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9 17: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3 动荡的春秋时期》2021年同步练习卷(12)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A.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耜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2.《国语 晋语》中说:“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宗庙祭祀用的牛,已被用来耕田)。”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3.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的是(  )
A.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B.铁制农具的推广促进了深耕细作
C.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
D.煮盐成为近海诸侯国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于是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禅让制度不复存在 B.世袭制开始使用
C.郡县制已确立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5.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用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钱财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B.周天子可以继续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继续存在纳贡义务
7.“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对这一词语反映的政治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
A.发生在奴隶制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
B.其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
C.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D.说明此时周王室已无权威可言
8.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能力,一些大的诸侯竞相争霸。下列对“霸”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B.统一整个国家
C.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
D.推翻周王的统治
9.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的话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因素是(  )
A.军事力量 B.经济实力 C.贤良能臣 D.文化影响
10.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对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
③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19年1月,陕西刘家洼遗址对外发布的考古成果中,有刻“丙公”等字样的青铜器。 根据考古推知,刘家洼是春秋时期封国丙国的都邑。由此可以得知 (  )
A.墓主的身份是天子
B.苗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C.“苗公”字体是甲骨文
D.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12.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发展 D.畜牧业发达
13.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到达)桐汭(桐汭,广德古称)。对该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
B.材料说明当时的广德地区是吴楚两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C.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晚期楚国与吴国的关系
D.材料记载了当时鲁国、楚国联合进攻吴国的情况
14.据史书记载,春秋200多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有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特征是(  )
①周王室衰微
②政权动荡不稳
③分封制遭到破坏
④分裂趋势加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解答题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到图2出现了怎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周王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的60里的土地,往后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2)从表格可看出周王哪些势力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如表所示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四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3 动荡的春秋时期》2021年同步练习卷(1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A.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耜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分析】本题以骨耜、石犁、铁制农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解答】图一的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石犁是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器体薄而扁平,辉绿岩石质,坚硬、便于耕作。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从图一到图三说明了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反映了国古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考查了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经几个重要阶段:打制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2.《国语 晋语》中说:“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宗庙祭祀用的牛,已被用来耕田)。”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的是(  )
A.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B.铁制农具的推广促进了深耕细作
C.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
D.煮盐成为近海诸侯国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知道铁制农具的推广促进了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解答】由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推广促进了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符合题意。A、C、D分别体现了漆器制作、纺织业、煮盐业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于是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禅让制度不复存在 B.世袭制开始使用
C.郡县制已确立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解答】由材料“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于是自立为楚武王。”可知,楚国称“王”,与周天子称号一致,打破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项正确。AB项是关于夏朝建立的内容;C项郡县制确立是秦朝建立后,与材料春秋时期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认识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的内容。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用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钱财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B.周天子可以继续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继续存在纳贡义务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东周初年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解答】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周天子威望下降,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国,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史料“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说明东周初年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春秋争霸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对这一词语反映的政治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
A.发生在奴隶制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
B.其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
C.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D.说明此时周王室已无权威可言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仍然有一定的权威性。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的口号出现在奴隶制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其目的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仍然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也是诸侯打出这一旗号的原因。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能力,一些大的诸侯竞相争霸。下列对“霸”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B.统一整个国家
C.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
D.推翻周王的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春秋五霸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的话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因素是(  )
A.军事力量 B.经济实力 C.贤良能臣 D.文化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实力。
【解答】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的话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实力。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对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
③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为切入点,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大的诸侯国消灭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争霸战争不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①②④符和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1.2019年1月,陕西刘家洼遗址对外发布的考古成果中,有刻“丙公”等字样的青铜器。 根据考古推知,刘家洼是春秋时期封国丙国的都邑。由此可以得知 (  )
A.墓主的身份是天子
B.苗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C.“苗公”字体是甲骨文
D.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分析】本题以陕西刘家洼遗址为背景,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信息“有刻‘丙公’等字样的青铜器”“根据考古推知,刘家洼是春秋时期封国丙国的都邑”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了 解考古学的相关知识。
12.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发展 D.畜牧业发达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解答】依据材料“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春秋时期,人民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和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故选:A。
【点评】理解识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13.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到达)桐汭(桐汭,广德古称)。对该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
B.材料说明当时的广德地区是吴楚两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C.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晚期楚国与吴国的关系
D.材料记载了当时鲁国、楚国联合进攻吴国的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史实。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诸侯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解答】材料“鲁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反映的是春秋晚期楚国进攻吴国的史实,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晚期楚国与吴国的关系。
故选:C。
【点评】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14.据史书记载,春秋200多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有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特征是(  )
①周王室衰微
②政权动荡不稳
③分封制遭到破坏
④分裂趋势加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列国聘问盟会450次,鲁君朝周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
【解答】题干涉及到“周王”、“鲁君”、“鲁大夫”,体现了分封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周天子仅仅被拜见四次,而列国相约盟会居然高达数百次,说明了周王室衰微,政权动荡不稳,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分封制的崩溃,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解答题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到图2出现了怎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周王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的60里的土地,往后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2)从表格可看出周王哪些势力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如表所示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四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现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图1到图2出现了分封制瓦解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从表格可看出周王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周王室衰微,诸侯有很大的势力。
(3)根据材料三可知,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4)根据材料四可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是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故答案为:
(1)情况:分封制瓦解;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周王室衰微,诸侯有很大的势力。
(3)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4)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现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