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少时读《水浒传》,总觉得林冲是一个 的人。他有英雄之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英雄之志, 走投无路之时,仍说出了“他日若得志,威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没有英雄之实。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欺辱,他本准备举起拳头打过去,但一看是上司的儿子,便“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还阻拦鲁智深教训高衙内,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次。”林冲之所以这样“怂”,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但 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和高衙内的步步紧逼、层层设计, 把他逼向了万丈深渊。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林冲走的每一步,都是身不由己,一忍再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盛名难副 即使 委曲求全 终究
B 名不副实 尽管 委曲求全 终于
C. 名不副实 即使 逆来顺受 终究
D. 盛名难副 尽管 逆来顺受 终于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万一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
B. 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连累了妻子,更会性命不保。
C. 自己一旦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
D. 自己万一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
19.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所用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B. 他低着脑袋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C 我觉得好像有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大,公共设施集中,一旦出现内涝就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甚至造成严重损失。防涝工作不能放松, ① ,不可涝而不备。
暴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但此前一个时期城市发展重视地面工程的光鲜,轻视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的地下管网就像“血管”,良好生态就像“排汗口”,历史欠账不补,一旦遭遇强暴雨 ② ,就是引发“内分泌失调”。( )。除了提高管网排水和河道的排涝能力,还应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 ③ ,既重视“面子”,又强化“里子”,城市内涝这一顽疾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城市建设全局被内涝问题的解决牵涉
B. 城市建设全局牵涉到内涝问题的解决
C. 解决内涝问题,牵涉城市建设全局
D. 内涝问题得到解决,牵涉城市建设全局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 (1) ,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 (2)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 (3)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科学研究显示,①睡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②导致视力大幅下降;③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④手机屏幕的光亮会干涉褪黑素的分泌,⑤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⑥但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4处语病,请修改。
20.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中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
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
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云蒸霞蔚 蔚为大观 昂扬向上 怡然自乐
B. 云蒸龙变 蔚为大观 奋发有为 怡然自乐
C. 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 奋发有为 欣然自得
D. 云蒸龙变 叹为观止 昂扬向上 欣然自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B. 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C.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D.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
B. 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
C. 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
D. 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______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______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______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目一新 传导 隐隐约约 鸡鸣犬吠
B. 耳聪目明 传导 隐隐约约 鸡鸣狗盗
C. 耳聪目明 升腾 时隐时现 鸡鸣狗盗
D. 耳目一新 升腾 时隐时现 鸡鸣犬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
B.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要求必须把鞋脱了
C. 我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必须要求先把鞋脱了
D. 我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①____________。
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②____________,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 )。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③____________。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B. 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体育活动
C. 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需求越来越多
D. 体育课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只会随着时间的_________进一步彰显和强化。目前,人类命运_________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繁荣和富强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又_________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文明组成的集合体。各个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治理方式方面各具特色,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文明共生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_________只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移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合
B. 流逝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汇
C. 推移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合
D. 流逝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B. 这一观点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证明
C.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D. 这一观点被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再次证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B.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C.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
D.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地球村里的我们,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解决全球性挑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与人类一样,_____,它们的穷富主要体现在食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上。以蜂鸟为例。由于飞行速度快,采食花蜜使用的悬停技术耗费能量多,所以蜂鸟必须不停采食,这就必然要求有更多的花可供它们采。这使得种类繁多的蜂鸟,为了抢夺资源,蜂鸟之间必然会产生争斗,大打出手的情况经常发生。
_____,这种鸟便是刀嘴蜂鸟。从进化角度分析,刀嘴蜂鸟的超长喙和超长花冠相互适应,二者形成了专属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刀嘴蜂鸟是何其富有!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刀嘴蜂鸟虽然富有,却也有烦恼。由于喙太长,它们休息的时候必须把头抬起,这样才能避免长长的鸟喙戳到树枝树叶,导致自己站不稳摔下树去,而那些喙短的穷鸟却可以把喙插进翅膀底下惬意地睡上一觉。同时,喙短的鸟儿可以方便地用鸟喙清理羽毛,刀嘴蜂鸟的喙长于自身身体,鸟喙顶端根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身体,它们便只能用爪子粗暴地梳理羽毛了。
鸟儿也有贫富之分,只是穷鸟和富鸟各有各的悲喜,穷鸟为了生活奔波却活得自由,____,且时时充满危机。由此可见,大自然是何其聪慧,自然的辩证法,也在鸟儿之间得到了极佳的诠释。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简述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龙虾家族的栖息地在海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小龙虾主要生长在淡水内湖,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小龙虾一旦进入野生环境,能迅速“鸠占鹊巢”,繁殖壮大, 其他同类种群生存空间,这一特性让小龙虾极易人工饲养。
小龙虾烤后的肉质会散发出类似核果、爆米花的香气,这种香气来源于氨基酸与糖类分子在高温下的反应。连壳煮熟的小龙虾滋味更佳,因为甲壳的角质层本身也富含蛋白质、糖类和色素分子, 较外层的肉质更加“秀色可餐”。
瑞典人自称,早在16世纪就把小龙虾视作珍馐了。20世纪初,瑞典小龙虾曾因餐桌的疯狂需求濒临灭绝。20世纪三十年代,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第一批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1993年,江苏盱眙的一家调料店推出了“十三香小龙虾”的吃法,经过麻辣鲜甜酱料“调教”的虾肉让人胃口大开,十三香小龙虾 。2000年左右,吃小龙虾风潮由南京辐射周边, 席卷全国。现在,它已成为千亿级的产业,演绎了现象级的美食传奇。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挤占 使得 炙手可热 从而 B. 挤占 使得 一炮打响 进而
C. 占领 导致 一炮打响 从而 D. 占领 导致 炙手可热 进而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来到中国的第一批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B. 小龙虾第一批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来到中国,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
C.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作为美食
D. 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中国的小龙虾是第一批,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但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B. 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
C. “龙虾”和“小龙虾”只差一个“小”字,因而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D. “龙虾”和“小龙虾”不但只差一个“小”字,而且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著作自北宋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从《中国丛书综录》可知,苏轼诗文集有30种收入37部丛书,这在宋人中无疑是最多的。 ① ,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他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开创了豪放词派, ② ;他是北宋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宋史》评价苏轼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成为其“四要素”得到最佳发挥和根本保证的还有“志”与“气”。如果说东坡“文章”似花朵, ③ ,“器识”如果实,“政事”如树干的话,那么东坡的“节义”“志气”则是使东坡精神文化之树常青的根柢。
18. 下列各项中,与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安徽省芜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热议。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______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______,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的沉郁顿挫,“( )”的人间疾苦,“( )”的忧国忧民……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新月异 前所未有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B. 日新月异 闻所未闻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C. 日增月益 前所未有 心照不宣 浑然天成
D. 日增月益 闻所未闻 心领神会 浑然一体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B. 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 他尽管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D. 尽管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看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C. 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字来概括杜甫其人其诗。
D. 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方俗谓作“辣子”。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17. 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安徽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少时读《水浒传》,总觉得林冲是一个 的人。他有英雄之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英雄之志, 走投无路之时,仍说出了“他日若得志,威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没有英雄之实。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欺辱,他本准备举起拳头打过去,但一看是上司的儿子,便“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还阻拦鲁智深教训高衙内,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次。”林冲之所以这样“怂”,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但 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和高衙内的步步紧逼、层层设计, 把他逼向了万丈深渊。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林冲走的每一步,都是身不由己,一忍再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盛名难副 即使 委曲求全 终究
B 名不副实 尽管 委曲求全 终于
C. 名不副实 即使 逆来顺受 终究
D. 盛名难副 尽管 逆来顺受 终于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万一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
B. 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连累了妻子,更会性命不保。
C. 自己一旦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
D. 自己万一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
19.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所用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B. 他低着脑袋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C 我觉得好像有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盛名难副:意为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名不副实:意思是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根据语境,此处修饰“人”,应选“名不副实”。
即使:表假设的让步。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结合“仍说出了‘他日若得志,威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分析,文中选“即使”更合语境。
逆来顺受:着重指对恶劣的环境或粗暴的待遇不作反抗,顺从忍受,并采取妥协让步的行为。委曲求全:着重指曲意迁就,以求得某件事成功,是在一定的目的下保全自身的一种行为。语境上强调林冲遭遇粗暴待遇不做反抗,所以选“逆来顺受”。
终究:都表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变化之后,某种结局或结果最后出现了。“终究”着重在结果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终于: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着重在事情在说话当时就已经实现了。语境中更强调结果的必然性和确定性,所以选“终究”。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万一”,多表示意想不到的消极事件,它的前一分句(或后一分句)多数会有一个防范措施或解决意外事件的办法,以弥补后一分句(或前一分句)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意外事情或情况。而“一旦”表示的是不确定的时间,它的前句是已经出现或假设某一时间出现某种新情况,后一分句多由前句新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或影响,“一旦”后面的分句是与正常情况或正在呈现的情况不同的状况。根据语境要选用“一旦”,据此可以排除A项、D项。
根据分句主语一致的情况,“一旦”要放在主语的后边。排除B项。
另外后边结果的顺序应该由轻到重,依次为“丢掉工作”——“丢掉性命”——“连累到妻子”。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对“林冲走的每一步”的举例省略,省略内容的作用。
A项,表示说话内容的省略,省略内容。
B项,说话的断续。
C项,表示语言中断。
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大,公共设施集中,一旦出现内涝就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甚至造成严重损失。防涝工作不能放松, ① ,不可涝而不备。
暴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但此前一个时期城市发展重视地面工程的光鲜,轻视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的地下管网就像“血管”,良好生态就像“排汗口”,历史欠账不补,一旦遭遇强暴雨 ② ,就是引发“内分泌失调”。( )。除了提高管网排水和河道的排涝能力,还应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 ③ ,既重视“面子”,又强化“里子”,城市内涝这一顽疾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城市建设全局被内涝问题的解决牵涉
B. 城市建设全局牵涉到内涝问题的解决
C. 解决内涝问题,牵涉城市建设全局
D. 内涝问题得到解决,牵涉城市建设全局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0. C 21. ①宁可备而无涝 ②不是造成“血栓”③只有内外兼修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此句强调“解决内涝问题”,而非“城市建设全局”,而且“城市建设”的话题与下文联系更紧密,应放后面,排除AB两项;
D项强调“结果”,而非“行为”,排除D项。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强调“防涝工作不能放松”,与下句“不可涝而不备”逻辑和内容相呼应,应填“宁可备而无涝”;
第二处,前面有“城市的地下管网就像‘血管’”的比喻,结合“一旦遭遇强暴雨”,此处说的是遭遇强暴雨的后果,后句有“就是……”,据此应用“不是”照应;后面还有“内分泌失调”的比喻说法,可见此处也应有这样的比喻,可填“不是造成‘血栓’”;
第三处,下句“既重视‘面子’,又强化‘里子’”是形象解说,强调内外两个方面都要完善,才能治理好城市内涝,据此应填“只有内外兼修”。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 (1) ,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 (2)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 (3)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科学研究显示,①睡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②导致视力大幅下降;③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④手机屏幕的光亮会干涉褪黑素的分泌,⑤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⑥但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4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①导致眼部黄斑变性 ②这与在黑暗中看手机并无直接关系 ③虽然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19. (1)①长期睡前玩手机(2)④“干涉”换成“影响” (3)⑤浅睡眠后加“状态” (4)⑥“但”改成“而”。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语境“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可知此处是说夜晚玩手机造成的后果,根据后文“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可知,此处是说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变性。
第二处,前文说长时间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这是网上流传的说法;后面说黄斑疾病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知,此处是推翻网上说法,说明黄斑疾病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第三处,由后文“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知,此处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语句,应该用关联词“虽然”衔接;内容上,此处应是说虽然网上流传长时间玩手机造成眼部黄斑疾病的说法不太科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长期”表示长时间范围,是对“睡前玩手机”时间上的限制,应放在“睡前玩手机”之前。
④搭配不当,“干涉”和“分泌”搭配不当,把“干涉”改为“影响”。
⑤成分残缺,“处在”后边缺少宾语中心词,在“睡眠”后加“的状态”。
⑥不合逻辑,“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的状态”与“不能进入深睡眠”之间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把“但”改成“而”。
20.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中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高中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流程图,首先要把握其主要环节和箭头方向;此处“自学”的箭头所指是“问题”,即首先自学,接着提出问题,问题后有两个箭头,学生可以在有疑问后进行“讨论”或通过“听课”来解答问题,接着是“规律”,即要从以上学习中发现规律,然后再进行“练习”,如在练习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则再一次回到第二步,从而巩固所学的规律。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
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
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云蒸霞蔚 蔚为大观 昂扬向上 怡然自乐
B. 云蒸龙变 蔚为大观 奋发有为 怡然自乐
C. 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 奋发有为 欣然自得
D. 云蒸龙变 叹为观止 昂扬向上 欣然自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B. 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C.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D. 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C
20. ①本体是“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词是“如同”,喻体是“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②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镇们在绿水青山间极为醒目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此处应相容雨后广州塔的美景,因而选择“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指景色盛大,因而选择“蔚为大观”。
昂扬向上:形容情绪高涨;奋发有为:指精神振作,有所作为。此处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应选择“昂扬向上”。
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此处强调的是满足,应选择“怡然自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按照……显示”句式杂糅,应删掉一个;
二是成分赘余,“超过……多”重复。
全部改对的是C项。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画线句“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把“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成“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比喻词是“如同”;
“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写出小镇在“青山绿水”间的醒目的状态,而“珍珠”的喻体则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
B. 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
C. 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
D. 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既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更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 A 22. ①在生物学意义上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上文来看,前面解读“鲸落”,也就是选项中“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所指的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应放在前面,这样才能与上文更好衔接,排除CD。
从后文来看,后文写鲸落给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也就是“一鲸落而万物生”的具体表现,所以“‘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应放在后面,排除B。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这里是对“鲸落”的解释,前面是从“字面含义”对“鲸落”进行解释,后面“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从句式来看,此处的句式应该与前面“从字面含义来看”相似。
第二处,承前来看,此处依然是解读“鲸落”,应以“鲸落”为主语;从后文来看,结合“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随后……”“最终……”“整个过程……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可知,此处应是说“鲸落是漫长的过程”。
第三处,前面说“鲸的身体”释放“硫化物”,此处是说“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如何处理这些硫化物,结合后文“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应是将硫化物转化为有机质。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______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______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______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目一新 传导 隐隐约约 鸡鸣犬吠
B. 耳聪目明 传导 隐隐约约 鸡鸣狗盗
C. 耳聪目明 升腾 时隐时现 鸡鸣狗盗
D. 耳目一新 升腾 时隐时现 鸡鸣犬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
B. 我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要求必须把鞋脱了
C. 我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必须要求先把鞋脱了
D. 我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D
20. 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喘不动气”使用人的情态来描写大地,将土地看作一个活着的人,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长辈对土地的爱惜之情。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耳聪目明”,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此处是形容春天的到来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应用“耳目一新”。
第二处,“升腾”,形容气体向上升。“传导”,形容声波等通过固体的传播。此处是形容地里的热浪,应用“升腾”。
第三处,“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根据前文“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偶尔”表明并非总是出现,而是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故此处应用“时隐时现”。
第四处,“鸡鸣犬吠”,鸡狗的叫声掺杂在一起。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此处是用来形容乡村的喧闹,应用“鸡鸣犬吠”。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存在的语病是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记得”是谓语动词,后面所接内容为回忆,因此“早些年”应修饰“下地劳作”,共同作“记得”的宾语;
“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的主语应是“长辈”,不是“我”,应在“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补充主语。修改全部恰当的只有D。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方法并进行赏析的能力。
“喘不动气”是使用描写人的情态的词语来描写大地,赋予大地人格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地就喘不动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土地看作一个活着的人,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长辈对土地的爱惜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①____________。
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②____________,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 )。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③____________。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B. 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体育活动
C. 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需求越来越多
D. 体育课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 22. ①体育不可或缺 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 ③关键在家庭体育氛围的营造。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语境主要谈的是体育项目,比如“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按照话题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以“学生”或“体育课”为话题的BCD。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首先确定该段结构思路为总分总,结合该段总说的观点句“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①处属于结尾的总结句,话题为“体育”。阐释部分具体说明的是体育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然后结合上文语境“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得出答案:①体育不可或缺。
第二空,首先结合分号确定并列结构的分句间结构一致,内容一一对应,比如“如篮球,足球”与“如羽毛球、健美操”照应,那么②_处应该与“而女生更偏爱柔韧性的项目”对应,推断空处应该涉及“男生”的偏爱,然后根据羽毛球、健美操属于柔韧性的内容,推出“篮球,足球”属于对抗性强体现力与速度的项目,于是得出答案: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
第三空,结合关联词“固然……但”推出③处有别于“学校教育”,再结合后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得出答案:③关键在家庭体育氛围的营造。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只会随着时间的_________进一步彰显和强化。目前,人类命运_________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繁荣和富强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又_________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文明组成的集合体。各个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治理方式方面各具特色,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文明共生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_________只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移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合
B. 流逝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汇
C. 推移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合
D. 流逝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B. 这一观点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证明
C.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D. 这一观点被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再次证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B.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C.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
D.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地球村里的我们,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解决全球性挑战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推移:意思是指物体移动或时间、形势等变迁。流逝:意思是像水流一样消逝。
语境中说“只会随着时间的”,只强调时间的变化、变迁,而非消逝不见,应该用“推移”。
第二空,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和衷共济:意思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开头说“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可见此处应该填“休戚与共”。
第三空,互通互鉴: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通有无:意思是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后语境中说“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可见此处强调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但要相互交流借鉴,应该用“互通互鉴”。
第四空,融汇:融合汇聚。融合:融成一体。
前语境有“集合体”,此处指人类文明互动后成为一体,用“融合”。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语境“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属于观点性质,后面应该强调这一观点,这样衔接才会更紧密,排除AC。
“复杂而具体”应该修饰限制“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使得施动者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也就是“实践”证明观点,而非“复杂而具体”证明观点,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病,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我们”,后面的主语又变成了“世界各国”,排除AD。且D选项中“解决挑战”的搭配也不对。
第二处语病,搭配不当,不能说“成功面对挑战”,应该为“成功应对挑战”,排除B。另外,BD选项中,调整了关联词“只有”和主语“世界各国”语序,此改法有误。后面“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主语也是“世界各国”,前后主语一致,主语应该位于关联词之前。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与人类一样,_____,它们的穷富主要体现在食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上。以蜂鸟为例。由于飞行速度快,采食花蜜使用的悬停技术耗费能量多,所以蜂鸟必须不停采食,这就必然要求有更多的花可供它们采。这使得种类繁多的蜂鸟,为了抢夺资源,蜂鸟之间必然会产生争斗,大打出手的情况经常发生。
_____,这种鸟便是刀嘴蜂鸟。从进化角度分析,刀嘴蜂鸟的超长喙和超长花冠相互适应,二者形成了专属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刀嘴蜂鸟是何其富有!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刀嘴蜂鸟虽然富有,却也有烦恼。由于喙太长,它们休息的时候必须把头抬起,这样才能避免长长的鸟喙戳到树枝树叶,导致自己站不稳摔下树去,而那些喙短的穷鸟却可以把喙插进翅膀底下惬意地睡上一觉。同时,喙短的鸟儿可以方便地用鸟喙清理羽毛,刀嘴蜂鸟的喙长于自身身体,鸟喙顶端根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身体,它们便只能用爪子粗暴地梳理羽毛了。
鸟儿也有贫富之分,只是穷鸟和富鸟各有各的悲喜,穷鸟为了生活奔波却活得自由,____,且时时充满危机。由此可见,大自然是何其聪慧,自然的辩证法,也在鸟儿之间得到了极佳的诠释。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简述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0. ①也有穷富之分
②但是有一种蜂鸟活得却没那么艰难/但有一种蜂鸟却是例外
③富鸟看起来光鲜却身不由己
21. 刀嘴蜂鸟因为超长喙,所以①可采食超长花冠的花蜜,②但不能惬意的睡觉,③也不能像喙短的穷鸟方便清理羽毛,只能粗暴梳理。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它们的穷富……”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鸟儿与人类一样也有穷富之分,补写内容为“也有穷富之分”。
第二空,前句举例说种类繁多的蜂鸟,为了抢夺资源,必须不停采食,蜂鸟之间必然会产生争斗,大打出手”,后句说“刀嘴蜂鸟的超长喙和超长花冠相互适应,二者形成了专属合作伙伴关系……刀嘴蜂鸟是何其富有”可知,此处是说蜂鸟中的刀嘴蜂鸟是个例外,它们采食比其它蜂鸟容易得多,故补写内容为“但是有一种蜂鸟活得却没那么艰难”或“但有一种蜂鸟却是例外”。
第三空,由前句“穷鸟和富鸟各有各的悲喜,穷鸟为了生活奔波却活得自由”和后句“且时时充满危机”,可知此处强调富鸟的“悲”;再结合前面讲的“刀嘴蜂鸟的喙长于自身身体,鸟喙顶端根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身体,它们便只能用爪子粗暴地梳理羽毛”可知,富鸟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身不由己,故可以补写内容为“富鸟看起来光鲜却身不由己”。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简述重要段落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说刀嘴蜂鸟是富鸟,活得容易。首先找到其原因。
由“刀嘴蜂鸟的超长喙和超长花冠相互适应,二者形成了专属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刀嘴蜂鸟是何其富有”概括原因一是:刀嘴蜂鸟可采食超长花冠的花蜜。
由“由于喙太长,它们休息的时候必须把头抬起,这样才能避免长长的鸟喙戳到树枝树叶,导致自己站不稳摔下树去,而那些喙短的穷鸟却可以把喙插进翅膀底下惬意地睡上一觉”概括原因二是:刀嘴蜂鸟不能惬意的睡觉。
由“喙短鸟儿可以方便地用鸟喙清理羽毛,刀嘴蜂鸟的喙长于自身身体,鸟喙顶端根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身体,它们便只能用爪子粗暴地梳理羽毛了”概括原因三是:刀嘴蜂鸟也不能像喙短的穷鸟方便清理羽毛,只能粗暴梳理。
最后采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主要内容为:刀嘴蜂鸟因为有超长喙,所以它们可采食超长花冠的花蜜,但它们不能惬意的睡觉,也不能像喙短的穷鸟方便清理羽毛,只能粗暴梳理。
注意字数有限制。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龙虾家族的栖息地在海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小龙虾主要生长在淡水内湖,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小龙虾一旦进入野生环境,能迅速“鸠占鹊巢”,繁殖壮大, 其他同类种群生存空间,这一特性让小龙虾极易人工饲养。
小龙虾烤后的肉质会散发出类似核果、爆米花的香气,这种香气来源于氨基酸与糖类分子在高温下的反应。连壳煮熟的小龙虾滋味更佳,因为甲壳的角质层本身也富含蛋白质、糖类和色素分子, 较外层的肉质更加“秀色可餐”。
瑞典人自称,早在16世纪就把小龙虾视作珍馐了。20世纪初,瑞典小龙虾曾因餐桌的疯狂需求濒临灭绝。20世纪三十年代,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第一批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1993年,江苏盱眙的一家调料店推出了“十三香小龙虾”的吃法,经过麻辣鲜甜酱料“调教”的虾肉让人胃口大开,十三香小龙虾 。2000年左右,吃小龙虾风潮由南京辐射周边, 席卷全国。现在,它已成为千亿级的产业,演绎了现象级的美食传奇。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挤占 使得 炙手可热 从而 B. 挤占 使得 一炮打响 进而
C. 占领 导致 一炮打响 从而 D. 占领 导致 炙手可热 进而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来到中国的第一批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B. 小龙虾第一批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来到中国,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
C.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作为美食
D. 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中国的小龙虾是第一批,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但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B. 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
C. “龙虾”和“小龙虾”只差一个“小”字,因而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D. “龙虾”和“小龙虾”不但只差一个“小”字,而且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答案】15. B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挤占:强行挤入并占用。占领:占有并使用。联系语境“小龙虾一旦进入野生环境,能迅速‘鸠占鹊巢’”,用“挤占”恰当。
第二空,使得:(意图、计划、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导致:引起,往往接不好的结果。联系语境“较外层的肉质更加‘秀色可餐’”分析,这里强调好的结果,用“使得”恰当。
第三空,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一炮打响:比喻第一次行动就获得成功。联系语境“经过麻辣鲜甜酱料调教的虾肉让人胃口大开”,用“一炮打响”恰当。
第四空,从而:表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联系语境“吃小龙虾风潮由南京辐射周边”与“席卷全国”是递进关系,选“进而”恰当。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第一批”要放到“来到中国的小龙虾”之前,可以排除A;
二、结构混乱,前后主语不一致,要把“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改成“并没有被作为美食”,可以排除B。
D.“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主动和被动句式杂糅,排除D。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填写内容后的冒号和后文的“龙虾家族的栖息地在海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小龙虾主要生长在淡水内湖,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可知,前一句应该是总说“龙虾”和“小龙虾”的区别。而“只差一个‘小’字”和“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之间是转折关系,可以排除CD;
结合后文“龙虾家族的栖息地在海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小龙虾主要生长在淡水内湖,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分析,B项落到了“美食”和下文生长环境介绍的内容衔接不紧密,A项落到了“但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与下文介绍二者的生活环境,衔接密切。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著作自北宋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从《中国丛书综录》可知,苏轼诗文集有30种收入37部丛书,这在宋人中无疑是最多的。 ① ,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他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开创了豪放词派, ② ;他是北宋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宋史》评价苏轼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成为其“四要素”得到最佳发挥和根本保证的还有“志”与“气”。如果说东坡“文章”似花朵, ③ ,“器识”如果实,“政事”如树干的话,那么东坡的“节义”“志气”则是使东坡精神文化之树常青的根柢。
18. 下列各项中,与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A 19. ①东坡作品如此受青睐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③“议论”似枝叶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把“东坡精神文化”比喻成“常青树”。
A.比喻,把“人生”比喻成“朝露”。
B.用典,诗人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来表达对人才埋没的痛心。
C.借代,“樯橹”指代“船”。
D.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词。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可知,此处是在讲东坡作品受青睐的原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东坡作品如此受青睐”。
第二空处,根据上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和下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可知,此处应该保持句式和内容一致,结合上句“他开创了豪放词派”可知,此处与他并称的人为豪放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第三空处,由上文“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可知,此处是在说四要素之一的“议论”,根据上句“‘文章’似花朵”和下句“‘器识’如果实”,可把“议论”比喻成“枝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议论’似枝叶”。
安徽省芜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热议。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______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______,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的沉郁顿挫,“( )”的人间疾苦,“( )”的忧国忧民……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新月异 前所未有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B. 日新月异 闻所未闻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C. 日增月益 前所未有 心照不宣 浑然天成
D. 日增月益 闻所未闻 心领神会 浑然一体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B. 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 他尽管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D. 尽管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看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C. 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字来概括杜甫其人其诗。
D. 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方俗谓作“辣子”。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17. 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14. A 15. D 16. C 17.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日增月益”,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文中是修饰“中国”每天都在变化,应选“日新月异”。
第二空,“前所未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闻所未闻”,指听到了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也形容该事物非常罕见新奇。文中是说当今时代往昔离开我们的速度很快,应选“前所未有”。
第三空,“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文中是说中国人对杜甫太熟悉了,提到杜甫,不用细说人们都明白,应选“心领神会”。
第四空,“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文中是说杜甫的律诗写的非常好,应选“浑然天成”。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从语意轻重程度看,“九死一生”比“颠沛流离”程度严重,所以“九死一生”应放到“颠沛流离”后面,表示语意递进,故排除AB。
“他的身上”不能作“没有拘于一已之欢”的主语,这样就排除C。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A.表讽刺否定;
B.特殊称谓;
C.直接引用;
D.特殊含义。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给诗句排序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找到语境和诗句的契合点。
③适合儿童;②出自律诗《登高》,突出其沉郁顿挫;④强调贫富悬殊,表现百姓的疾苦;①体现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据此可知排序为③②④①。
故选D。
1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答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将和组合体进行对接,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开展多项研究工作,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开门见山点明了新闻报道的中心事件——“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要保留。
后面句子“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是对后续事件的报道,要保留。
其它诸如新闻报道的来源及飞船发射的具体情况“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等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除。
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