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课文欣赏
内容分析
作者简介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大家今年暑假里出去游玩了吗?我可去了趟云梦山。今天,请走进我的旅行日志,一起看看风景,谈谈风景。
巍巍一座大山,跃入眼帘,云梦山到了。
瞧,这就是山门
路随山势
蜿蜒而上
溪水不时在脚下流淌
从天而降的龙吟瀑
鸟语花香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短片看完了,该我们大显身手了。
里面都有哪些景色?
谁能用恰当的语言描绘这些景色。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我不禁想起了《答谢中书书》中的一段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
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分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怎样的景色及其特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试分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观察角度及其表现的意境?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试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动静结合的写法?
体会景物所包含的情感。
酷爱山水
归隐林泉
总结文章写景的方法?
写景物,抓灵魂;
多视角,传实情。
陶弘景为我们描绘了如此美景,谁来介绍有关陶弘景的知识。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著有《陶隐居集》。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纳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赞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 景 高峰 清流 酷爱山水
归隐林泉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日 沉鳞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谢谢!《答谢中书书》课件设计
赵
秀
军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根据以上内容制作本课件
本课件分六部分,分别为:导入新课、课文欣赏、内容分析、作者简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每一部分可单独使用,也可连贯播放,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风景,畅谈风景并激发其自己的语言描写风景,锻炼其说写的能力。课文欣赏配合诗意画面,留给学生深刻印象,加深对课文理解。内容分析部分,所设问题紧扣本课难点,站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成长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利用课件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养。(共17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授课人:左二喜
说课内容
说内容:本课两篇短文都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也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说课内容
说教学方法:本文语言精美,描写生动,多短句。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仔细地品味作品的语句,美美地感悟作品的内容,享受其中的乐趣。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美读中赏析清幽隽雅的景色和意境,从中把握四个美点: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说课内容
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由画面的布局巧妙,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4、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作者情况、背景及题解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人。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遂隐居山林。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措山川于笔下,容万物于眼前,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时局动荡不安,不少文人隐迹山林,描山绘水,从大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造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札记”,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及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课文疏通
1、解释加粗的词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解释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内容理解
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哪一个?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山川景色秀美的?怎样从多种角度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
主要内容板书
总领全文,点名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叙议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语言凝练
写景 四季常景 俯视——清流见底 层次井然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沉醉山水的喜悦
晨——晓雾将歇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日变景 昏——夕日欲颓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意境美
动静相衬之美
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你喜欢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