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前导入
字词学习
诗词浅析
诗词赏析
课堂拓展
壹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伯牙鼓琴图
此图为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锺子期的故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锺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
趣味引入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作者简介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写作背景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兵及阴阳家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贰
字词学习
易读错字
善哉 巍峨 伯牙绝弦
画轴 锦囊 曝晒 谬矣
zāi
wēi
xián
zhóu
pù
jǐn
yǐ
学习生字
哉
结构:半包围
组词:何足道哉 美哉
zāi
造句:古代隐士的生活可谓悠哉游哉令人羡慕。
音序:Z
部首:口
书写指导:“戈”的横要长,撇要避让一些。
学习生字
巍
结构:上下
组词:巍峨 巍然
wēi
造句:巍峨的群山耸立在大河两岸。
音序:W
部首:山
书写指导:上部稍扁;“委”右缩左放,以让右。
学习生字
弦
结构:左右
组词:琴弦 弦外之音
xián
造句:长时间不练习,他连琴弦都拉不开了。
音序:X
部首:弓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部“弓”取斜势;右部宜短。
理解词语
【鼓】
【志】
【太山】
【善哉】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弹。
好啊。
心志,情志。
理解词语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一会儿,不久。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叁
诗词浅析
初读诗词
在课文里画出停顿,跟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间无足/复为鼓琴者。
初读感知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肆
诗词浅析
诗词详解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志在高大山,锺子期说:
“琴弹得好啊,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伯牙的心志又在流水。
锺子期再一次说:“琴弹得好啊!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后,
伯牙摔破琴,拉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诗词详解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弹
诗词详解
译文: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志在高山,锺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心志,情志。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诗词详解
译文:过了一会儿,伯牙的心志又在流水,锺子期再一次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好啊。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一会儿,不久。
诗词详解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核心问题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延伸问题
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文中是怎么表现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的心声和情感表达出来。
延伸问题
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延伸问题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诗词结构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知音难觅
诗词主旨
课文主要选取俞伯牙弹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合起来称作高山流水 ,把真正理解俞伯牙的锺子期叫作知音,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
伍
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
感人的古代友谊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国学诵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
走进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为古代“才秀四艺”,而琴又居首位。所以在中国古代,弹琴被认为是一件十分高雅的事情,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文化素养,也是他们抒发情怀的手段。所以,古代文人都喜欢弹琴并非常讲究“琴德”。他们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学养丰厚者方可品味出琴中三昧。甚至他们在弹琴时又注意“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为: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七不弹”为: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兄不弹,不净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所以,古人弹琴非常注重“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