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9 17: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1 三国鼎立》2021年同步练习卷(10)
一、选择题
1.“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4.三国时期哪一国的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
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吴国
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6.曹操在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
C.统一全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7.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是(  )
A. B.
C. D.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0.成语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列成语典故与其对应的战役,发生在今山西境内的是(  )
A.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B.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C.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D.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1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当时的台湾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  )
A.瀛洲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二、解答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追忆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请按顺序完成材料三中的填充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1 三国鼎立》2021年同步练习卷(10)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
【解答】A.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
B.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C.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
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以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分析】本题以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并完成北方的统一,ABC三项都是曹操的事迹,不符合题意;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D项不是曹操的事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曹操的相关知识,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这是逆向思维的选择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辨识能力
4.三国时期哪一国的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
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吴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解答】三国时期的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曾经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曹操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影响。
6.曹操在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
C.统一全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曹操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据此可知,曹操的“壮心”是统一中国。题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曹操的相关史实。
7.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分析】本题以赤壁之战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根据图片“赤壁,孙权、刘备军,曹操军”可知图片为赤壁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C项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项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西晋建立后统一全国。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可知,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题干中“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关键信息。在我国历史上,统一、和平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答】A、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B、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战乱比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少了;同时,三国为了自己不被消灭,进而为了实现统一,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东汉末年相比,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C、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三国时,局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民族关系的破坏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故选:A。
【点评】注意对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
10.成语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列成语典故与其对应的战役,发生在今山西境内的是(  )
A.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B.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C.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D.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长平之战,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在山西境内。
【解答】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山西境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长平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当时的台湾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  )
A.瀛洲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分析】本题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当时的台湾地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台湾的历史
【解答】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台湾的相关知识点。
二、解答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追忆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请按顺序完成材料三中的填充内容。
① 魏  ② 洛阳  ③ 刘备 ④ 成都  ⑤ 吴  ⑥ 建业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信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
(2)由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二所追忆的著名战役是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以少胜多。
(3)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
(1)统一全国。
(2)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以少胜多。
(3)①魏;②洛阳;③刘备; ④成都;⑤吴;⑥建业。
【点评】本题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