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选择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选择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9 09: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B.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
C.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意识形态始终摇摆不定
2.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3609个。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B.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
C.区域技术交流日益频繁 D.政府垄断经营矿冶业
3.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人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4.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这表明董仲舒
A.借儒家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 B.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化的原则
C.用教化来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 D.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
5.下表所示是不同史籍对东晋南朝时期屯田制的相关记载。由此可推知,东晋南朝的屯田制
记载 出处
东晋明帝下诏:“诸外州郡将兵者及都督府非临敌之军,且田且守。” 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七《温峤传》
(南朝)宋武帝刘裕诏令:“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人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沈约《宋书》卷二《武帝纪中》
A.强化了封建租佃关系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 D.削弱了豪强士族的权势
6.唐朝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他不仅主持议政会议,承宣接旨,还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权力很大。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流执政事笔。这些规定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削弱了中书省长官权力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7.宋朝印刷业十分发达。国子监刻的书称为监本,民间书坊刻的书称为坊本,士绅家庭刻印的书称为私刻本。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反映出
A.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繁荣 B.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
C.私人办学的风气十分盛行 D.宋代的思想控制比较宽松
8.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 B.地域分工的经济形态
C.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 D.城乡差距已日渐缩小
9.公元1274年,元世祖正式任命具有中书省宰执衔的官员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经元世祖批准,把宣慰司和元帅府归于行省统属之下,改万户、千户为令长,并改云南郡县,分设路、府、州、县等机构,革除了军管民政的弊端。赛典赤在地方上还任命流官,与世袭土官的统治区域犬牙交错。这说明
A.元朝中书省直接管理云南 B.元朝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
C.行省长官的权力集中专断 D.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10.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缇、吕坤、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
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 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
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 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
11.自明英宗之后,皇帝息政普遍,内阁的票拟成为皇帝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皇帝对阁臣票拟的意见一般都接受,按票本批红。如果票拟的意见与皇帝相左,阁臣可以坚持阁意,执奏不改;或就不予拟票,奏寝其事。虽然内阁票拟需经皇帝批红方能成为决策,但没有内阁票拟的中旨传出会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这说明当时
A.中枢决策出现程式化机制 B.内阁的权力已然失控
C.皇帝权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D.君相关系已渐趋紧张
12.右图是清代画家黄慎的《渔翁渔妇图》。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扑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鱼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渔翁渔妇,动态生动,呼应密切。画的左上方自题:“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出横塘酒”。对此画解释正确的是
A.体现了古代民众生活富足安乐
B.作品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C.表明当时美术出现全新的类型
D.传统绘画开始商品化
13.《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乾隆八年规定,“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其米听照市价公平发售。若民间米多,即著官为收买,以补常社等仓”。这反映了清政府
A.放宽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 B.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C.用经济手段促进贸易平衡 D.对外贸易注重国内民生需求
14.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魏源、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以求“经世致用”。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士人
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B.提倡研究和学习西方科技
C.力图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D.主张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15.1854年,法国驻上海领事在信中写道:“我要请求您(法国政府)对我们所在的上海所处的孤立地位予以最大的关注,我在去年11月24日的快函中,请您在可能的范围内派一艘军舰给我,今天我向您重申这个请求。”由此可知,当时
A.法国准备扩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B.清政府与法国的矛盾较为尖锐
C.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法国在华利益 D.收回利权运动引起法国的恐慌
1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
A.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D.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17.189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决定建造甘肃至新疆电报线,虽线路绵长,经费紧张,工程困难,但“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而全省(新疆)贯通”。这反映了
A.政府重视维护国家利益 B.民用通讯业的起步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央集权遭遇挑战
18.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省略了原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比较集中地论述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倡导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富有生机的、新的进化伦理观念。这反映出严复
A.要求道德重建和人格重塑 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C.未能完整理解进化论思想 D.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
19.下表为晚清对外贸易统计概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情况
年份 1865 1875 1885 1895 1905 1911
进口(两) 55,715,458 67,803,247 88,200,018 171,696,715 447,100,082 471,503,943
出口(两) 54,103,274 68,912,929 65,005,711 143,293,211 227,888,197 377,338,166
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赤字 B.表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导致国内白银价格下跌 D.使小农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20.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并和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汇合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然而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旧官僚,几乎一律镇压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解除群众武装。这说明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
C.中国的社会转型任重道远 D.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21.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2.进入民国后,天津不少人“衣巾无不做兜”,像西方人那样“以装置零物”;上海“洋人之侍童马夫辈”“率多短衫窄垮,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这些现象反映出,民国时期西方服饰的流行
A.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B.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观念
C.呈现出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D.沉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服饰
2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农副产品的出口贸易遭受重创:上海日常积压的货物约三万吨;杭州的出口货物如生丝、茶叶、羊毛杂粮等农副产品被迫停止交易;汉口市场的牛皮、芝麻、油类、布匹等商品“皆因出口稀少,顿减其值”。这表明
A.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B.传统家庭手工业濒临破产
C.近代经济深受世界市场影 D.战争阻断中西方贸易交通
24.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
A.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忽必烈称帝后,没有采用以前中原王朝重北轻南的治边方略,而是在云南直接建立行省,改变历朝由四川盆地的官府羁管西南边疆(主要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传统,普遍推行以土长为官吏的土官制度(又称“土司制度”),使云贵等地与长江中下游、中原地区建立直接的联系。诚如元人虞集所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朝廷在云南行省构建的驿道网络,以丽江、威楚、建昌等路府所在地为枢纽,以中庆和大理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1295年,朝廷在广西设立左右两江宣慰司,后改为广西行省,开通了由邕州北上经桂州、荆州抵内地的交通线路。阿里海牙率广西军民修复灵渠的36座斗门,“以通递舟”。元朝重视经营今贵州地区,其决心之坚定与态度之积极,表现在统治者不厌其烦出兵平定,派遣宗王重兵镇守并在上述地区广置官署等方面,这为明朝在贵州单独设省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方铁《元朝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雍正帝提出了“六合大一统”的民族观,并积极将其运用于边疆治理的实践中,诸如用兵西北,在青海设立办事大臣,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等。相较而言,雍正帝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制,策略多元,意义深远。他先通过武力平定苗疆叛乱,后任用鄂尔泰出任云南巡抚,并开始大力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稳固边疆秩序。土司制被废除后,土地重新分配,加之汉民的迁入,他谕令西南地方开荒垦地,解决民食问题,并建立和完善当地教育制度,采取修缮学宫、广设义学、添设学官、增加学额等政策推行儒化教育。这些治理措施打破了该地区的封闭状态,推动了当地的稳定与发展。
——摘编自衣长春《论雍正帝西南边疆治理方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以前的王朝相比,元朝初期治理西南边疆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治理西南边疆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治理得出的历史启示。(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 言论或主张
孔子 “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 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 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柳宗元 吏为民役
黄宗義 天下为主,君为客
康有为 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
梁启超 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
孙中山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纺织业是近代中国最为典型的“两栖”行业。机器工业以“纺”为主,以“织”为辅,手工业以“织”布为重,以“纺”线为次。1913年,国内机制布产量增长到1756万匹,在棉布总产量中的比重也仅为2.26%.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若干现代因素催生了棉织业的原始工业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相继出现了改良的手拉机和足踏机,手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改良之始。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立了一批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招收了许多织布学徒,学徒毕业后,成为工场工人。北京政府税务处重申“旧式土布,为织布生计攸关,除仍照土布减税成案每百斤征收出口正税1两及运往内地照纳沿途税厘外,其由此口运至彼口应即免征复进口半税”。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95~1914 53 4697 196 280000
1914~1919 463 90801 116 103153
(注:商办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棉织业工业化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两类企业发展情况,并分析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10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C D B D A A D C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C D A D A C C A C B
25.(1)改变以前王朝重北轻南的治边策略,重视经营西南边疆;由以前的羁縻之治改为设立土官直接治理;重视交通道路建设。(6分)
(2)措施:武力平叛;改土归流;鼓励垦荒;发展文化教育。(4分)
意义:加强了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对西南边疆的管理能力;促进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边疆地区作为国家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古代王朝的治边方略呈现出多样性,对当今国家边疆治理仍有借鉴意义;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示例一:选取人物:孔子、孟子(2分)
论题: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分)
阐述: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和“德治”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观念,强调统治者以德服人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出治国策略。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过如“君舟民水”的民本观念等。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观念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对春秋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分)
示例二:选取人物: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2分)
论题:民本思想根植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时代的进步推动民本思想的发展)。(2分)阐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传统儒家思想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产生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要求限制君权,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潮,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不断丧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客观上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并不断发展,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等民本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可见,明末清初和近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民本观念内涵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背景。(8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特点: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并存;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侧重点有所不同;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相对迟缓。(4分,答出两点即可)
因素:机器棉纺业的发展;机器制造业的进步;商会扮演了积极角色;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减免税行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发展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增多;外商企业减少,外商企业仍占据主导。(4分)
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
选择题解析
1.B 解析:材料对比了商周两代关于“德”字的写法,对比商代的“德”来源于天命神意,周代的“德”加入“人的行为和思想”,意味着有了自己的想法,多了人性色彩,这说明西周天命观蕴含着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商代统治的神权色彩浓重,而西周多了人性色彩,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等级秩序严格,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这说明当时的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冶铁业的状况,没有涉及铁器的用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区域技术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矿冶业规模大,没有提及政府行为,排除D项。
3.C 解析:秦国统一六国前为鼓励将士英勇杀敌、扩大疆域,以军功入仕制为主要进仕途径;秦统一后军事战争减少,为巩固统一、提高官吏素质,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故C项正确。从秦国到秦朝,治国思想一直都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社会经济没有大规模变化,选官制度变化反映的是国家政治状况变化,排除B项;从军功入仕到由吏入仕是政治环境变化的结果,且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唐科举制时才成熟,排除D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可知,董仲舒强调教化要与政治挂钩,道德教化要融入政治的内容,赋予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官吏的道德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教化的原则是“三纲五常”,排除B项;C项表述片面,排除。
5.B 解析:根据材料“诸外州郡将兵者及都督府非临敌之军,且田且守”、“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人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屯田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屯田制,“封建租佃关系”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豪强士族的权势”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肃宗时期,宰相轮流秉笔、承旨,这削弱了宰相权力,有助于加强皇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项正确。宰相轮流秉笔容易导致政事推诿,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轮流秉笔的是中书省长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C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发明出来以后,社会上流行刻书,此举使知识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也能普及全国,这说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繁荣,故A项正确。B项中的“开始崛起”说法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刻本的流行,并没有反映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故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了刻本流传的广泛,没有反映私学风气,这两者不能等同,排除C项;材料中说流行刻书,没有说明是刻什么书,也许是教化民众的书,也有可能是各种思想的书,通过材料我们不能确定思想管理是否宽松,排除D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可知,南宋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明显,反映出农村菜品输送城市的现状,说明城乡经济联系较为密切,故A项正确。地域分工主要指不同地域的分工协作,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精耕细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城乡差距日渐缩小,排除D项。
9.D 解析:材料“赛典赤经元世祖批准,把宣慰司和元帅府归于行省统属之下,改万户、千户为令长,并改云南郡县,分设路、府、州、县等机构,革除了军管民政的弊端。赛典赤在地方上还任命流官,与世袭土官的统治区域犬牙交错”体现了云南行省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项正确。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中书省直接管理云南”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消除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行省长官的权力集中专断,排除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赵瓮面对“丽江丧祭过侈”,将《家礼》和“俗宜”相结合,编写地方礼仪规范,劝谕乡间,收到良好效果,且此类现象具有普遍性,反映了明代部分学者积极践行儒家伦理规范,故C项正确,排除D项。赵瓮以儒家规范对“丧祭过侈”现象加以劝导,排除A项;“酌以俗宜”表明明代学者对程朱理学人伦规范有发展创新,排除B项。
11.A 解析:由材料信息“坚持阁意”“不予票拟”“没有内阁票拟的中旨传出被视为不符合程序”等可知,当时中枢决策出现程式化机制,才可能出现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内阁权力失控,排除B项;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严重制约皇权,排除C项;此时已无丞相,排除D项。
12.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画表现渔翁渔妇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众生活并非富足安乐,排除A项;该画作仍属于传统的人物画,排除C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乾隆八年的规定中,对外洋来华贩米的货船给予某些优惠的免税条件,有利于粮食进口,同时政府“听照市价公平发售,若民间米多,即著官为收买,以补常社等仓”,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市场粮食的充足供应,说明清政府对外贸易注重国内民生需求,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放宽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促进贸易平衡,排除C项。
14.C 解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此时中国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已经产生危机感,材料中的以魏源、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等“实学”,说明他们积极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求出路,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士人提倡经世致用,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等“实学”,并非西方科技,排除B项;这些主张依旧属于传统思想的范畴,排除D项。
15.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法国驻上海领事向法国政府请求派遣军舰进行保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法国在华利益,C项正确。材料与法国扩大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同法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收回利权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6.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等地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这一行为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列强侵略下丧失,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仍然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清政府并没有全力支持民众的自发斗争,排除C项。
17.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91年清政府克服各种困难,快速建成甘肃到新疆的电报线。结合所学可知,1891年时,西北边境形势严峻,为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清政府决定架设此电报线,这反映了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该电报线是军用属性,而非民用通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建造电报线,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项。
18.D 解析: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省略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而且鉴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比较集中地阐述社会进化论思想,提倡富有生机的、新的进化伦理观念,这反映了严复挽救民族危亡的追切愿望,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A项结论,排除;严复倡导社会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排除B项;严复省略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并不是其未能完整理解进化论思想,而是以翻译社会进化论达到宣传救亡的目的,排除C项。
19.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晚清政府的进口数据远远大于出口,说明当时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这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赤字,故A项正确。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B项只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排除;表格信息反映的是1865~1911年的对外贸易状况,不能反映国内白银价格的状况,排除C项;近代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D项。
2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民众自发起来斗争,而掌权者采取措施压制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活动,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任重道远,C项正确。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A项;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收效甚微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1.C 解析:从翻译和购买的书籍的内容变化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类的书籍较之前增多,而自然科学类的在减少,结合当时的背景可得出,甲午战后,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C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思想,排除B项;“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时期,西方服饰在天津、上海等城市甚为流行,这说明西方服饰对当时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西方服饰在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流行不能说明其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观念,也不能说明其沉重打击了中国传统服饰,排除B、D项;西方服饰的流行与殖民色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2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由于战争形势所迫,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部分农产品的采购,导致国内农副产品出口贸易遭受重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典型代表,对新青年提出新的标准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适应思想领域变革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与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此时处于兴起阶段,排除C项;材料与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说法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