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训练2—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训练2—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9 15: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试卷质量守恒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化学反应A+3B=2C+2D中,已知A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5,当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2gD,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36 B.18 C.6 D.3
2.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B.32C.64D.96
3.在2A+B=2C+3D中已知17gA与1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gC,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4,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96 B.48 C.35.5 D.32
4.在2A+3B=C+2D反应中,36gA与5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C和一定量的D,若C的化学式量为14,则C和D的化学式量之比为(  )
A.7:1 B.7:8 C.7:16 D.7:32
5.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16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22g物质C和18g物质D。若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 16 B.32 C.48 D.64
6.有反应(其中A、D是化合物,、是单质)。若13.6 g A 与21.3 g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 g D ,已知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4 B.16 C.32 D.35.5
7.在的反应中,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Z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64 B.56 C.40 D.32
8.在的反应中,与恰好完全反应,则物质A与A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A.3:2 B.3:10 C.3:5 D.6:5
9.在反应A+B==C+2D中,2. 0 g A与5. 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 0 g C,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6 B. 40 C. 58 D. 86
10.在反应4A+5B=4C+6D中,已知34gA和80gB完全反应生成54gD,若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68 B.34 C.32 D.17
11.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物质组合是( )
A.食盐和蒸馏水 B.碳酸钠和稀盐酸
C.铁和硫酸铜溶液 D.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12.图所示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反应的化方程式为
B.红磷的用量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如果去掉装置中的小气球,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将红磷换成氯化钠固体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13.下列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
A. B.
C. D.
14.如图所示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15.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的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反应前质量(g) 23 80 2 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32 46 29
A.物质X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B.该反应的一定是分解反应
C.反应中X与的质量比为23∶29 D.该反应中与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4
1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分数/% 70 15 6.25 8.75
反应后质量分数/% 35 7.5 48.75 8.75
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17.一密闭容器内有A、B、C、D共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 A、B、C、D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氮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100 20 x y
反应后质量 32 140 126 46
A.该反应是一个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5:9
C.如果不是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则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表中x的值为18
18.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此反应中, 与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若将表中增加到96g,则会生成和污染性气体
19.等臂杠杆两端各系一个等质量的铁球,将杠杆调平后,将球分别浸没在等质量、等密度的稀和溶液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杠杆将( )
A.左端上翘
B.右端上翘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20.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A + B ═ C + 2D B.A + 2B ═ 2C + D C.A + 2B ═ C + 2D D.2A + B ═ 2C + D
21.如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2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用作燃料时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8:1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3.某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丁物质属于单质
D. 反应中甲物质与丙物质的质量比为1:8
24.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二、问答题
25.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1)下图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图A中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图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分别实验后,发现图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 24.5 4 8
反应后质量/g 16.9 0 13.6 X
X的值为______________ ,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26.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 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 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
(得出结论)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
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7.请你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完成下列各题。
(1)世博会已有千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其中部分公交车采用二甲醚()做燃料。二甲醚分子中C、H、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某化合物在纯氧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物质中 。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有氢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3)黑火药点燃时发生如下反应:,其中X的化学式为 。
(4)下图给出的是某反应在同一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
①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生成的的质量比为 。
②由此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
a. 原子种类 b. 原子数目 c. 分子种类
d. 分子数目 e. 元素种类 f. 物质的总质量
三、实验题
28.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校甲、乙两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小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小组实验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刻度盘的_________(填“左边”“右边”或“中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乙小组使用的试剂不变且要得到和甲小组相同的结论,你认为应对乙小组实验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们曾经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中,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混合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图乙中在设计实验时,锥形瓶底部放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___________;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
(3)由以上实验可知,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30.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一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甲同学用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乙同学用B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实验现象)再次将烧杯放回天平时,甲同学的天平指针_____(填字母,下同);乙同学的天平指针_____。
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实验分析)(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B装置中的反应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改进)若将装置B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如图二所示,其他操作不变,最后天平基本平衡。气球的作用是_____。
(实验结论)(1)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_____的容器中进行。
(2)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
A原子种类不变
B分子种类不变
C原子质量、数目不变
D分子质量、数目不变
31.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学用Ⅰ装置实验,在锥形瓶中先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此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
(2)乙同学用Ⅱ装置实验,反应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 。
(3)丙同学用Ⅲ装置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的现象是 ;最后天平的指针 (填序号)。
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无法预测
(4)综上所述,Ⅰ、Ⅱ、Ⅲ所示三个实验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实验 (填序号,下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实验 。
四、填空题
32.化学变化是化学学科最具特色的内容,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认识化学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律。
(1)请认真观察下图,图中两个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
(2)下面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①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示意图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精确称量发现:两个实验反应后质量均与反应前数值不相等。
①两个反应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请分别解释两个装置中气球胀大的原因:甲装置___________;乙装置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由于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则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a,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1a;设1.8gA与B反应时B的质量为x,x=6.6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的质量为:1.8g+6.6g-5.1g=3.3g,则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6.6g:3.3g=2:1。故选A。
2.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消耗B的质量为44g+18g-14g=48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有
A+3B=2C+2D
28 3x
14g 48g
,
x=32.
即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
3.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17gA与1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gC,D的质量为
设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在2A+3B=C+2D反应中,36gA与5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C和一定量的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同时生成D的质量=36g+56g-28g=64g;
设:D的化学式量为x。
x=16;则C和D的化学式量之比=14:16=7:8。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22g+18g-16g=24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x=32
6.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13.6 g A 与21.3 g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 g D,则生成的质量为13.6 g + 21.3 g - 32.1 g = 2.8 g ,设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
7.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24+32=2×Z的相对分子质量,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故选C。
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在的反应中,24gA与16g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则有24g+16g的AB生成;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则2A:2AB=24:40,所以A:AB=3:5
故选C。
9.答案:B
解析: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D的质量。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B=C+2D
x 2×18
2. 0 g 1. 8 g
解得:。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4g+80g-54g=60g
设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x=17
11.答案:C
解析: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质量守恒定律使用的范围必须是化学变化,A中是物理变化;B、D中反应生成了气体,均不符合題意。C中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可用题中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红磷的用量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B正确;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如果去掉装置中的小气球,锥形瓶上的橡胶塞弹出,会影响实验结果,故C错误;
D、氯化钠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将红磷换成氯化钠固体不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故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A项,红磷在密闭体系中燃烧,可根据燃烧前后天平保持平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B项,蜡烛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有气体参加和生成且在非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故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C项,镁条的燃烧反应有氧气参与,体系非密闭,故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项,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体系非密闭,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14.答案:A
解析:A实验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可以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只发生物理变化,不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实验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生成氧气逸出,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实验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有气体参加反应,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A。
15.答案:A
解析:A、中氧元素的质量为,中氧元素的质量为,生成物中氧元素质量为,而反应物氧气中氧元素质量只有48g,所以,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由分析可知,反应物X中也一定含有碳、氢元素,故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该化学反应是由两种反应物生成另外两种生成物,所以,不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X与的质量比为23∶27,故不符合题意;
D、已知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由以上化学方程式以及质量减小和增加的关系可得,,则b:c=3:2,故不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A.丁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所以丁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或没有参与该反应。此项不正确。B.甲和乙的质量反应后减少,为反应的反应物;而丙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为反应的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此项正确。C.反应是由甲和乙生成丙,所以甲不一定是化合物,乙也不一定是单质。D.反应是由甲和乙生成丙,所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所以应选B项。
17.答案:D
解析:A、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反应前后B的质量增加了,所以B为生成物,而反应前后A物质的质量减少了,所以A为反应物,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反应物为A和D,而生成物为B和C,其中A为,B为NO,C为,D为,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A为,B为NO,C为,D为,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可以知道B和C的质量比为120:108=10:9,错误;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根据上述的解答可以知道,反应中生成B的质量为:,而B:C=10:9,所以可以判断反应中生成C的质量为,即,所以。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是和,生成物是M和,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在t时刻时,消耗氧气的质量,则、的关系可表示为:
故A正确;根据反应前氧元素来自氧气,总共32g,反应后生成水,生成的水中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所以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同理可知M中不含H元素,即M为S,故B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则,故C错误;若氧气增加到96g,其中64g氧气会和生成的64g硫反应生成128g二氧化硫,故D正确。
19.答案:A
解析: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参加反应的铁溶解,使铁球的质量减小;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覆盖在铁球表面,且每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使铁球的质量增加8份,左边铁球质量减小,右边铁球质量增加,故杠杆将左端上翘,A正确。
20.答案:A
解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可以知道,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而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所以可以判断反应中消耗了甲的质量为:25 g-10 g=15 g,乙物质完全被消耗,即为5g,即反应物为甲和乙,而丙和丁为生成物,丙的质量为11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丁的质量为:15 g+5 g-11 g=9 g。
设甲的化学计量数为a,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b,则可以得出比例式为:=,所以=,设生成物中丙的化学计量数为c,丁的化学计量数为d,则可得比例式为:=,所以可以得出=,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C+2D,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A是正确的,故选A。
21.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则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则丙为反应物,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故A错误,C正确;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构成未知,所以难以判断甲、乙两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故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在时,参加反应的内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乙的质量之和,但是丙的质量不一定就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故D错误。
22.答案:A
解析:A、甲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各原子的质量与种类不变,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A为甲烷,B为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6:(32×2)=1:4,选项错误;
C、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选项错误,故选A。
23.答案:D
解析:A. 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不变,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反应后甲、丙质量分数增大,都是生成物,丁质量分数减小,是反应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丁分解生成甲和丙,因此丁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X=1 10% 25% 48%=17%,Y=1 19% 10% 30%=41%,反应中甲物质与丙物质的质量比为(19% 17%):(41% 25%)=1: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4.答案:B
解析: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丁是反应物。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16%=1:8;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25.答案:(1)防止红磷燃烧时,瓶内压强太大发生爆炸; (2)容器没密闭,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3)8 ;分解反应
解析: (1)红磷燃烧时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白烟;小气球能防止白烟进入空气,起到缓冲的作用;图C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化学方程式:;
(2)图B不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
(3)表中X=2+24.5+4+8-16.9-13.6=8;容器内B是反应物,A、D是生成物,发生的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26.答案: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密闭容器 ;B ;A装置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 ;参加化学反应 ;四
解析: [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与氯化氢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因有二氧化碳气体溢出,故反应后总质量比反应前总质量减少,观察到天平不平衡;反应的方程式为:; 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反思评价]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中进行;
[优化装置]最佳装置是B,A同学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C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
[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含有铜、碳、氧、氢四种元素,所以该化合物中也会含有这四种元素。
点睛: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产物的状态选择敞口或密闭装置,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的知识。
27.答案:(1)2:6:1;(2)C;(3);(4)①8:23;②abef
解析: (1)由二甲醚的化学式可知,C、H、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6:1;
(2)因为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C、H、O三种元素,所以反应物中也应该有这三种元素,又知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故生成物中的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故可判断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一起来数一数原子的数目,看一看元素的种类,你会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4)①图示为NO和反应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与的质量比=32:(2×46)=8:23;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记住这些肯定不变的吧: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质量、原子的数目,故一定不变的是一定不变的是abef.
28.答案:(1)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
(2)右边;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左盘物质的质量减小
(3)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2)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因此乙小组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小。(3)将乙小组实验中的烧杯改为密闭容器,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9.答案:(1)白色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不能
(2)炸裂;缓冲气压;后一种
(3)密闭容器
解析:(1)图甲实验中,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现象是白色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题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是敞口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出,天平不再平衡,故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锥形瓶底部放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是因为反应放热导致气球膨胀,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导致天平不平衡,但是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3)由以上实验可知,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30.答案:c ; b ;;遵守 ;遵守;使装置处于密封状态,同时气球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密封 ;AC
解析: 实验现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无气体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再次将烧杯放回天平时,甲同学的天平指针不偏转,故填:c;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左盘质量偏小,故乙同学的天平指针偏右,故填:b;
实验分析:(1)A装置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B装置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改进:若将装置B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气球可以使装置处于密封状态,同时气球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实验结论:(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密封的容器中进行,否则生成的气体散逸到空气中,无法进行验证;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质量守恒,但是由于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故选AC。
31.答案:(1)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2)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使左盘内总质量减小
(3);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
(4)Ⅰ、Ⅱ、Ⅲ;Ⅰ、Ⅱ
解析:(1)甲同学用Ⅰ装置实验,在锥形瓶中先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此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2)乙同学用Ⅱ装置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使左盘内总质量减小,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
(3)丙同学用Ⅲ装置实验,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可观察到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天平的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不偏转。
(4)题述三个实验都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中实验Ⅰ、Ⅱ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2.答案:(1)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①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①遵守
②甲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使瓶内压强增大 ; 乙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
解析:(1)左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右图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图中两个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图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质量守恒,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①两个反应都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填:遵守;
②甲装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增大,故气球胀大;
乙装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消耗了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减小,故气球胀大。故填:甲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使瓶内压强增大;乙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