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7 《世说新语》两则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谢太傅( ) 雪骤( ) 欣然( ) 撒盐( )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谢道韫( ) 凝聚( )
差可拟( )( ) 柳xù( ) 神采yì yì( ) 大言不cán( )
fù
zhòu
xīn
sǎ
fǒu
zāi
yùn
nínɡ
chā
nǐ
絮
奕奕
惭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与儿女讲论文义( )
( )
(3)俄而雪骤( ) ( )
(4)白雪纷纷何所似( ) ( )
(5)撒盐空中差可拟( ) ( )
(6)未若柳絮因风起( ) ( )
(7)陈太丘与友期行( )
(8)太丘舍去( ) ( )
(9)去后乃至( )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什么
像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约定
舍弃
离开
才
(10)尊君在不( )
(11)日中不至( )
(12)下车引之( ) ( )
(13)元方入门不顾( )
同“否”
到
拉,牵拉
代词,他,指元方
回头看
3.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B.撒盐空中差可拟 无可比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至 D.元方入门不顾 顾此失彼
4.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太丘舍去
C.友人便怒曰 D.相委而去
D
【解析】A.急/急。 B.相比/相比。
C.约定/约定。 D.回头看/照顾。
C
【解析】A.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儿子和女儿。B.古义:离开;今义:往,到。D.古义: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办。
5. 下面的每小题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1)老张的儿子中考成绩优异,他欣喜若狂,逢人就说:“令郎还算争气,这次考了全校第三,是他最好的发挥了。”
(2)同学发来短信,邀请你到他家吃饭,你回复:“感谢你的邀请,我一定按时光临寒舍。”
(3)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
(4)文学爱好者李筠在电话里对编辑说:“我的大作已经发到您的邮箱里,请您指正。”
(1)将“令郎”改为“犬子(爱子)”。(2)将“光临寒舍”改为“到贵府”。(3)将“久仰”改为“久违”。(4)将“大作”改为“拙作”。
6.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_______(填朝代)临川王_______(填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__________(填体裁)集,主要记载_______至
______(填朝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世说新语》的《______》篇和《_____》篇。
南朝宋
刘义庆
志人小说
汉末
东晋
言语
方正
7.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友人)。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①,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②罪。寔徐③谕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馁:闹饥荒。 ②归:承认。③徐:慢慢地。
④谕:告诫。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其人舍然大喜
B.相委而去/一狼径去
C.尊君在不/不似恶人
D.去后乃至/乃起整衣
B
9.参照示例,谈谈“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便”是“就”的意思,“便”字写出了友人听到陈太丘“已去”后发怒之快,体现了友人容易暴躁、缺乏修养。
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徐”是“慢慢地”意思,用“徐”写出了陈寔在小偷认罪之后,没有疾言厉色的惩戒,而是温和地教育开导,体现了陈寔的宽容大度,循循善诱,教人有道。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夫 人 不 可 不 自 勉 不 善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成 性 遂 至 于 斯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
/
/
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12.读完两则短文,小金同学不禁感叹:陈元方长大以后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是多方面原因造就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一方面得益于陈元方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条理清晰地为自己的父亲辩护;另一方面在于他有个才德兼备的父亲,父亲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使他受益。甲文中,父亲守信守约,为人方正。乙文中,父亲宽容仁善、富有智慧,通过表达信任来教育偷盗者。这些都能够对元方产生好的影响。
【参考译文】 【乙】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寔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寔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