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芦花荡》同步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1 20: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 第二课《芦花荡》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 李瑞祥
基础知识应用
1、《芦花荡》的作者是————,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苇塘(wěi) 寒噤(jīn) 疟子(niè) 舀水(yǎo)
B竹篙(gāo) 提防(dī) 监视(jiān) 撑船(chēng)
C船舱(cāng) 水淀(dìng) 吆喝(yāo) 冀中(yì)
D北斗(dòu) 阴惨(cán) 仄歪(zè) 泅着(qiǘ)
3、 释下列词语
⑴张皇失措:————————
⑵转弯抹角:——————
4、依次选词填空正确的一组是( )
⑴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半夜以后,小船又——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天空的星星也像——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A长、撑、浮、浮 B钻、荡、挂、落 C钻、飘、浮、浸 D长、飘、飘、落
5、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1世纪教育网
A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B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D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对“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这歌声可以想见抗日队伍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
B 从这响亮的歌声可以想见老英雄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
C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D 傍晚时候,人们吃饱喝足,悠闲自得,不由得唱起了歌。
7、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B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C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当英语教师。
D 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大家耗废了大量精力,但还是找不到捷径。
B夜晚,春风沉醉,和平安祥,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啊。
C大概是因为反复排炼的缘故,这次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D体操运动员优美的舞姿博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烈喝彩。
课文精段赏读:
(一)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柱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21世纪教育网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原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句: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A他虽然很瘦,但精神很好。
B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C你今天在领奖台上最精神了。
D老头子就有这种不怕输的精神头,有时连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2、文章强调老头子花白胡子特别精神,眼睛特别亮,目的是——————————。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4、 老头子为什么能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来回出入?——————————————。
5、 本文段描写老头子这个人物时主要用了——描写、——描写、——描写的方法。
(二)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⑴“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进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那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⑵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⑶“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明天,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⑷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 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划线的四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老英雄什么样的性格?
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
3、“谁知到了这里,反倒……”句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
4、“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一句用了——修辞,作用是————。
5、最后一段加点词“热闹”的原意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拓展阅读
(1)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
“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室,悄声说:“沃克医生,五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上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
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
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医生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21世纪教育网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72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的脸上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
1、 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因为————————————。
2、 为什么“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
3、“沃克医生的脸上头一次浮现出慈祥的神情”是因为————————————。
4、沃克医生有哪些优点?————————————。
5、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6、 作者用什么方法塑造了刘伯承的形象?————————————————。
(2) 相片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的表达了她们的心意。那天,一个远方嫂子来叫我写信给他的丈夫。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
这是她的相片,可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
“这相片照的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的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的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发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个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的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哪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的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1、 第二段划线的“这样”指代————————————。
2、 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 远方嫂子要给前线丈夫寄的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为什么要寄这张照片?————————————————。
4、“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一句中“这种崇高的心意”指什么?你认为这种心意能和英勇的战士的气概相当吗?————————————。
5,作者没多作议论和抒情,而把自己的感情借助于那位远方嫂子抒写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3) 雁翎队
穆青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
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在敌人的小汽船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每年三千万的勒索,和无止境的奸淫烧杀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渔网和雁袋,划着鱼船掮着猎枪,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结起来了。
一个月,两个月……
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打雁人殷金芬的奔走号召下,“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组织起来了。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每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的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硬排子”,和一个个用白毛巾裹头的战士。
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缜密的埋伏网,猎枪从每一片芦苇的背后瞄准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优美的采菱歌。
秋天,数十里深深的芦苇在呼啸着,漫天飞舞着苍白的芦花,偶尔一条银白的鱼带着泼剌剌的水声,欢愉地从莲叶间跃出水面的时候,一群群潜伏的水鸟和野鸭,便带着低沉的鸣叫,来回地从湖面上掠过……这是白洋淀上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英雄们活跃的好时候。
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射击,依仗着芦苇和水藻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硬排,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一声呼啸,几发信号枪,周围所有的雁翎船,便立即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动。有时为着某种必要,他们也曾在夜雾和晚风飘拂着的湖面上,将成百的雁翎船集中起来,趁着月色,悄悄地掩护着我们的水上运输物,安然行进。有时他们也会在一个桔色的黎明,突然包围了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的袭击。
冬天,白洋淀广阔的湖面为明净的冰块凝固,我们又将看见无数只插着雁翎的冰橇,象一只只的飞箭,在湖上穿过。
1939年的初秋,为了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他们以十几只硬排,二三十个勇敢的队员,潜入了赵北口至葛利口的中间地带。那里是一条长十里,宽半里至一里的水陆要道,两旁长满了密密的芦苇和蒲草,他们巧妙地隐藏了船只,脱去了衣裤,全部跃进水里去,在芦苇的边缘,派出了一个侦察哨。为着不使目标暴露,放哨者在水藻的伪装下,仅仅把两只眼睛露出水面,让湖水不断地从他的鼻孔下静静地流过。
不久,一只巨大的拖船,用绳索拖拉着那暗哑了的运输艇,近来了。突然在芦苇的边缘,一声凄厉的口哨,惊起了几只潜伏的水鸟,接着两旁芦苇的深处,激荡着一片水声和呐喊,两排长筒的“排炮”和雪亮的马刀,便威严地排列在押船敌兵们的面前了。
这样,他们安然地割断了两船之间的绳索,捆绑了所有的五个敌兵,用自己插着雁翎的船只,满满地装载了白糖、香烟、罐头和大米;最使他们欢喜的却是缴获了三只三八式,和一挺昭和十一年制造的轻机枪。
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继续着这样的战斗。……
……
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弟兄,就是这样灵活的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因此在这个长长的时间内,白洋淀始终是冀中最坚强的堡垒之一,它同着千万只神出鬼没的雁翎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
让我们遥向着雁翎队的弟兄们致敬吧,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
1、 文章开头引用歌词的作用是——————。
2、 “雁翎队”这一名字的来历是————————。
3、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4、 文章写了雁翎队哪几件事?重点写了哪一件?为什么这样写?——————————————————。
5、 结尾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6、 本文对白洋淀的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与《芦花荡》一文的景物描写相比,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写作训练:
文题:抓住景物特征,写一段描写家乡自然景物的文字。400字左右。
写作点拨:
写景的前提是观察,观察得细致、充分,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观察”并不仅仅指运用视觉“看”,还包括用听觉“听”,用嗅觉“闻”,用味觉“尝”等等。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才能准确地捕捉住观察对象的特征。什么是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物与物,都有差异。只有发现差异,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
思路一:描写家乡的春景。春又分早春、暮春等,所以写作前,首先要结合生活体验及平时的观察,找出不同时期春景的细微变化,从而获得清晰的印象和丰富的感受,然后以饱含感情的语言描写家乡春天的美景。开头可先通过四季不同的景色对比,突出家乡的春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点出“最喜欢”这一感情基调;然后浓墨重彩描绘春景图,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表现春之生机勃勃,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字里行间要饱含深情;最后由四季之春联想到家乡改革开放的春天,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思路二:描写家乡的夜景,如乡村的夜。“乡村”与喧闹的城市相比,自然要安静得多,而乡村的夜景更静谧。所以写作时表现的中心是一个“静”字。如何来表现静呢?可写的内容很多,如风声、雨声、鸟叫声、虫鸣声,或咳嗽声、啼哭声、喂牲口的声响等等。这叫做以有声写无声。结构上,开头可直抒胸臆:“乡村的夜好静啊。”然后围绕一个“静”字进行描写,写天空、月亮、星星、房屋等的静,用风声、虫鸣声等声音衬托夜的静。最后以自己的感受作结:“我融化在乡村的静静的夜色中……”
例文一:
春景(河北 陈国华)
春天的景致一天有一天的特色,时序进入了清明,大地又有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梅雨。每当气象局宣布梅雨季来临之时,春天的景色马上有剧烈的转变。那有如牛毛的雨滴,遍撒大地。远处的青山,蒙上了一层轻纱,梅子在潮湿的空气中结果;日久沉积下来的雨水,使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大家的游兴大减。街上、郊外再也看不见汹涌的人潮,21世纪教育网
真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受。家中的湿衣服没地方晒,只好挂在屋中,有如万国旗一般。空气中的小伞兵——霉菌,降落在桌上、地上……使屋内一片白茫茫的,别有一番特色。室外的树木花草,被细雨洗得异常清新。在梅雨季节中,太阳是难得一见的,一直要到春季过了,梅雨季节也过了,才能看见那有如金盘的太阳。` 摘自《全国初中生三星作文》
简评:小作者抓住清明时节梅雨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描绘,体现了江南春天的特色,十分生动逼真。多处运用比喻手法,突现了春雨细密如牛毛、轻柔如轻纱的特点;又从不同角度描述梅雨带来的影响:游人稀少,家中挂满湿衣服、霉菌丛生等等,较全面地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春景。
例文二:
乡村晚色
(黑龙江 张春红)
太阳已经落山。西天上的晚霞还没有逝去,`是那么红,那么耀眼。静静的小溪平坦得像一面镜子。晚霞灿烂的影子映在里面,像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溪水里还映着岸边一动不动的垂柳,乘凉的人们摇着扑扇;再仔细看,也许还能看到对面田里稻苗和土窑的影子……整个村子的影子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到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翻个身又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波纹,使水中的倒景晃成一片。那映照在波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随着波纹的渐渐扩大,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那些树木在水面上的倒影就像大虫子一般,一弯一曲地蠕动。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仍旧是很清晰的倒影。
夜幕徐徐降临了,红霞已经消退。深蓝色的天空格外空旷。暮色弥漫,田里微微的散发着温暖的潮气,远方的土窑,近处田里的稻苗都在这似烟似雾的潮气中变得模糊了,看不见了。渐渐的,溪边的树木、小溪的水面也不清楚了。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无边的纱幕里。
天色越来越暗,深蓝色的天空上出现了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俯视着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偶尔听到几声蛙叫虫鸣,应和着远处电井方里抽水的隆隆机器声,更加渲染出乡村傍晚的宁静。
摘自《全国初中生三星作文》
简评:小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晚景图。文章抓住“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夜色渐深”三个时间段景物的细微变化,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绘,那倒影在“静静的小溪”里的晚霞、垂柳和人们摇蒲扇的影子,那在水面上腾跃的鱼儿,那深蓝色天空中闪亮的星星……使文章有动有静,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显得粗中有细,情趣盎然。
参考答案:
题海集锦:基础知识应用1、孙犁 《荷花淀》2、B(A噤应读jìn 疟应读yào C淀应读diàn 冀应读j ì D斗应读d ǒu 惨应读cǎn)3、⑴慌慌张张 ⑵沿着弯弯的路走 4、C(结合语境判断即可)5、B(A、C、D三项均用比喻,B项用的是拟物修辞)6、D(结合战争环境分析,说人们悠闲自得地唱着歌不够恰当)7、D(句中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结尾加上“水平”二字即可)8、D(A“耗废”应为“耗费” B“安祥”应为“安详”C“排炼”应为“排练”)
课文精段赏读
(一)1、C(因为原句中“精神”为形容词,意思是“有活力”;A、B、D三项中的“精神”均为名词,只有C项中的为形容词)2、表现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为下文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3、这是老英雄的豪言壮语,为抗战胜利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4、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5、外貌、行动、心理。
(二)1、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2、⑴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英雄强烈的自尊心。⑵心理描写。老英雄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⑶语言描写。表现老英雄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同胞充满深情,对敌人满怀仇恨。⑷语言描写。表现老英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对自己充满信心。3、比喻,形象地写出小女孩子的话在老头子心中引起的强烈反响,老头子的心受到极大的刺痛,他为自己感到内疚、伤心。
拓展阅读
(一)1、⑴深知自己是袁世凯捉拿的要犯;⑵不了解沃克医生的为人。2、沃克医生担心病人太痛苦而心情紧张。3、钦佩刘伯承的刚强意志。4、他有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5、意志坚强,有高度的事业心,镇定乐观,机智,善于识人。(举例略)6、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二)1、青年妇女们用的信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糊窗户剩下来的并由她们亲手叠成的。2、承上启下。3、这是张破旧、残损却非同一般的照片,它上面“验讫”二字是日寇侵略留下的历史印迹,角上的一点白光,映着日寇的罪恶,人像没有笑容,是因为害怕和对日寇的憎恨。寄这张照片,是激励丈夫勇敢作战,把敌人彻底消灭,让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4、这崇高的心意是指前一段妇女说的一番话,即信上的主要内容。前线战士浴血奋战,有的牺牲了生命,这种英雄气概,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而年轻妇女虽没亲临战场,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一席平常的话却道出了她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这样说完全可以。5、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感人。
(三)1、表现白洋淀人民依依不舍告别平静的生活,充满辛酸和愤怒投入到战争当中去。2、白洋淀人民把美丽的雁翎插在每一条船头上,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3、按时间顺序。4、写了四件事:⑴袭击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⑵掩护我们的水上运输队安然行进;⑶包围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袭击;⑷胜利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的战斗。重点写了第⑷件事。这样写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描述,既有点又有面,全面而真切地描述了雁翎队的英勇雄姿,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表达对雁翎队弟兄们的深深敬意,“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言外之意是:如今又是雁翎队大显身手的时候了。6、言之成理即可(提示:本文写景较详细,通过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描写,表现雁翎队一年四季的活动,以写实为主。而《芦花荡》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的虚构,使全文充满一种诗情画意,写景富有水乡气息。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