色的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3.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板,如图所示,其中光路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内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当光从玻璃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由各选项图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关于如图所示的两个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凸透镜,b为凹透镜
B.都是向右凸出的,为凸透镜
C.光经过透镜发生偏折是光的反射现象
D.透镜b对光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B.a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b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故A正确,B错误;
C.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即为折射现象,所以光经过透镜发生偏折是一种折射现象,故C错误;
D.凸透镜a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b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5.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未画出),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像成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像成在C点,已知AB=5cm,BC=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
A.1cm B.5cm C.30cm D.60cm
【解答】解:由题意知,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像成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像成在C点而不再A,所以根据光路可逆性可知,B为虚像,因此,凸透镜不能在AB之间,凸透镜位于A的左侧:
﹣=;﹣=,
联立求解得f=60cm。
故选:D。
6.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透镜会聚光线 B.小孔成像
C.凹透镜发散光线 D.平面镜成像
【解答】解: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形成水凸透镜,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这点的温度很高,会把枯叶点燃,导致森林火灾。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图示反映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与题干的原理相同。
B、蜡烛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射到光屏上,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D、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与题干的原理不同。
故选:A。
7.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解答】解:凹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符合这个特点的透镜只有B项,ACD都是凸透镜;
故选:B。
8.如图,A、B、C、D是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情形,使用凸透镜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入射光线是平行主光轴,经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所以只有A是凸透镜,故A符合题意;
BCD、从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B、C、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移动光屏,一定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②移动光屏,可能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③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答】解: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物距u=30cm>2f,像距v=15cm,f<15cm<2f,解得7.5cm<f<15cm,
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u′=15cm,根据光的可逆性,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故①③正确;②错误;
故选:C。
10.下列物品中用到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工作原理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眼镜
【解答】解:
A、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工作的。故A正确。
B、投影仪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工作的。故B错误。
C、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工作的。故C错误。
D、凹透镜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关于眼睛瞳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虹膜中间那个圆形的透光孔是瞳孔
B.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强度而变化
C.人死亡时瞳孔大小不变
D.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
【解答】解:A、瞳孔是由虹膜围成的中央一个圆形的透光孔,故A正确;
B、通过虹膜肌肉的收缩或舒张来控制瞳孔的大小,光线强时虹膜肌收缩瞳孔变小,光线弱时虹膜肌放松瞳孔变大,以便让更多的光进入眼睛,故B错误;
C、人死亡时虹膜肌失去收缩功能,瞳孔散大,通过瞳孔的形状可检验一个人是否已死亡,故C错误。
D、瞳孔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而眼帘(即上下眼皮)的作用相当于快门。故D错误。
故选:A。
12.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解答】解:甲图,眼睛看近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因。
乙图,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因。
丙图,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像推迟会聚在视网膜上,是远视眼,远视眼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丁图,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提前会聚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是近视眼,近视眼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综合分析近视眼原理图是乙,矫正图是丁。
故选:D。
13.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所以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A。
故选:A。
14.下列对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显微镜上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B.图B中,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原理与湖面形成倒影的原理相同
C.图C中,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都得到倒立的实像,它们的成像原理相同
D.图D中,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上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A、显微镜上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
B、彩虹是光的色散,它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湖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手机扫二维码相当于手机对二维码拍摄,手机的摄像头是个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望远镜最终看到的是倒立的像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目镜成实像
【解答】解:
A、望远镜的物镜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而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这个望远镜最终看到的是倒立的像,故A正确;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使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如图所示,光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时发生折射的现象。若以AB为界面,则 ∠4 为入射角, ∠2 为折射角;若以CD为界面,则 ∠3 为入射角, ∠1 为折射角,CD的 下面 (选填“上面”或“下面”)是空气。
【解答】解:如图所示,光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时发生折射的现象。若以AB为界面,则CD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即∠4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折射角,即∠2为折射角;
若以CD为界面,则AB为法线,∠3为入射角,∠1为折射角,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D的下方是空气。
故答案为:∠4;∠2;∠3;∠1;下面。
17.如图所示,渔夫在叉水中的鱼时,看到的是鱼的 虚像 (选填“实像”“虚像”),鱼叉应瞄准 看到的鱼的下方 (选填“看到的鱼的方向”、“看到的鱼的上方”或“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解答】解: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不能叉到鱼。这是因为从鱼身上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眼睛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所以叉鱼时要瞄准看到的鱼像的下方;如下图所示:
。
故答案为:虚像;看到的鱼的下方。
18.如图,在平静的湖面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 A (选填“A”或“B”)是像所在的位置,路灯的像是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若湖面水位降低,站在岸上的人看到路灯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解答】解:
潜水员在水下看河岸上的路灯时,是路灯发出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靠近法线,潜水员看到是的比实际位置变高了的路灯的虚像,所以图中A点是像所在的位置,路灯的像是虚像。
湖面相当于平面镜,路灯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故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若湖面水位降低,站在岸上的人看到路灯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连接EA,EA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E就是折射光线,连接BO,BO就是入射光线,即可完成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B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A;虚像;不变;光路图见解答。
19.小明为辨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类型,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是 凸 (选填“凸”或“凹”)透镜,为了判断形成乙光斑的是哪种类型的透镜,小明将透镜远离纸片,观察光斑的大小一直变大,由此小明判断此透镜 可能 (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是凹透镜。
【解答】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到焦点后,继续向前传播,形成放大的光斑,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凸;可能。
20.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15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正立、放大的虚 像。(请填出像的全部特点)
【解答】解:(1)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即OF间的距离,为15 cm;
(2)12cm小于15cm,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5;正立、放大的虚。
21.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图 AD 是凸透镜,图 BC 是凹透镜。(选填序号)
【解答】解:我们通常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所以图中AD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我们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所以图中BC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故答案为:会聚;AD;BC。
2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量的数据,绘制了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当物距u=15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解答】解:由图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也为1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0cm,则f=5cm;
当物距u=1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23.扫码通行、扫码支付、扫码分享等已经成为常态。例如,扫健康码,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个人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通过健康码实现了一码就医、预约挂号、一键急救、心理援助、健康证明、健康档案等多个健康应用。扫码器在扫码过程中,其摄像头工作时成的像是 缩小 (填“放大”或“缩小”)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实像。
【解答】解: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的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似,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缩小;倒立。
24.人眼好像一架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经小丽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小丽是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利用 凹透镜 矫正(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解答】解:人眼好像一架照相机,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图可知,物体成像在了视网膜的前面,这是近视眼的特征;
近视眼是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如果要让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将光线发散些;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可以利用凹透镜进行纠正。
故答案为:照相机;近视眼;凹透镜。
25.线上学习时老师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好的用眼习惯,容易使眼睛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其矫正方法是配带 凹 透镜。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正好呈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凹。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光现象解释:
青海湖水清澈见底,平静如镜,站在湖边的游客能能欣赏到“鱼在云中游”的奇景,他们看到的是鱼变 浅 (选填“浅”或“深”)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有时,雨后游客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折射 造成的色散现象。
【解答】解:(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2)雨后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浅;虚;折射。
27.桌面上有一副眼镜,不知道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请你写出具体的判断方法。
【解答】答:(1)阳光聚焦法:把眼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眼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远视眼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近视眼镜。
(2)放大镜法:眼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眼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远视眼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近视眼镜。
(3)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的墙之间,眼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远视眼镜,不能成像的是近视眼镜。(合理即可)
28.在台湾台中市发生了一起汽车起火事故经调查发现起火的“元凶”竟然是车主随手放在中控台的几瓶矿泉水。是真的吗?请用所学物理知识帮以解释。
【解答】答:光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会发生一定角度的折射;而放在车内的矿泉水瓶则可以被看做一个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凸透镜”,太阳光在矿泉水这个“凸透镜”的表面经过两次折射后,将能量汇集在“焦点”位置,在小面积区域产生高温高热现象,由此即可致使易燃物起火。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 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
(2)某同学将烛焰、凸透镜、光屏按照图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屏上的像的性质为倒立、 缩小 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照相机 (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 能 (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3)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和蜡烛间放置一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右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完整 (填“完整”或“不完整”)。
(4)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发现像逐渐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1)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烛焰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如图,u=40cm﹣10cm=30cm,v=60cm﹣40cm=20cm,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可以判断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使像错后会聚,所以光屏向右移,光屏上才能再次接到清晰的像。
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减少的一部分折射光线,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但是像比原来变暗了。
(4)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答案为:(1)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或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能;(3)右;完整;(4)变大。
30.读取体温计的示数时,沿着图中所示的B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解答】解:体温计的内部的玻璃管很细,直接观察不易读出示数,利用放大镜的作用,使玻璃管放大,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如图只有在位置B观察,体温计的横截面的中间比边缘厚,才能起放大镜作用。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