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化学1.1化学真奇妙习题
一、单选题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C. 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在保障人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D. 城市环境日益严重,都是化学惹的祸,化学在改善生活环境中有害无益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 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 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 D. 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下列社会问题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白色污染与可降解塑料 臭氧空洞与无氟冰箱 赤潮与无磷洗衣粉 温室效应与氢能汽车
A. B. C. D.
化学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各项利用化学变化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不相符的是
A. 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
B. 生产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C. 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D. 合成食品添加剂促进人体健康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且颜色明显变化的是
A. 电热壶内的水加热沸腾,液态水减少直至消失
B. 酒精灯燃烧酒精量变少直至消失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D. 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年影响我们生活的事件中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A. 研发合成新药物,治疗新冠肺炎
B. 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无肉令人瘦”的民生问题
C. 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
D. 推广使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河水结冰 C. 食物消化 D. 电灯发光
以下诗句表达的意思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甲、乙是两个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个过程发生的均是化学变化
B. 图示的所有物质均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C. 两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数目均发生了改变
D. 两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
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不涉及的领域是
A. 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B. 防治环境污染
C. 合成新的物质 D. 开发新的能源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西瓜榨汁 B. 车胎爆炸 C. 石蜡熔化 D. 木炭燃烧
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
A. 发现了稀有气体 B. 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
C. 编订了元素周期表 D. 测定了空气的组成
二、填空题
现有下列物质:石灰石、熟石灰、石油、腈纶、沙子、玻璃、铜矿石、青铜。
其中 属于天然材料, 属于人造材料。人造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都属于 制品。
请分别用化学符号表示出相应的分子或原子。
水分子
氧原子
氧分子
氢原子
三、探究题
某兴趣小组对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回题】按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中盛有含少量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两种试剂中 _____具有挥发性。
图所示是该小组对图所示装置的改进,与图相比,其优点有 _____任写一条即可。
图,图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所示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步骤:按图所示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橡皮塞,将玻璃管插入烧杯内的水中。
步骤: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_____填具体操作,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点燃,如图所示,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______ 。
图中蜡烛熔化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图中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可见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 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化学的作用,熟记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学习了化学后,我们能干什么,如何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解答】
A.根据化学的定义回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故正确;
B.化学可以制取新材料,制取新药物,所以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正确;
C.化学可以制取新物质,所以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在保障人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正确;
D.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由于不正确处理废物,随意排放三废造成的,化学在改善生活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故错误。
故选:。
2.【答案】
【解析】解:、玻璃杯被摔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米饭变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乒乓球变瘪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菜刀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牛奶变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
【解析】解:白色污染与可降解塑料、 臭氧空洞与无氟冰箱、赤潮与无磷洗衣粉、温室效应与氢能汽车均与化学有关。故选D。
4.【答案】
【解析】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后制出新物质,合成新药物用来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袭,故正确;
B、粮食生产需要营养,生了虫子后需要农药来医治,所以生产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故正确;
C、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能污染空气,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就能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故正确;
D、合成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利,故错误;
故选D。
5.【答案】
【解析】中水沸腾是物理变化、、都是化学变化,中观察不到颜色明显变化的现象,中可以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但液体颜色不会变化,故选 C。
6.【答案】
【解析】研发合成新药物,靶向治疗新冠肺炎,是利用化学制造新药物,保障人体健康,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故 A错误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无肉令人瘦”的民生问题,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无关,故B正确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属于制造新材料,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故C错误推广使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属于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故 D错误。
7.【答案】
【解析】略
8.【答案】
【解析】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答案】
【解析】解:、甲图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变大,是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B、图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数目都不变,说法错误;
D、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两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微观模拟示意图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10.【答案】
【解析】解:、物体运动规律属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不涉及;
B、通过化学手段可以防治环境污染,涉及;
C、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合成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领域,涉及;
D、化学可以解决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属于化学研究领域,涉及;
故选:。
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分析。
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1.【答案】
【解析】解:、西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从西瓜中分离出西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车胎爆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2.【答案】
【解析】解:、英国化学家瑞利发现了稀有气体,故选项错误。
B、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
D、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首先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故选:。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
化学
【解析】解:其中石灰石、石油、沙子、铜矿石属于天然材料,熟石灰、腈纶、玻璃、青铜属于人造材料。人造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都属于化学制品。
14.【答案】
【解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化学符号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化学符号为。
15.【答案】【实验回题】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节约药品或更环保;微粒总在不停运动;
【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水沿玻璃管倒吸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氨气易溶于水,烧瓶内气压减小,将水压入玻璃管。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观粒子和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现象,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实验回题】
按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中盛有含少量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中溶液变红,说明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与图相比,图所用药品的量较少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其优点是节约药品、更环保。
图,图实验说明了微粒总在不停运动;
【进行实验】
步骤: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中。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沿玻璃管倒吸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中的气压减小,水被压入玻璃管中。
16.【答案】化学变化 产生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一定 物理变化 不一定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析】解:镁带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如图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图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故答案为:化学变化;产生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一定;
物理变化;不一定;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根据镁带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解答即可;
根据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根据物理变化判断,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等,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