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是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生产活动主要为渔猎和采集
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属于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当时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B.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
《礼记 王制》规定祭祀时:天子社稷皆大牢(三牲),诸侯社稷皆少牢(二牲)。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这反映了
A.贵族生活奢靡 B.血缘关系复杂 C.社会等级森严 D.商业活动频繁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某诸侯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观察右图,
指出此诸侯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统一货币(如下图)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
A. 布币 B. 刀币 C. 蚁鼻钱 D. 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 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打破世袭特权 D.加强中央集权
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兼爱、仁政 D.无为而治、严刑峻法
要了解王莽算汉的过程,可以查阅
①《史记》 ②《汉书》 ③《三国志》 ④《资治通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史学家钱穆评价道:“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一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B.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
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D.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
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其“加强集权”的措施有
①开始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②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④划分13州部设刺史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有关三国历史家喻户晓,下列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改国号魏 B.孙权定都建业国号为吴
C.司马昭发兵,西晋灭蜀 D.刘备定都成都仍用汉的国号
《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
A.刘邦 B.拓跋宏 C.李渊 D.赵匡胤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此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曹魏 ④前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下列事件属于唐太宗“益”“功”的是
A、开通大运河 B、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C、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盛世的场景。下列不属于这一局面产生原因的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实行“两税法”
C.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D.统治者励精图治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A、圆周率计算方法 B、《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许多科技成果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用科学方法测算出地球经线长度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C.中国传统道德经由丝绸之路外传 D.宣扬孝道成为了佛经的主要内容
“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宋代诸多皇帝中有仁宗、孝宗和理宗,这是中国历史上“仁、“孝”、“理”三个字首次出现在皇帝庙号中,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新儒学的形成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社会观念的变化
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北魏
《宋史 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 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赤壁之战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
城市兴盛引人注目,它曾在元朝时期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是
A.大都 B.杭州 C.扬州 D.长安
某一著作,“它,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此处“它”指的是
A.《四民月令》 B.《农书》 C.《氾胜之书》 D.《齐民要术》
南宋时,相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则。水平颇高的职业相扑高手大量涌现,甚至还出现了女性相扑。比赛时,各方相扑高手云集临安,皇帝有时也去观看。相扑运动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重视和倡导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有资料记载:“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A.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B.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流行
C.棉花种植大力推广,已经普及全国 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立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摘编自《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欧阳修说:“国家取士之制, 比于前世, 最号至公 不问东西南北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言事之人但见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 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进士尔。殊不知天下至广,四方风俗异宜,而人性各有利钝。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所以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而取之。”
——摘编自《欧阳修集》
材料二: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等都不用,止存留诏诰章表,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摘编自《通制条格·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有关科举考试之争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概括北宋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答题标准。(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主要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出现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5分)
1-5 ADBCB 6-10 DDBDD 11-15 BCCBC 16-20 CCABD 21-25 BABCD 26-30 DBBDC
31.(10分)
(1)做法:全国推广郡县制。(2分) 混合体: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分)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2分)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32.(10分)
(1)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分)
(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4分)
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3分)
33.(10分)
(1)不同主张:司马光代表北方利益,提出逐路取人的办法;欧阳修则为南方代表,提出凭才取人的办法。(4分)
办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2分)
(2)内容: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2分)
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2分)
34.(10分)
(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
原因:政治因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或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人口迁移: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3分)
(2)创新: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各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加强对地方监控,设“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分,任意3点即可得分)
文化角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文学上宋词、话本;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