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9 11: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6.忆读书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按照什么顺序回忆了自己哪些读书的经历,并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忆”是行文的线索,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例如:“四岁”“七岁时”“那时”“此后”“我在十二三岁时”。
课文理解
学法导读
快速默读课文,以时间为线索,了解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体会作者对这些书的评价,知道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书的好处,并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最后,体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意义,并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课文理解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不是……而是……”这句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喜欢读书了,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
课文理解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津津有味”,“含泪上床”表现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惦记,写出了作者对《三国演义》的着迷。
课文理解
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所以就看明白了。
课文理解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从读了哭,哭了读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很用心,很投入。
为什么作者在读《三国演义》时会有这样的表现?
这“哭” 一方面反映出作者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人。另一方面这“哭”也说明了作者确实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被故事中的人物给感染了。
课文理解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水浒传》的主题。
课文理解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智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的意思,“凑满”有拼凑够数目的意思。这句话既肯定《水浒传》着力刻画的人物性格极生动,又指出《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人并非个个性格鲜明,但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得多。是一种客观中肯的评价。
课文理解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作者在不断地阅读中对这本书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
课文理解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语义虽重复,但不啰唆。这样写,主要起强调作用,表明作者为自己能读到不少中外文艺作品而感到自豪。
课文理解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大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课文理解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
引用名言点出读书占用了平时空闲的全部时间,表达出对读书的强烈喜爱之情。
课文理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不仅写出了读书的好处,而且点出学会了挑选、比较,说明作者在读书中不断地成长。
课文理解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挑选书的呢?
方法:比较、选择。
《西游记》精彩 《封神榜》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课文理解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点明了读书不能盲目,要择优而读。
从读书的意义讲到读书的方法,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既是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课文理解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读书好:开卷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并且能让自己从书中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
读好书:择善而读,要学会选择,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心动神移。
课文理解
写法借鉴
按时间顺序记叙
学方法:按时间顺序记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时间顺序,可以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清晰。本文的作者就是按时间顺序写了自己的读书经历。①“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七岁时就开始自己读《三国演义》;②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以后再看此书感受不同;③ 1980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不能“行万里路”,便“读万卷书”。
记方法:
1. 交代清楚时间推移的顺序。
2. 注意挑选在这一时间段内最有意义、最典型的事、物来写,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3. 不能将时间顺序写乱了。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作者是个对书非常有感情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词句能感受到这种感情?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2)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3)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 ,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4)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5)《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延伸问题
七岁
十二、三岁
1980年后
《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
《红楼梦》
《西游记》、《封神榜》、现代文艺作品
课文写了作者不同时间段读的什么书?自读课文,圈画书目,完成下面的表格。
延伸问题
结合冰心老人的选择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课文结构
丰富情感
扩大知识面
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谈读书,感受多——滔滔不绝
读好书,懂鉴赏:挑选书,比较书
多读书,有所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好,
收获多
读书得法
其乐无穷
课文主旨
本文作者以“忆读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写出了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读的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感悟。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并告诫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推荐阅读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犹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
推荐阅读
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国学诵读
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4)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5)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罗曼·罗兰
(6)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走进传统文化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的词语: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形容文章好的词语
真情实感 质朴浅显 文笔犀利 文风幽默
文章雅致 层次清晰 观念明确 欢风华丽
妙不可言 妙趣横生 短小精悍 寓意深刻
朴实无华 个性张扬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