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课题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3.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鼓励尝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2.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3.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动物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果你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你会发现蝴蝶飞舞、蜜蜂采蜜、虫鸣鸟唱、大雁南飞、亲鸟育雏等,你会被这些奇妙的现象所吸引。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是动物行为的表现。那么,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观看课件。 真实的录像,再配以文字说明,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行为的含义 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 2.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1)觅食行为:动物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举例:蚂蚁的觅食行为(视频); 金钱豹的觅食行为(视频)。 播放蚂蚁和金钱豹觅食行为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蚂蚁和金钱豹觅食的特点。 (2)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举例:猫头鹰、夜蛾幼虫(图片); 雉鸡、蜥蜴(视频); 播放《动物的防御行为》微课。 总结觅食行为和防御行为的特点。 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的利用,从感官上给学生一些冲击,让学生领略生物世界奥妙无穷的风采。 通过简单有趣的活动,检测学生对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的理解。
播放猫头鹰、夜蛾幼虫、雉鸡、蜥蜴防御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并引导学生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 (3)生殖行为: 举例:蛙抱对、鸟育雏、象育幼(图片)。 (4)迁徙行为: 举例:鸟类的迁徙、 昆虫的迁飞、 鱼的洄游、角马的迁徙。 讨论:交流各自了解的有关动物行为类型的知识。 活动: 【想一想】 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动物行为 【比一比】 看谁说得最好! 讨论:动物的觅食行为、生殖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小结: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包括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和迁徙行为等。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的环境适应的表现,觅食行为可以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防御行为、生殖行为和迁徙行为可使后代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生存。 看动画,分析动画中包含了哪些类型的动物行为 观看动物生殖行为的图片,理解、感受动物的生殖行为。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动物的迁徙行为。 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再填教材P89表18-1,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并回答。 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相互补充。 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向本组及其他组的同学完成知识的传授,表述本组的见解的同时也是展示小组风采。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好时机。 本环节是课本知识的一个拓展,重点考查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探究二、动物的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观看蚂蚁图片,讨论对蚂蚁的了解。 像蚂蚁一样,生物圈中的许多动物都是群体生活的,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不是只是由多个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呢 它们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和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一个白蚁群由哪几种白蚁组成 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群体中怎样才能当首领 有哪些特权 它的职责又是什么 3.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小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学生发言: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领都是执行一样的功能吗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地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三、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白蚁和狒狒的信息交流方式。 问题:什么是动物的通讯 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意义是什么 你能用我们的探究成果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出示课件:学以致用 学生看录像后(或阅读完后),说出动物群体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觅食和御敌。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讲述: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糖浆把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利用的是蚂蚁的什么行为吗 张良事先用糖浆写好“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一只蚂蚁嗅到糖香,立刻用触角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伴,其他的蚂蚁沿着这只蚂蚁一路留下的气味找到了食物,从而在糖浆上聚成了蚂蚁字。张良是利用了蚂蚁爱吃糖及有信息传递的特征。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 C ) 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十分相似 B.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 C.两只羚羊争斗中,一只退却逃走 D.野兔发现天空中的鹰时,立即飞跑回洞穴 2.白居易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首诗描绘的是母燕的 ( B ) A.觅食行为 B.生殖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3.(2020·深圳)火蚁具有社会行为,当洪水来临时,它们分工合作在水面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齐心协力到达陆地。下列动物群体中也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D ) A.土壤中的一群蚯蚓 B.草丛中的一群蚊子 C.池塘中的一群蝌蚪 D.树林中的一群狒狒 4.蚂蚁发现食物后返巢,不久后蚂蚁群就奔向食物所在地。蚂蚁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为 ( C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语言交流
【课堂反思】 本节课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图片、视频、描述等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能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另外,对于“蚂蚁觅食行为”的实验,如果让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或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