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重难点分析
学情分析
title
title
title
是运动的延续,是受力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承上启下。
title
教材分析
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知识储备
☉初中学过力,重力基本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认知方式
☉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学习方式
☉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
三 维 目 标 确 立
新课程标准及大纲
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有的知识水平
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维目标呈现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理解重力的大小以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确立依据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尝试通过老师的提示,自己的思考、猜想小组合作验证、总结规律。
三维目标呈现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自己动手,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实验锻炼自我动手能力。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思想。
三维目标呈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力的图示2、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重力为什么等效在重心及重心确定
难点
课标、及教材地位,学情分析
依据
教 法 分 析
合作探究
自主读书交流
导授法
学生学法
教师教法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思
路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独学对学基础过关
引发问题
合作探究
分组展示解决问题
设置情景导入视频 2分钟
检测预习结果,人人过关 5分钟
提供素材有效群学
5分钟
汇报结果,听者质疑
5分钟
再次探究
突破难点
依据学案
明确目标
8分钟
班内展示教师点评
阐述清楚
有效点拨
6分钟
新知传授提高效率
精讲精练
点拨提升
5分钟
整理学案
达标检测
强化重
难点落实
4分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由于学情,重难点因素影响,灵活调整“五步三查”环节
课程内容的“讲”与“不讲”
导学案设计是重中之重,要细致,有层次
1
2
3
4
设 计 说 明
教学设计力图做到三“量”,“三动”
力的图示标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G=N=10N
G=10N N=8N T=12N
2N
G
N
T
N
G
5N
力的作用效果
孤掌难鸣
重心
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实验法(悬挂法或支撑法)
--只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
此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二力平衡 交轨法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在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例题.下列关于物体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的物体在运动时才受到重力
B.同一物体在某处向上抛出后所受重力较小,向下抛出后所受重力较大
C.某物体在同一位置时,所受重力与静止还是运动无关,重力大小是相同的
D.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只与其质量有关
E.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
2.一个重2KG的物体沿斜面下滑,关于该物体重力的图示(取g=10N/KG),如以下所示的四个图中正确的是( )
A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电流与电流之间,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质子、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
在放射现象中发现的,也是短程力。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
(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大小、方向、单位
3.力的性质:
4.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
(2)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G=mg(g为重力加速度)
3.重心 确定方法——悬挂法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名称、特点、作用范围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