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 李瑞祥
基础知识应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赞誉() 赃物() 箱箧() 晨曦()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严历 奇迹 意想天开 B隐弊 依稀 眼花瞭乱 C视察 惊骇 众志成城
D陡俏 典犯 荡然无存
3、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⑴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⑵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A名(姓名) 尽(尽头) B名(说出) 尽(全部) C名(名字) 尽(穷尽)
D名(出名) 尽(到)
4、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⑴圆明园在( )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 )艺术中的地位。
⑵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 )的建筑,某种( )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理想 幻想 形容 好像 B幻想 理想 说出 恍若
C理想 幻想 说出 好像 D幻想 理想 形容 恍若
5、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⑴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⑵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⑶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⑷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⑸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⑴⑶⑵⑸⑷ B⑷⑸⑴⑶⑵ C⑵⑷⑸⑶⑴ D⑶⑴⑷⑸⑵
6、根据语境,在下面句子空白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春天,禽流感病毒突然袭来。为最终战胜病魔,我国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在积极谋求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废寝忘食,日夜攻关,所取得的_______为世人瞩目。
A成果 B结果 C后果 D结局
7、修改下列病句
⑴李琼同学的高尚行为不仅在全省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全校也深受赞誉。________________。
⑵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纸、笔、日记本和学习用具等,真是琳琅满目。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描写战争的古诗词(要求是连续的两句)
如:——————,——————。
课文精段赏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的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第1段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一句用的是——修辞,作用是——————。
2、 第2段中“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中“这”指代什么?————————
3、 第3段中“治人者”指————,“治于人者”指————————
4、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你认为这个夙愿能实现吗?————————————————。
5、 下列各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C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D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6、圆明园是我国清代名园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的杰作。请再列举几个这样的古建筑,外国的也可以。——————————————。
拓展阅读:
(一)
“从这里看去世界充满和平”
〔阿根廷《民族报》2月3日报道〕伊兰·拉蒙,以色列第一位宇航员,在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后,就已经成为了国家英雄。当时,以色列总理沙龙通过电波向这位仍在太空的宇航员传达了自己的问候,而他的回答令所有以色列人感动。
通过电视直播,拉蒙在太空中对以色列人这样说:“从太空中看,地球非常美丽。太空特别宁静。从这里看去,世界充满和平。”
“我们的国家正如地图上显示的那样,小而神奇。我希望不久它能成为一个和谐融洽的国家。”曾经是以色列军队上校、参加过多次战争的拉蒙这样说。
而后拉蒙还给自己的父亲——79岁的埃列塞写了这样一封电子邮件:“亲爱的父亲,这次经历是一个神圣的礼物。我真希望永远在这里飞行。”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7名宇航员给人们留下的最后的片言只语,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生命中最后时刻的景象。
迈克尔·安德森,航天飞机上惟一的黑人宇航员,他给人们留下的言语是:“这次飞行非常成功。我们进行的试验十分出色,直到回到地球的那一刻,我们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有些试验已经100%地超过了预期的目标。我们验证了许多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即将回到地球使我们有一种难以说清的感觉。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次经历。”
在最后一天的早上,地面指挥中心用一曲《勇敢和苏格兰》唤醒了宇航员。这也是向劳雷尔·克拉克表示敬意。这位来自海军陆战队的军医和生物学家是苏格兰后裔。她最后告诉人们的是:“早上好。我们已经开始为最伟大的一天作准备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听到音乐使我想起了我在地球上所有的朋友和所有的家人。”
戴维·布朗最后说的是:“这是一次十分美妙的经历。在太空中我们和谐地度过了两个星期。不过现在是回到地球的时候了。我们将再次看见地球上亲爱的人们。我们在这里很想他们。”
1997年,卡尔帕娜·乔娜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了自己的首次航天飞行。当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携带的卫星发生了故障,最后只得通过太空行走进行修复。这次,乔娜说:“我很骄傲我能在航天飞机上飞行。从那次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并将这些经验用于这次飞行。我想我所冒的风险完全值得。我不再去想那次事故,人们必须着眼于未来。”
最后,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在重回地球前几个小时这样对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说:“我们这次任务应该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燃料和食物还够我们在太空中在停留5天。”
1、 文中的哪几句话暗示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最后结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结合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拉蒙所说的“从这里看去,世界充满和平”这句话的理解。——————。
3、 劳雷尔·克拉克说“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听到音乐使我想起了我在地球上所有的朋友和所有的家人。”请你发挥想象,假如你是劳雷尔·克拉克,你此时最想对朋友和亲人说些什么?(50字以内)——————————————————————————————————————————————————————————————————————————————————————————。
4、 通过7名宇航员给人们留下的片言只语,你感受到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5、 从文章的标题及内容的详略安排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主要有哪两方面?————。
(二)给仇人一块面包
寒心血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实施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的格格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哭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地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再遭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这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的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痛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摘自《青年文摘》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骚动(sāo) 呻吟(shēn)浴血奋战(yù)疲惫不堪(kān) B呆滞(zhì) 木讷(nà)荷枪实弹(hé)威风凛凛(lǐn) C稚气(zhì)哭号(hào)衣衫褴褛(lǒu)步履蹒跚(lǚ)D悲恸(dòng)颤抖(chàn)瘫软在地(tān)狼吞虎咽(yān)
2、 你认为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3、 文章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篇幅描写苏联人民对战俘的激愤?——————————。
4、 文中划线句子用了——描写、——描写、——描写等描写方法表现了中年妇女复杂的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与想像,描写一下中年妇女当时矛盾的心理活动。——————————————————————————————————————————————————。
5、 中年妇女看到伤号饿成那个样子,为什么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6、 文章结尾说“良久,人们醒悟过来,”人们醒悟了什么?————————————————。
(三)“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雨果
⑴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顿倒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⑵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⑶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⑷“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⑸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水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⑹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⑻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⑼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⑽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者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⑾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⑿“把克莱芒救出去!”
⒀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⒁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⒂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⒃“快干!”船长又叫道。
⒄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⒅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⒆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⒇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21)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22)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 第⑵段对“玛丽”号的描写的作用是——————。
2、 第⑷段详细说明“诺曼底”号船上的人员数目的是——————。
3、 第⑸段与第⑼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哈尔威船长————————。
4、 怎样理解第⑽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5、 第⒆段“黑色的雕像”比喻——,这样比喻的作用是————。
6、 从文中划出能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
写作训练:
文题: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大片田园被毁,大批伊拉克人民流离失所,有的甚至死于战火。战争也使美国许多家庭遭受了不幸,电视上美国士兵出发前与女儿吻别的画面至今令我们难忘。今天,伊拉克问题仍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请你以“关注世界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写作点拨:本文题中,“关注”是关键词,“关注”意味着“关心重视”,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写作对象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思考。“世界和平”是一个大话题,你可以化大为小,从有关“世界和平”中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件具体的小事来写,从叙事、议论、抒情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思路一:把题目确立为“心愿”,叙写宝岛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表达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写作时以一个“台湾人”的身份来写会富有新意,避免老生常谈。形式上可采用书信体,但要注意书信的正确格式。
思路二:把题目确立为“呼唤”,选择一个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来表达对和平的呼唤。这样的战争受害者可以是真实的(如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也可以是根据对战争的了解虚构的,但虚构必须合理。行文时可先描写受害者的惨状,激发起读者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恶。然后让受害者自叙过程,运用对比手法将受害者前后的生活进行一个对比,从而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托出乎换和平的主题。
例文一: 新世纪的心愿
陈香夷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涌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鼓浪,鼓浪啊!鼓浪。思乡,思乡啊!思乡。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一首动听的《鼓浪屿之波》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思,记得第一次听它是在小学四年级的音乐课上,鼻子酸酸的,眼眶也红了,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只是有一种想家的感觉。
我是一名来自宝岛的女孩,十年前随父母定居厦门。我还记得当时插班入学的情景,同学们左一句右一句的问候驱散了我的惴惴不安。“台湾是什么样的 ”“日月坛像书上画的一样美吗?”……望着他们闪亮的眸子,我笑了。暑假回台看望亲戚时,外婆心疼地拉着我的手问我是不是受委屈了,后来看着我笑嘻嘻地说起朋友一起玩耍的趣事和老师的亲切,一房亲戚才安下了心。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融进了这个大家庭中,我和鹭岛一起成长,也和祖国一起成长。再回台时,亲戚们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们不再对“那边”担惊受怕或是怀疑否定。一向反对我们全家来厦门的二伯终于也开口了,他说:“大陆发展越来越快啦!厦门更是有潜力,真想到你们那里看看,只等‘三通’了!”二伯的话使我颇为自豪,我告诉他,我一定会是个好向导的!
等等等,盼盼盼,等“三通”,盼统一。可是海峡两岸的局势似乎时紧时松,这里面有台湾当局某些领导人及外国反华势力的因素,一些关于“台独”思想的谬论,诸如“两国论”等总是破坏着两岸和谐稳定的局面。前一阵子台湾各大报纸都极力批评这种“台独”论调,我清楚的知道这些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动和言论是永远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的,注定要失败的。在我心里是多么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那一刻早日到来啊!
新的世纪里,我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青年,愿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我热爱祖国,热爱整个中华民族,此刻在我心底最热切的心愿就是希望台湾这片浮萍,能够不再随波逐流而真正魂归故里,炎黄子孙手拉手、心连心一起来翻开祖国历史新的一页,写下不朽的篇章!
摘自《学习报 中考版》
简评:本文以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女孩”的身份,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回忆了自己在厦门的一段美好生活,表达了游子渴望早日回归祖国这一新世纪“最热切的心愿”。同时,对“台独”、“两国论”论调表示了强烈的憎恨。文章以深情的歌词开头,渲染了思乡的情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理想,层层铺开,逐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点明主题,直抒胸臆,震撼人心。
例文二: NMD意欲何为
吉林 韩林
NMD,即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特别是美国新总统布什上台后,不顾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发展和部署NMD。最近美国又表示为发展NMD甚至不惜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各大媒体对此频频报道。美国政府为什么一意孤行地部署NMD呢?
首先要从NMD说起。所谓NMD,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核弹道导弹攻击美国,在核弹落到美国本土之前将其摧毁。有了这东西,别的国家的核武器对美国便不起作用,美国就像有了一块坚固无比的盾牌。美国正是要谋求这种“绝对的安全”;什么叫安全?你有枪,别人没枪时最安全;而大家都有枪,你有避弹衣时才安全。说到底,所谓“安全”是美国想要独霸世界,对各国指手画脚,敲诈勒索,而毫无后顾之忧。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小布什想实现他竞选时许下的发展NMD的诺言,树立好的政府形象。可布什就这么急于树立形象吗?其实不然。政治课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NMD也绝对是这一规律的产物,共和党历史上就代表着美国大军火商的利益,发展NMD,军火商们自然油水无限,这也是布什对支持他的军火商资本家的一种回报吧。目前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的局面,这是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发展NMD,虽然耗费数以百亿计美元的资金,却可以通过军事工业有力地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在冷战结束、和平是主流的今天,耗巨资发展武器显然不合历史潮流。为了说服国民支持NMD,美国政府需要树立一个靶子,即他们说的“流氓国家”,可这些国家根本没有将导弹发射到美国本土的能力,防御这些国家的导弹威胁分明是无稽之谈。其真正的目标直指它潜在的对手俄罗斯和中国。我认为,面对美国的威胁,我们中国不需要害怕,应踏踏实实地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去了,国力自然会提高,况且我们也有“撒手锏”,连美国的专家也承认,以中国的技术水平,导弹突破NMD的防御并非难事。
NMD给世界带来的绝非和平,而是新的对抗、新的冷战,这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愿有一天世界上没有NMD,只有NWD——No War Day(没有战争的日子)。
选自《话题作文一本通》
简评:这是一篇尖锐深刻的杂文。小作者从美国决定发展和部署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说起,以“美国政府为什么一意孤行地部署NMD呢?”导入下文。然后列举了两条理由,尖锐地戳穿了美国要借此独霸世界而无后顾之忧的阴谋,指出它的真正的目标是它潜在的对手俄罗斯和中国。最后以美好的愿望作结——但愿世界上没有NMD,没有战争。文章文笔犀利、材料丰富、观点鲜明,可见小读者高超的写作能力和对世界风云的关注。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1、yù zāng qiè xī 2、C(A“严历”应为“严厉” “意香天开”应为“异想天开” B“隐弊”应为“隐蔽” “瞭乱”应为“缭乱” D“陡俏”应为“陡峭” “典犯”应为“典范”) 3、B 4、(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选择即可) 5、C(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或根据句与句间的关系来选择)6、A(因为“结果”“结局”都是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结合语境,本句是对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成绩的肯定、赞扬,所以应填表示褒义的“成果”最恰当。)7、⑴李琼同学的高尚行为不仅在全校深受赞誉,而且在全省也引起了轰动。⑵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纸、笔、日记本等,真是琳琅满目。8、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文精段赏读:
1、反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和讽刺。2、指代英法联军毁坏了圆明园并进行了大规模劫掠的强盗行径。3、政府(或统治者),人民4、(提示:能,前提是中国必须强大起来。)言之成理即可。5、C(A、B、D三句都是反语,C句是对比)6、如:颐和园、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等。
拓展阅读:
(一)1、“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7名宇航员给人们留下的最后的片言只语,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生命中最后时刻的景象。2、拉蒙希望世界充满和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处在一个和平融洽的环境里,远离战争与恐怖。3、提示:要能表现出宇航员身处特殊环境里的特殊心情及愿望,语言力求有文采。4、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巨大勇气,刚毅不屈,有团结协作的精神。5、一是缅怀已逝去的七名宇航员;二是希望这个世界充满和平。
(二)1、A(B讷读nè 荷读hè ;C号读háo 褛读lǚ ;D恸读tòng 咽读yàn)2、本文通过一苏联中年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故事,赞颂了苏联人民的宽容和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告诉人们:战争是柄双刃剑,不论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应以宽容之心相对待。3、更有力地反衬中年妇女宽容、善良之举的高尚和伟大。4、神态、心理、动作。提示:要符合语境,描写细腻生动。5、因为从这个伤号身上她看到了刚刚战死的儿子的身影。使她感到这个年轻伤号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需要人的关心和爱护。6、这些战俘与自己死去的亲人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也有亲人,也盼望着回家与亲人团聚。
(三)1、渲染紧张气氛,暗示将要发生的事情。2、为下文救援工作作铺垫,点明人数众多,情势危急。3、意志坚强、镇定自若、坚守岗位、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4、这句话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用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地指挥着救援工作。作者这样写是对船长的高度赞颂。5、哈尔威船长,生动地再现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镇定从容的英雄风貌。6、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