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5 百家争鸣》2021年同步练习卷(13)
一、选择题
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 B.孙武 C.老子 D.孟子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3.“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法不阿贵’
C.“重农抑商” D.“施仁政于民”
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是教育家,对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5.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6.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治 B.“仁”和“德治”
C.“兼爱”和“非攻” D.实行“法治”
7.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 )
A.实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依法治国 D.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8.“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兼爱 C.有教无类 D.仁政
9.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C.“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二、非选择题
11.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材料三: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孔子”与材料二中的“儒家”有怎样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5 百家争鸣》2021年同步练习卷(1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 B.孙武 C.老子 D.孟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老子。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解答】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题干中的故事说明的道理和老子的观点一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不同的治世方案中最适合秦朝当时的社会形势的方案。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D与题意相符。
故选:D。
【点评】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法不阿贵’
C.“重农抑商” D.“施仁政于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仁政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材料中的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政,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可使统治长久。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是教育家,对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分析】依据题干“孔子”可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的相关知识。
【解答】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BC选项都是孔子的相关知识,D选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分析的能力。
5.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抓住“秦以前”“学术思想”这两个关键词时行解答。
【解答】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开始于西汉。
B: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发生春秋战国时期,但属于经济领域。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开始于东汉。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百家争鸣。
6.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治 B.“仁”和“德治”
C.“兼爱”和“非攻” D.实行“法治”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孔子提出了“仁”和“德治”的主张。
【解答】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都有哪些,并会分析判断其思想主张的核心就是“仁”。
7.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 )
A.实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依法治国 D.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法治和改革,强调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8.“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兼爱 C.有教无类 D.仁政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教育思想,知道有教无类最能体现教育公平。
【解答】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教育公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观点,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识记孔子的教育思想。
9.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C.“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韩非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的是法家思想,而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孔子的思想主张。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解答】A.是孔子的教育贡献,不符合题意。
B.是夏朝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是西周的建立和对地方的管理,不符合题意。
D.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急剧变化,为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
11.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材料三: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孔子”与材料二中的“儒家”有怎样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
(2)本题考查儒家学派主张。
(3)本题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答】(1)依据所学,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2)由材料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可知,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种。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孔子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
(2)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孔子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点评】本题以孔子和儒家学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分析】(1)本题以《论语》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知识。
(2)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3)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
(4)本题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现代化治国的方略的知识。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材料一“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出自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前言,因此说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是“仁”的学说。
(2)由材料“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说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压制儒学。西汉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
(4)由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既要强调依法治国,也要提倡以德治国。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主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
故答案为:
(1)孔子;“仁”。
(2)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始皇压制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
(4)既要强调依法治国,也要提倡以德治国。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论语》、《中国历史众生相》、《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秦朝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