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5. 搭石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课文品读
01
课文赏析
02
课文拓展
03
目
录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听边想
课文理解
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句中红色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词语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课文理解
2.课文中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展现了搭石之美?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踏踏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课文理解
3.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从句中“理所当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一个“理所当然”让我们看出乡亲们把帮助别人、热情待人、尊敬老人看成很自然的事情。
课文理解
4.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借搭石赞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课文理解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借物喻人的手法
概念: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
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文中看不见的心灵“美”有:(1)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让人们从上面踏过;(2)急着赶路的老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及时调整,直到满意才肯离去;(3)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总会招手礼让,闲话家常;(4)如遇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是伏下身子,背其过溪。
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延伸问题
1.什么是搭石?
搭石就是小溪里横着摆的供人们过河的一排排的石头。
2.大家是怎样走搭石的?
大家走搭石时协调有序,能相互招手礼让。
延伸问题
3.从摆搭石和走搭石中体现出乡亲们哪些优秀品质?
这个地方的乡亲们尊老爱幼,一心为他人着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作者借搭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搭石赞美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谦让、奉献,表达了对淳朴的传统美德的向往。
课文结构
为他人着想
无私奉献
搭 石
话搭石: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块
摆搭石
赞搭石
无论……只要…一定
放 找 踏 离
协调有序
招手礼让
走搭石
年轻人背着老人
任人踩踏
联结情感
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课文主旨
阅读方法解密:概括主旨的方法
抓住文章脉络:概括主旨的方法有多种,本课适合用抓住文章脉络,揣摩作者意图的方法。首先以“搭石”为线索理清课文脉络,然后围绕“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3
课文拓展
国学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走进传统文化
关于桥的俗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船到桥头自然直;
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