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课前导入

字词积累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目录

课文拓展
课 前 导 入

趣味引入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
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助读资料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艺术成就较高。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是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不拘一格的特点。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他指出,志人小说的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了。
字 词 积 累

重点字词
期( )行

·
多音字
( )限期
( )期年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
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
相委而去( )

·
·
与“俄”合用,表示时间短促,
“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古今异义
相委而去
·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文言句式
1. 省略句
太丘舍去( )
2. 感叹句
非人哉
( )
“舍”后省略宾语“友人”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词类活用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 友人惭
·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
·
课 文 品 读

层次结构
交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
开始
高潮
尾声
期行
不至
舍去
乃至
父友:问
元方:答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针锋相对
据理驳斥
聪慧明理
课 文 赏 析

核心问题
文章记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情节
感情
人物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道理
文章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聪慧、方正
导思
核心问题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核心问题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
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
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核心问题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核心问题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
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延伸问题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延伸问题
1.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有三处:首先,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
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事情,再指出其无信和无礼的表现;
再次,用词妥帖,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延伸问题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不失礼。“友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之人,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
延伸问题
因为是“友人”失礼,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在前,所以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同时也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毕竟是他父亲的朋友,他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元方不应该对“友人”置之不理,而是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写作亮点
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虽短,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以陈元方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主旨句,由此前后辐射,将这则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写作亮点
2.巧用对话,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了陈元方和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的“方正”,又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课文主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课 文 拓 展

国学诵读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使人的关系变得和谐为可贵。”
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国学诵读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推荐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西晋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推荐阅读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伙伴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的小伙伴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却挂满果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