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9: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劝学》《师说》
木直中绳 輮 舆
虽有槁暴 砺
参省 则知明而无过矣
须臾 跂 楫
君子生非异也 蛟 跬 骐骥 驽 锲 镂 爪牙 蟮 螯
zhòng
róu

gǎo


cān xǐng


j
xìng
jiāo
zhì
qí jì
qiè

lòu
shàn
áo
zh o yá
ku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⑤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荀子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⑤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结合高考调研,自主探究:
1.荀子如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2.学习有哪些方法?荀子又是如何论证的?
字词注音
嗟乎!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官盛则近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郯子
苌弘
老聃
李氏子蟠
作《师说》以贻之
嗟:(jiē)
读:(dòu)
不:(fǒu)
谀:(yú)
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ɡ)
聃:(dān)
蟠:(pán)
贻:(yí)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古文” ,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韩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之师郯子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曾以郯子为师。 当时二十六岁的孔子,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动,便倾其所有,全部奉告。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之师苌弘
苌弘:精通天文历法。《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后人以"苌弘化碧"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
孔子之师老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孔子之师师襄
师襄,亦称师襄子,我国春秋时期音乐大师,擅击磬,也称磬襄。鲁国宫廷乐官,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
孔子学琴,三月知肉味。
孔子研读《周易》,编连竹筒的绳子断了三次--韦编三绝。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之师:老子
韬光养晦,不诽谤他人,不自恃高尚。瞧不起他人。
穿越时空的聆听:老子和孔子的经典对话
黄河边,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大德呢?”)
孔子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众人都愿意处于上方,水却独处于下方;众人都愿意处于安全之地,水却独处于险境;众人都愿意处于清洁之地,水却独处于污秽之地。所处之地都是众人之所厌恶的,谁又能够与它争呢?这就是它上善的原因吧)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子,真吾师也!
六艺: ①古代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
②古代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韩愈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举例论证是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增强了说服力。孔子作为大思想大家和教育大家,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仁安书》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集百家之言,成一己之说。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二段小组学习任务:作思维导图
包含:1.重点字词。
2.内容细化:图中解决这些问题:
提到了那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不从师的原因是什么?分别导致了什么结果?
找出几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意图什么?
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对其子 择师而教
对其身 耻学于师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
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对比下列文字和原文的不同,说说哪篇更好?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对比论证的作用:
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学习篇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的 学习方法
《劝学》 广泛学习 明智 无过 积善成德 外物 积累
坚持 专一
《师说》 《六艺》 解惑 明道 增智 学术 从师而学
探究比较两篇文章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不同
一词多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而且)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修饰连词 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假设连词 如果)
1、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取消主谓间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不译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们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
虚词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自由辩论:社会更需要全才还是更需要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