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毛主席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的难题,“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导入
毛泽东像(来自网络)
鲁 迅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像(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鲁迅像(来自网络)
文体特点
鲁迅像(来自网络)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
写作背景
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写作背景
《且介亭杂文》
围绕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整体感知
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请根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基本思路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第一部分
( 1--7 )
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 8--9 )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部分
( 10 )
文本解析
阅读课文1—7段思考: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还论述了什么问题?这几种主张有什么特点?实质是什么呢?有什么利弊?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盲目排外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一味媚外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文本解析
“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总结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
沦为乞丐
丧权辱国
送来主义
国将不国
文本解析
作者在批判前三种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化遗产
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化遗产种类 实质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精华
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
旧形式
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
——吸收
姨太太
糟粕
送到药房里去
——批判地吸收
送一点进博物馆
——适当保存
请她们各自走散
——坚决抛弃
文本解析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创新!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破”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办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先驳后立
论证艺术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①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②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④因果论证(因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我们要拿来)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论证艺术
请赏析以下句子,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明确了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运用拿来主义。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顾城告诉我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要用它寻找光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灵活运用拿来主义!
小结
季羡林像(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