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风化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第二节(第3课时)
新课导入:
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从图 2-26 可以看出,经过 18 年时间,“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了。过去人们还能依偎在“女王”的肩上合影留念,而现在“女王”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游人不能再接近。
1. 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
【参考答案】长期遭受风化、侵蚀导致颈部明显缩小。
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从图 2-26 可以看出,经过 18 年时间,“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了。过去人们还能依偎在“女王”的肩上合影留念,而现在“女王”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游人不能再接近。
2. 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竖个雕像没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一:
1、读课本P37,找出风化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2、风化作用深受气候的影响,探讨下列地区主要
的风化作用类型。
区域 风化作用类型
冰冻气候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温暖潮湿区
炎热潮湿区
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穴居的动物,植物根系的生长等可以松动岩石或使岩石破裂。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一)
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分类
花岗岩石球在地貌学上有一个看起来很土的专业名称--“石蛋”地貌。
澳大利亚的石蛋地貌景观
生物风化作用——根劈作用
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间接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
2、风化作用深受气候的影响,探讨下列地区主要
的风化作用类型。
区域 风化作用类型
冰冻气候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温暖潮湿区
炎热潮湿区
物理风化(冰劈作用)
物理风化(温度变化)
化学、生物风化
强烈化学、生物风化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下图)。
1、形成高山流石滩碎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 风化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 冰川侵蚀作用
B
2、简述高山流石滩的形成条件
①岩性坚而脆,并存有裂隙。
②要有水分存在,并能够渗透进裂隙。
③昼夜温差大,气温在0℃上下持续波动,发生冻融风化作用
④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并在地势平缓地带发生堆积。
风化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
①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②风化产物是土壤母质的来源, 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问题: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答案:
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问题: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 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 为什么
答案:
气候、生物
热带森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生物越丰富,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丰富的风化残余物质保存下来,形成较厚的风化壳。
合作探究二: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判断两幅图地貌形
成原因的差异,并阐释两幅地貌的形成过程?
风蚀地貌
1
风蚀作用
磨蚀作用
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1、风蚀作用
风蚀洼地
风蚀戈壁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原因?
主要是距一定高度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作用弱,而近地面处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作用强,因此下部就被磨蚀的越来越细小,从而形成蘑菇石。
当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磨蚀,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
简述风蚀壁龛的形成过程?
沟槽
垄脊
垄脊
沟槽
垄脊
风向
风向
风向
它们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于处于干旱地区,湖水干涸,黏性土因干缩而产生龟裂,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风蚀凹地,而在凹地间则形成土墩。
①先是形成湖积相沉积或冲积平原;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抬升;
③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④外力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⑤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或:垄脊和沟槽的更替方向与常年风向垂直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
2
2.风积作用
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称为风积作用。
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2、风积作用
形成: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积成小沙堆,逐渐增大的小沙堆对风沙阻挡作用大,风在迎风坡上发生吹蚀,沙粒被吹动并越过丘峰,下落到沙丘的背风坡进行堆积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
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缓坡,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
迎风坡
背风坡
盛行风
迎风坡
背风坡
盛行风
新月形沙丘(俯视)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侧视)
迎 风 坡
丹娘沙丘
风成地貌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吗?
不是,在植被稀少的某些砂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可以形成风成地貌。
黄土高原这么多黄土是从哪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
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
风从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黄土高原
1、“风成说”是公认的黄土高原成因,联系我国的气候和地形特点,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强劲的西北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推进,遇太行山、秦岭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形成覆盖在高原上的黄土层。
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
图2-20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
2.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强劲的西北风在携带沙尘南下的过程中,随着风力的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高原那样 “ 坚固 ”。
沙尘堆积的土体疏松,遇水便会崩解
流经高原的数百条河流,展开了强大的侵蚀攻势
泾 渭 分 明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黄土呈灰黄或褐黄色,是一种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发育等特点。黄土物质的颗粒以粉沙(0.005 ~0.05毫米)为主,富含CaCO3。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我国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
黄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它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等类型。按沟谷的发育阶段,黄土沟谷地貌可依次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四种类型。坡面上最常见的是细沟和切沟。细沟的规模较小,可以横跨耕作;切沟的宽度和深度都较大,不能横跨耕作。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问题:(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答案:
黄土是以粉沙为主的土状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气候区。
黄土塬(yuán)
黄土梁
黄土峁(m o)
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
长条状的黄土高地
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问题:(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答案:
黄土高原水蚀作用形成许多沟壑,称为黄土梁。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水土流失更严重,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为黄土峁。
问题:(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答案: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黄淤灌。调整农业结构,小流域综合治理。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 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思考题】
问题:(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 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
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C、B、A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问题:(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案:
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答案:
地壳下沉一堆积一断层一 地震C- 堆积一断层-地震B- 堆积断层一地震A-堆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