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学科上册教案 累计 节
绪论: 认识物理学
课题 绪论 : 认识物理学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内容组成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层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 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重点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教具 演示学生 三棱镜、烧杯、磁感线演示仪、乒乓球、漏斗、抽水机模型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引入: 新学期我们八年级同学迎来了新的学科---物理,现在大家一定猜想着物理有意思吗?物理是研究什么的?我能学好物理吗?这节课同学们就和我一起走进物质世界的大门,感受我们身边的学问。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 (一) 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围绕着什么是物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开展各种有趣的试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以及学好物理必须动手、动脑的特殊性。(这些实验根据学生的情况,尽量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家观察) 实验1. 展示惯性小球实验装置,提问:你们认为铁片上面的小球会随着被击跑吗? 解释原因: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实验2. 三棱镜的色散实验或者水的折射现象------光学知识 实验3. 磁感线演示器-----电磁学. 发电机与电动机就是这样发明的,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实验4. 音叉共振------声学 实验5. 学生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有关热学 实验6. 通过漏斗吹乒乓球—流体压强。提问:小球放到口朝上的漏斗里,不会掉下来,那么如果口朝下时呢?口朝下是在从上面往下吹气,小球会不会掉的更快呢? 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使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力、热、声、光、电等等运动的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二) 宇观世界与微观世界 物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结合四个图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不做深入展开。 2.介绍物质结构:一切物质都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还由叫做“夸克”的更小粒子构成。 (三) 科学探究活动 结合科学家的故事,如伽利略与吊灯或牛顿与苹果,学习领悟科学探究的步骤与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试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交流;评估。 (四) 从物理走向生活 用图片、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五)作业:写一篇对物理学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 板书设计 】 绪言:认识物理学 一.物理学: 1.认识世界: 1)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1)宏观 (2)微观 (3)宇观 2)微观物质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2.改变世界: 三次工业革命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试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交流评估。 三.建立家庭实验室; 四.物理在线。 教学反思: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课题 第一节 测量: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基础。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由。
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具 演示学生 多媒体播放设备 刻度尺 游标卡尺 千分尺 天平 秒表 温度计 电流表 电压表 弹簧测力计 圆盘测力计 量筒 几个学生制作的小制作小发明 气球(一些辅助材料)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物理实验室!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阵地。在这里有许多由物理学家精心设计的仪器,利用它们,我们可以研究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还可以象科学家那样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从而逐渐走入神秘的科学殿堂。(可以让学生回忆小学自然课中用到过什么实验仪器) (二) 进行新课 一、参观实验室 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多媒体播放:奇妙的物理现 象(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色光带、没有打击的音叉会振动、漂亮的辉光会跟着手指移动、固态的干冰会冒出白雾……)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有原因,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就是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及规律,而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演示实验:利用磁感线演示器展示在磁体放入其中前后小磁针排列情况。 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再做几次呢? 2、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为了更好的实验探究,我们 必须首先对实验室的一些仪器和设施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合理的选择仪器。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几组测量工具。(准备: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体积、电等不同规格的测量工具) 提问:1.你能给它们按用途分类吗? 2.你能说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 3.为什么同样测量长度(或其他量)却有不同规格的测量工具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和肯定并对回答不尽完善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实验室的许多仪器都是当年科学家设计、使用过的仪器的复制品。通过实验我们不仅能学到许多物理知识,还能学习科学家门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其实,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都起源于对某些现象的深入观察、思考和不懈的探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 屏幕显示:伽利略探究摆的等时性原理过程与方法。 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2.伽利略怎样提出的问题?并做出什么样的猜想? 3.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4.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后分小组讨论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发现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的摆动。 2.等每往返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否相等?受强风吹摆的高一些每次时间还一样吗? 3.用脉搏跳动来计时,并用实验证实了猜想。 4.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等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答案进行补充。更加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屏幕显示:《实验室守则》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设施。 学生阅读,了解实验室注意事项。 一、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要学好物理,我们不仅要在学校里研究,更要在家中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这就需要建立家庭实验室。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就是很好的实验原料。 演示实验:气球系列实验 讨论:你家有哪些废旧物品可收集起来,备你实验用呢? 同学观察,并参与到气球实验中,体会用身边物品做实验的乐趣 讨论回答:(集中全体学生智慧) 易拉罐、玩具车轮、小电动机、绳子、木版、金属片、饮料瓶 泡沫海绵、吸管、皮筋等。各种必备工具。 四、参观小制作 小发明 组织学生参观往界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播放视频:全国获奖作品 五、课堂小结 同学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同学们,物理就在你身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有一双勤于探索的双手,你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在你们其中,也会出现象牛顿、爱迪生、伽利略那样的科学巨将的! 六、布置作业 初步建立家庭实验室 【 教学反思 】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课题 第二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1)使学生了解到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它单位的换算。 (2)(2)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3 (3)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1)通过一些 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2(2)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长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 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
教具 演示学生 刻度尺 游标卡尺 千分尺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 采用一个小故事引入:在美国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个小城市发生了一场大火,相邻的另一个城市的消防车在39分钟就赶到了距离 600公里 的着火点,速度非常快,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并不能投入战斗,因为他们消防车上的口径和当地的消防栓的口径不一样,他们只能看着大火燃烧,最后无功而返。 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二) 进行新课 一、计量的重要性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所有的生活经验,你都知道哪些量需要测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测量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物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能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动手习惯。 二、木工尺到米原器 提问:如果不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请一高一矮两名同学用步实际测量教室的宽。 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教师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结果不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怎样得出同样的结果呢? 阅读:教科书11页 鲁班统一中国木工尺。 像鲁班那样为了更好的进行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1888年国际上制作了米原器作为 一米 的标准,世界各国都有米原器的复制品。1960年规定米作为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完善: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并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除了长度测量需要统一单位外,其它测量也需要统一单位,例如:我们熟知的:长度、质量(如:体重、一袋大米重等)、时间、速度、体积、温度、力等。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统一标准量,这一点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三、测量长度的要点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请同学观察桌子上以摆好的几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给以肯定后讲解: 1. 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2. 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的最大读数叫量程。 分度值和量程是测量工具的主要规格。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刻度尺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以上三项观察是使用所有有刻度的测量工具前必须认真观察的,是必备的实验素养。希望大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注意:1.使用刻度尺时要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测量工具。2.正确操作(例如:位置端正, 刻度贴近被测物体)3.读数时,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要包括数值和单位。 请同学用你手中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正确操作与读数. 四、长度测量是最基础的测量 学习长度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物理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 结合课本介绍非长度测量转化为长度测量的事例。例如;量筒、手表、温度计、汽车速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请同学正确读数。 它们用长度来反映某量测量值,你能是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建立误差的概念: 不同的人如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结果回一样吗? 组织小组每个人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被测物一次,各自正确记录下测量数据。 由于眼睛观察的只不可能很准确,而使估计值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从而引起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叫误差。而且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 说明:为了减小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也有的采用累计测量的办法。如果可能,则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五、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热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成长,为了更好的了解你自己,请建立你的信息档案。并把测量结果填到书上的信息卡上。 测量内容:身高、腰围、体重、体温、心率。 请同学讨论:以上各量都需要哪些器材?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怎样减小误差?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 课下测量自己或他人的身高、腰围、体温、体重、心率等。 【 板书设计 】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长度的基本单位及换算 长度基本单位:米(s) 单位换算关系: 1km = 103m 1dm=10 -1m 1cm =10-2m-2 1mm =10 -3m 1μm=10 -6m 1nm=10 -9m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侧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 教学反思 】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课题 第三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具 演示学生 多媒体播放设备 刻度尺 游标卡尺 千分尺 天平 秒表 温度计 电流表 电压表 弹簧测力计 圆盘测力计 量筒 几个学生制作的小制作小发明 气球(一些辅助材料)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 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探究问题: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 素有关?进行猜想:1.可能与降落伞的伞绳长有关 2.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3.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 4.可能与降落伞开始下落高度有关5.可能与降落伞的总重量有关制定方案:1.选择器材、仪器:①不同伞绳长、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总重量的降落伞;②米尺、③秒表、④天平2.操作步骤: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多次实验,每次只改变一个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保持其它的因素不变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4.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降落伞伞绳长降落伞的形状降落伞的面积降落伞的高度降落伞总重量降落伞滞留的时间11m圆形0.5m23m20g3.67s21m圆形1m23m20g5.82s31m圆形1m23m30g4.91s41m正方形1m23m20g5.81s51.5m正方形1m23m20g5.83s61.5m正方形1m26m20g9.24s5.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比较(1) (2)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面积有关,伞的面积越大,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比较⑵和⑶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总重量有关,伞的总重量越大,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短。比较⑵和⑷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形状无关:比较⑸和⑹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高度有关,伞的高度越高,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比较⑷和⑸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伞绳长无关。每一个影响探究结果的因素,都可以叫做一个变量。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一个变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值不变,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课题 第四节 能量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重点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是难点。
教具 演示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分析归纳: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内能、核能等等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能量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我们使用的各种家用电器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 1电饭锅:电能转化为内能 3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电灯泡: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 2电磁炉:电能转化为内能说明下列图片的能量转化情况: 说明下列图片的能量转化情况:电动自行车 学生练习:一、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1、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能。2、从高处往下流的水具有______能。3、正在发光的电灯具有_______能。4、干电池具有_______能。二、下列各种能的转化或转移情况是:1、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2、摩擦生热的现象_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燃料燃烧时放热_____化学能转化为内能4、给蓄电池充电___电能转化为化学能5、水沸腾时水壶盖向上顶起来____内能转为机械能6、用热水加热袋装牛奶____内能的转移
第三章 声
课题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生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重点 理解声发生的原因
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具 演示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一)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 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 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 声音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认识声现象 (二).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 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 ”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 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 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声速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课堂小结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让学生反思?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 模拟并讨论“隔墙有耳”。 2、 课后作业:基础训练练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声现象 声源 声的传播 声的介质物体的振动 以波的形式 传播声音的介质
第三章 声
课题 第二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重点 1.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具 演示学生 钢尺、木梳、硬纸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空啤酒瓶、示波器、音叉、小球(系有细绳)、铁架台、电子琴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新知回答下列问题:::: 1. 叫声源,发声体在 . 2.声音在介质中以 形式传播. 3. 叫频率, 单位是 ,符号是 二、引入新课观看视频.提问:1.丫蛋为什么唱不上去了 2.小沈阳为什么能模仿刀郎的声音 三、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音调播放音调不同的两首歌.听音调不同的两首歌. .演示实验:用电子琴弹奏音阶。感受音调:在键盘乐器中,越是右边的音,音调越高;越是左边的音,音调越低。女生的音调高,男生的音调低。 小孩的音调高,大人的音调低。 瓶中水多时音调高,水少时音调低。音调:乐音的高低提问:这些音的音调有什么区别? 提问: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声音的音调不同 音调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1: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 【实验、收集证据】 ; 【交流】 ; 【总结】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 总结: 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3. 阅读课本P43《一些声音的频率表》,思考讨论: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 练习练习练习练习1111:有经验的蜂农能评声音区分采蜜去和回来的蜜蜂,你知道如何区分吗?知识点(二)响度感受响度:听响度不同的两种声音 思考:电器上音量旋钮的作用是什么?(改变声音的大小。)响度(音量):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提问: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设计实验】 ; 【实验、收集证据】 ; 【交流】 ; 【总结】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就大。振动的幅度小,响度就小。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实验:教师对前面学生轻声说话,前面同学能听见,后面同学听不见。 总结: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距离距离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活动: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听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5.易混点讨论: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 .易混点讲解: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音调音调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知识点(三)音色1.耳朵 “辨”乐器。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 “辨”人。 同学们闭眼辨别是谁在背古诗。播放录音:梁祝1 (二胡演奏)、 梁祝2(小提琴演奏)、梁祝3(古筝演奏) 2.全班同学闭眼,让后面同学背古诗,大家辨别是谁在背诗。3. 音色音(音品):声音的特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有关。 知识点(四)声波图练习3: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1. 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 2. 观察响度不同声音的波形。 3.观察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四.课堂小结五.达标反馈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 )2.讨论、回答导入的问题。 1. (2011年宁夏)如图1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2.(2010年上海)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A组:完成《课时作业》上本节。B组: 1.链接生活 1)用水壶往水瓶里倒开水时,凭感觉就可以听出水瓶中水已满,为什么 2)到商店买瓷器,妈妈会轻轻敲一敲,听一听声音,为什么 2.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C组:物理在线 1.上网查找“曾侯乙编钟”。 2.上网查找了解乐器知识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定义: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声源的振动频率。 乐音的三个特征 响度: 定义:声音的大小。 影响因素: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 距离声源的远近。 音色 :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有关 通过有趣的引入,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积极主动性.... 明确目标 从生活走向物理音调有高有低。 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加强知识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习惯。难点突难让学生树立中考意识考意识,感觉中考并不遥远,中考并不困难!
第三章 声
课题 第三节 噪 声 教师 陈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演示学生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批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二)新课教学1、噪声的来源 ? 学生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不同的? 认真阅读书中的噪声分类表的噪声分类表的噪声分类表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观察书本中图,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 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学生练习:1.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__________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2.图1—9和图1—10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波形可知,图1—9是_____ _的波形,理由是_____;图1—10是_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 图1—9 图1—103.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______、____ _____和____ ___.4.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A.110 dB B.50 dB C.70 dB D.90 dB5.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 扰你 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弱这一噪声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棉毯挂在窗上 D.将窗打开, 加快空气流动6.图1—11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此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7. 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在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是控制噪声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海绵和泡沫塑料这两种材料中,谁的吸声效果更好呢?请 你设计一个实验回答这一问题.要求:(1)写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器材.(2 )简述实验过程.(3)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应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比较什么现象就能得出结论.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参考答案:1.干扰 2.乐音 规则振动 噪声 无规则振动 3.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 它的传播 防止它进入耳朵 4.C 5.D 6.C7.(1)器材:声源(如收音机等)、海绵、泡沫塑料、 细线或胶带纸(2)实验过程:打开收音机,分别用海绵和泡沫塑料包裹该收音机,比较两种情况下听到声音响度的区别(3)两种材料的厚度,包裹收音机的方式,收音机的音量(响度),听 者到收音机的距离等应保持相同.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通过小组展示、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当然,本节课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反思回顾时间;实验设计时应更细化,可以设计出记录表格;教师的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水 电 站
大亚湾核电站
太阳能汽车
岳阳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陈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