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4.天净沙·秋思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
课前导入
2
字词积累
3
课文品读
4
课文赏析
目 录
5
课文拓展
01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散 曲
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每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02
字词积累
重点字词
枯 téng( ) 
天 yá( )


03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课文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注释: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课文理解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课文理解
全曲总共二十八个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04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延伸问题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延伸问题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写作亮点
意象有机组合,构成感人意境。
这首小令连用九个名词,这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构成了感人的意境。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课文结构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


枯藤老树昏鸦
凄凉、冷清


情景
交融
课文主旨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05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银字笙调:调弄有银字的笙。②心字香烧: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推荐阅读
【赏析】
此词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时所作。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