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三美”原则;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领悟“红烛”这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
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式特点
1.中国新诗的知识
(1)定义:中国新诗也称中国现代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而言的诗歌概念,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诗歌体裁。
(2)特点:①形式自由,分行排列。②内涵开放,具有先锋性、民族性。③意象多样,形象鲜明,抒情热烈,韵律和谐。
2.闻一多致力于纠正新诗过分自由、过分散文化的倾向,开始创作一些有规律可寻的诗,即新格律诗。他强调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即“三美”理论),所谓“戴着脚镣跳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象
1.教师从“意象”这个概念的解析入手,帮助学生领悟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会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尝试用举例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蜡烛”这个物象在不同的诗中,所形成的独特内涵。
例子:1、“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夜烧红烛,欢饮达旦,比白日的宴饮更加快乐。
2、“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虽以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现实为背景,但是“秉烛以游”却普遍反映着人性深层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的渴望。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彻夜不眠,喁喁闲话,不时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妻子的思念,对团圆的想象。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是别离的不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是对爱情的执着,是别离相思之苦。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披衣长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表达了对远人的思念。
7、“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曾经多少次梦中相见,以至于真的相逢,反疑仍在梦中,久别重逢的感受。
8、“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暄暖高烛笼罩着的海棠花就像浓妆艳抹的美人一样娇懒动人,充满富贵优雅的情致。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10、“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盈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提问1: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 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提问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三次,有何作用?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提问3:在选择义无反顾的奉献与牺牲时,诗人内心中有没有丰富复杂的情感?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都在特定的时空中逼迫着闻一多不得不全方位思考奉献与牺牲的价值。投射到《红烛》中,此种思考便体现为一方面诗人热情洋溢地颂扬红烛的自我燃烧与点亮,另一方面又反复喟叹整个社会的无边黑暗与难以改变。与鲁迅一样,闻一多也清醒地认识到“世人”的冷漠、自欺,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而“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但“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现实却又随时警醒他不得不反思此种燃烧的真实意义。现实与理想,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灵魂中凝聚成一个因果关系的死结,灵魂向往着创造光明,现实却只能收获灰心流泪。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求得现实与理想的调和?鲁迅寄希望于“真的猛士”,闻一多则诉之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取舍。闻一多并不否认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愚昧,也并不隐藏自身对社会的失望甚至绝望,但绝不因此而放弃了自身的努力。此时的闻一多,或许是一位社
会改良主义者,只想着尽最大的力、发最强的光,在层层暗夜中获取灵魂的安宁。
(四)延伸拓展
云南省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扎根边疆,立德树人,张桂梅的事迹令人动容,不仅是因为她用责任照亮了山区女孩的前程,更在于塑造灵魂,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这是更深沉的爱,也是富有远见的情怀。“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致敬教育“燃灯者”!
她要让大山的女孩都有学可以上,自此张桂梅义务反顾地走上了一条,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路,一条何其艰难又何其辛酸的办学之路。
创办女子学校,需要多少钱?这一道现实的考题降临到了张桂梅的面前。尽管艰难,但她还是钻了牛角尖,这一钻就是十多年,她一个人开始筹钱办学,因为个人力量有限,张桂梅努力了五年才筹集到了一万元,2007年,事情才发生转机。
很多贫困女孩就这样,被张桂梅从山区带到了华坪女高,但山区女孩基础差,要如何让她们考上大学,又一个难题降临到了张桂梅面前,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让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颅骨骨瘤等23种疾病。每天她只能靠吃药坚持工作,拒绝了住院治疗,她说要把自己的时间留给女孩们。可就在2018年4月的一个夜里,张桂梅病发失去了意识,随后被送往了县里医院抢救,通过一系列的抢救后,张桂梅终于苏醒了,可是当她醒来,第一句话却说:“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预支出来,我要看到钱用到了孩子们身上我才放心”。陪同的老师哽咽着说:“她总是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心里最挂念的还是那些孩子们”第二天张桂梅不顾劝阻又回到了女高,在学生面前,她隐瞒起自己重病缠身的一面,她依然是那个严厉的女校长,只有张桂梅自己知道,她在与时间赛跑,在与病魔斗争。
华坪女高建校至今,已经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改变了这一代女孩的命运,打破了禁锢在女孩身上的封建枷锁,她把自己的工资和社会各界的捐款,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女孩们,她拿命在践行让女孩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她说:“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只要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这一切都值得了”。
(五)小结:象征手法:红烛象征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六)作业:联系自身的成长,写写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