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脚本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在本节课当中,同学们有以下学习目标:1.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2.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下面图表是郑和第三次到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和返回时间,从月份上来看,郑和出发的时间选择在10-12月份,返回的时间选择在7-8月份,也就是冬季启航,夏季返回。郑和这几次出海为什么选择冬季启航,夏季返回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1分钟,思考这个问题。
原来呀,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这使得夏季盛行来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劲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这种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郑和的船队借助夏季盛行的偏南风从中国启程,再借助冬季盛行的偏北风返回,能起到顺风航行,节约时间的作用。
这样,我们将夏季盛行的风向称为夏季风,把冬季盛行的风向称为冬季风,夏季风和冬季风无论是风向、来源地,性质都不同。下面请按下暂停键1分钟,结合材料完成表格。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也就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两股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西北风和东南风,也就是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得南北温差增大。
习惯上我们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由于在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而非季风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到山脉的阻挡,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在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交替,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而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夏季风难以到达,分别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高山高原气候。从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归纳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主要特征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1分钟,进行归纳总结。(从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气候具有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同学们你归纳出来了吗?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中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以上动植物生活地区的气候特征吗?请按下暂停键,结合图文材料,思考1分钟。
亚洲象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从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且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植被茂盛,环境湿热。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天然植被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是因为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和水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长环境。
野骆驼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荒漠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少雨,环境十分干旱。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下面,我们从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找到了四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对比一下4个城市的降水总量和降水最多的月份,你有什么发现呢?请按下暂停键,结合材料完成表格,时间为一分钟。
同学们完成了吗?当我们画出了100mm月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广州月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为4-9月,武汉为4-8月,北京为7-8月,哈尔滨为7-8月,四个城市由南到北,雨季持续时间在变短。而降水最多的月份,广州出现在5月,武汉出现在6月,北京出现在7月,哈尔滨出现在7月,由南到北4个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在推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进退会影响到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5月,夏季风登陆南部沿海地区,华南一带进入雨季,到了六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雨带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时节,也被称为江淮梅雨;7/8月份夏季风影响到华北、东北地区,开始大范围降水。到了9月,冬季风加强,夏季风势力减弱,雨带南撤回到南部沿海,10月份夏季风从陆地消失。这就是夏季风增强与减弱带来的雨带的移动规律,因此我们得出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时间晚,结束早,雨季短的结论。
夏季风的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不少地区比如阿拉伯半岛都是沙漠,但是同纬度的大陆东部得益于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再加上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搭配得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造就了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鱼米之乡”的景观。
当然,季风盛行也并非百利无一害,在郑和多次下西洋期间,水旱灾害频发,你能用季风的知识进行解释吗?同学们可以试着来完成下面这个因果关系图,从中找到答案。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通过该因果关系图可知,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推进缓慢,久久徘徊在南方,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夏季风强,雨带推进迅速,且在北方直流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夏季风与雨带进退异常往往造成旱涝灾害。
常常使得工农业的生产遭到破坏。
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损坏。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你觉得有没有道理?请按下暂停键,结合数据材料思考1分钟。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欧洲西部国家1月份平均气温相比较,中国东北地区偏低15-20℃,气温年较差大,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表现为中国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气候的两个突出的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了解到了我国是一个深受季风影响的国家,以及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做几道题目来巩固一下吧。
请暂停1分钟,思考这两道题目。从图一可以看出,该气候类型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图二匹配的是②这个地点,两道题的答案都选B,你答对了吗?
本课结束!感谢大家聆听!
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 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 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 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 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内容: (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 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 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 【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思考】 【思考】 【思考】 【思考】
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导入季风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析夏季、冬季季风的风向、来源地和性质来了解季风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在微课授课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或者抽象提问,每抛出一个问题都需要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资料素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常识去思考,然后获取答案。比如在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个环节,微课加入了五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结合图片和动植物的习性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提供的动植物生活环境是不同的。 其次,微课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讲述的内容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层层递进。 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知识背景没有办法充分讲清楚,比如,这节课就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锋面雨带的形成等知识,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一定的难度。
2(共23张PPT)
主讲人:
学校:
年级:
版本:
八年级 上册
湘教版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3.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出发、返回时间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出发时间 1409年10月 1412年11月 1416年12月
返回时间 1411年7月 1415年8月 1419年7月
思考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一般选择冬季启程,夏季返回?
(按下暂停键,结合材料思考1分钟)
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陆地
海洋
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陆地
海洋
风向
源地
性质
西北、东北风
亚欧大陆内部
寒冷干燥
冬季风
夏季风
思考
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源地、性质分别是什么?
(按下暂停键1分钟,读图完成表格)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东南、西南风
太平洋、印度洋
温暖湿润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
贺兰山脉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
冬/夏季风有规律的交替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
从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气候有什么主要特征?
(按下暂停键1分钟,归纳总结)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野骆驼
主要分布在西北的荒漠地带
藏羚羊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亚洲象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我国南方的天然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我国北方的天然植被类型
思考
说出以上动植物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全年高温
旱雨两季
亚洲象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我国北方的天然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我国南方的天然植被类型
冬冷夏热
全年少雨
海拔高气温低
昼夜温差大
野骆驼
主要分布在西北的荒漠地带
藏羚羊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思考
对比4个城市的降水总量和降水最多月份,你有什么发现
(按下暂停键,完成表格,1分钟)
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月降水超过100毫米月份
降水最多月份
4-9月
4-8月
7-8月
7-8月
5月
6月
7月
7月
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
雨带的推移
江淮梅雨
约6~7月
华南雨季
约4~5月
华南雨季
9月退回
北方雨季
南方雨季
开始早
结束晚
雨季长
开始晚
结束早
雨季短
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
季
风
华北、东北雨季
约7~8月
在世界北纬15-30度的纬度带上,不少地区是沙漠,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鱼米之乡”
季风盛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阿拉伯民居
长江中下游平原
郑和七下西洋声势浩大,虽可耀我国威,但期间水旱灾频发,国库紧张,哀民生之多艰!
你能用季风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缓慢
涝
旱
迅速
旱
涝
思考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因果关系图
(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夏季风与雨带进退异常往往造成旱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夏季风进退异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季风盛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
夏季风进退异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季风盛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拓展思考
城市 纬度 海拔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气温年较差
齐齐哈尔 47°23′N 146米 -19.2℃ 22.8 ℃ 42.0 ℃
巴黎 48°58′N 65米 3.5 ℃ 18.4 ℃ 14.9 ℃
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你觉得有道理吗?
(按下暂停键1分钟,读图表格思考)
中国的气候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本课小结
中国的气候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夏季风与东部雨带推移
气候特征的正确描述
气候具有大陆性
课后练习
图 1 为某地气候统计图,图2为中国略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 1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图2中序号代表的城市与图2气候类型对应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B
图1
图2
本课结束!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