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课时
1.观潮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
课文回顾
1.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在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自古以来”“天下奇观”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课文理解
2.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卧”字形象地展现了钱塘江的姿态,突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和潮来前的平静。不能换作“横贯”,“贯”一般表示线状物,而偌大的江面用“贯”则显然欠妥。
课文理解
3.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用“闷雷滚动”比喻大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未见潮形,先闻潮声,暗示了钱塘江潮气势宏大。
课文理解
4.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为什么将江潮说成“一条白线”呢?
“一条白线”形象地描绘出江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形态。
课文理解
5.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课文理解
6.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你从“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这两个词写出了潮头过后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文理解
课文赏析
钱塘江大潮的“奇”表现在:(1)潮声宏大凸显“奇”。大潮初来时,声音好像“闷雷滚动”;后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从声音的变化中,我们体会到钱塘江潮之声威。(2)潮势雄壮突出“奇”。刚开始,浪潮像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后来,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潮过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
核心问题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奇观?
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奇观。
延伸问题
2.钱塘江大潮在来去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钱塘江大潮声音由“江面很平静”,到“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到“风号浪吼”,到“恢复了平静”,声音由弱变强再到弱;形状由“一条白线”到“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势由“宽阔”的江面“横卧”在眼前,到“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到“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延伸问题
作者采用哪些手法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作者一方面运用“好像闷雷滚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的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的声音和形状,另一方面通过描写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延伸问题
作者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奇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延伸问题
赞美之情
江潮奇特
观潮


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过之后
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江面平静
薄雾笼罩
万马奔腾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壮美宁静
气势雄伟
余波汹涌
课文结构
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主旨
课文拓展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kūn)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苏轼《观浙江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词》李白) 
国学诵读
【杭州观潮亭联】
上联: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下联:观潮,潮来,来观潮亭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涌潮地】
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走进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