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9 10: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第一届内阁
本单元时间轴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孙中山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
◎五色旗
◎临时政府印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公方以旋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袁世凯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平等自由
责任内阁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评价: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A.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评价:
B.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1)背景
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③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政党政治历程
国民党成立和宋教仁准备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军阀割据开始。
◎宋教仁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政党政治历程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袁世凯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分崩离析,政局混乱
(2)政党政治历程
袁世凯接受帝位
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正式登基
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
袁世凯在北京去世,中国进入军阀割据
1915.12.12
1916.1.1
1915-1916
1916.3.23
1916.6.6
(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人力车夫代表请愿团……和筹安会的各省请愿团一起,同时向参政院投递请愿书,掀起了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北洋军阀割据形势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①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建国方略》书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②内容:
③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2)宪政时期
①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 ④1915-16年,袁世凯称帝,取消帝制,去世。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军政结束,训政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1927-37) 创建中华苏维埃政权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1927-37)
(3)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行“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接近尾声
1937
9月
1940
3月
1945
4月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1937-45): 抗日民主制度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2)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边区民主投票
2.抗日战争时期(1937-45): 抗日民主制度
(4)意义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解放区设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1949.6《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过程: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严重破坏与挫折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82年宪法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宪法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3)制度优越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还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历程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改革开放后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本课思维导图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课堂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重要名词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宋案”、二次革命、复辟帝制、边区政府、“三三制”、大行政区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
重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历程
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