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
文
品
读
课文回顾
边听边想,少年和中国有什么联系?
课文理解
学法导读
首先围绕“少年……则国……”的句式,感受中国少年的形象,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再重点诵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文中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课文理解
结合原文体会感情
概念:即结合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小学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课文是节选。因此,要想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就需要读读原文。
语文要素
课文理解
中国少年肩负责任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课文理解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译: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不在……而全在……”递进关系强调了中国少年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这“责任”指的是什么?
使国家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课文理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
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步步发展,层层推进,气势磅礴。
这段话的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课文理解
根据文章第1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并说一说你从表格中看出了什么?
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课文理解
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文理解
本段中除第1句话外,其他每句话的结构都基本相同,为:少年X则国X,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进行背诵。在背诵的时候,注意语气要层层递进,由智到强,由独立到自由,由胜于欧洲到雄于地球。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气要随着文章的节奏步步加强。
背诵指导
课文理解
朗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
找出文中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
少年中国英姿勃发
课文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用四字句描述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感受到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从这些事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理解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
动物(潜龙,乳虎,鹰隼)
静物(奇花、干将)
课文理解
讨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这些事物都具有蓬勃的生机,在它们蓬勃的生长中都蕴含着壮美的未来。
讨论:这些事物都是静止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
这些事物都是动态的,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
课文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押韵、四言韵文
比喻和排比手法
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
课文理解
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密切?
讴歌中国与少年
与天地共存不老的美!与祖国万寿无疆的壮!
美在哪里?壮在何处?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课文理解
朗读如何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一要感受其语言特点: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使文章很有感染力,铿锵有力地,朗读时要把握节奏和语气。
二要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积极进取,朗读时感情要饱满。
三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少年中国未来的灿烂前景,这样有利于读出气势,读出情感。
课文理解
象征手法
学方法:象征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本文第二自然段集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等。
记方法:1. 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2.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3. 象征一般都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
课
文
赏
析
核心问题
如果说“红日初升”象征了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那么“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各自象征了什么?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潜龙腾渊”象征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乳虎啸谷”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延伸问题
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课文用了“红日”“黄河”“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课文结构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中国少年——责任重大
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美: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课文主旨
《少年中国说》(节选)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蓬勃朝气,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英姿和灿烂前程,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殷切期望。
课
文
拓
展
推荐阅读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我不能忘掉祖国
推荐阅读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国学诵读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王国维《浣溪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诗》
国学诵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金缕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走进传统文化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潜龙腾渊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呆若木鸡 龙飞凤舞
出自典故的成语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矞矞皇皇 马革裹尸 约法三章
赞美祖国的成语
国泰民安 国富民强 物阜民丰 繁荣昌盛 幅员辽阔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