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2: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一、新课导入
文人墨客,提笔抒情,说到写“愁”你能想到什么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国愁)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分别之愁
声声慢
李清照
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词人
李清照(1084~约 1155),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一剪梅》《如梦令》等,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人生经历:
1103-1126年:出生书香世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金灭北宋,被迫南迁,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在逃难过程中丢失。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1084--1155
//
二、诵读感知
1.朗读展示,
(注意字音、断句、抑扬轻重、情感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二、诵读感知
二、诵读感知
1、万般愁情如何抒发,你能找出词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吗?

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下阕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晚境凄清(环境)
心境孤寂(内心)
凄惨愁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句是如何描述词人的?奠定怎样的情感基调?
2.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叠词的效果
①音韵美:首句七组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词的节奏性和音韵效果,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②增强感情:加强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状况
翻译:这光景(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意象牵动作者的愁思?
上阕:淡酒、急风、过雁、
下阙:黄花、梧桐、细雨
三、合作探究,赏析意象
1.借酒消愁不足为奇,但诗人为何说是淡酒?
2.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并且说雁是旧时相识?
3.写秋常提起秋风,“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
因“愁”浓而感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为何为淡酒?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过雁
怀乡之愁、悼亡之悲
2、传信使者。
大雁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人却不人世。
1、旧时相识。
北雁南归,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急风
写秋常提起秋风,“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风萧瑟、急风冷冽-----环境冷清
渲染内心清冷、忧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品读上阙
四、研读意象,品味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凋零的菊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花憔悴 人憔悴
以花衬人
四、研读意象,品味愁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1、文人悲秋的情绪的载体。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2、古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梧桐有故园之意。梧桐象征故园之恋,离国之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细雨绵绵,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四、研读意象,品味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读上阙
五、小结意象,品味愁情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的象征,寄寓愁情
渲染愁情
传递相思之苦,
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哀伤、愁思的象征
借景抒情
意境:萧瑟冷清
情感:愁苦孤寂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诗人具体愁什么?
(结合意象词人的人生经历)
愁在那浑浊的淡酒里,
愁在那急骤的秋风中,
愁在那孤飞的大雁上,
愁在那满地的黄花里,
愁在那雨中的梧桐上。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建炎三年( 1129),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又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亡国之恨
流离之苦
情愁 家愁 国愁
丧夫之哀
孀居之悲
五、配乐朗读,体味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古往今来,许多词人都是借助意象传达他们的情感的。抽象的情感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
六、当堂小练
动笔写一写:
我们也有万般情感(喜悦、忧伤、哀愁...),试着选用意象写两句诗,抒发你的情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