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3群落的演替(课件35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3群落的演替(课件35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30 16:34:14

文档简介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一、演替的类型
基础梳理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一个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乔木阶段
③特点:演替速度 ,趋向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
④类型:在 、火山岩、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 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 阶段→ →阶段 阶段
③特点:演替的速度 ,趋向于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影响因素
①群落 的变化
②生物的 、
③群落内部 的发展变化
④人类的活动
(2)规律: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 或 不适应的 ,甚至被
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基础梳理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不良影响
(1)砍伐森林可以再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 和 ,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
(2)过渡放牧可能很快倒是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
(3)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可能给 带来灭顶之灾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有利影响
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 ,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 、 的方向演替
3.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1.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外界环境无关( )
2.人类活动一定能改变群落演替方向( )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基础梳理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 、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 ,并且成为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道路
3.措施:
(1)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
(2)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 的组成部分
(3)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 行动
4.预期结果:未来的美丽中国会有更多的蓝天白云、
随堂训练
1.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盖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可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共)同进化
2.为调查某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第25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比较了火山喷发前的原始林群落(S1)和火山喷发后第25年的恢复群落(S2)的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S2群落所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S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S2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不断提高
D.S2群落今后的演替过程中草本生物量将下降
3.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的快
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结构更复杂
4.如图为某林区发生火烧后植被的演替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林区发生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中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群落③比①对光的利用更充分是由于其垂直结构更复杂
C.草本植物种类下降,是因为其与乔木在利用光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D.随着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5.下列是两个关于演替的实例:一是美国密歇根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最后发展为山毛榉一槭树群落,大约经历了100年;二是美国东南部农田弃耕后经历了约100年发展成栎树一山核桃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密歇根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最后都有可能发展到乔木阶段,但所经历时间往往不同
C.两地群落演替到乔木阶段时,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是完全一样的
D.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影响群落的演替
6.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一般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一直维持平衡状态并保持原状
D.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级群落
7.如图是某旱地沙丘上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型增长
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8.如图表示两个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
B.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C.图中C点到D点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一定能形成森林
9.某地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经过20年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创造了生态修复的奇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退耕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在增加
C.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0.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11.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_____________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若条件适宜,该演替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_______________。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共)同进化,因此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共)同进化,D正确。
2.答案:B
解析:S2群落是在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分析题意可知,S2群落演替时间较短,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均低于S1群落,随演替的继续进行,有可能接近或达到火山喷发前的S1群落水平,故S2群落今后的演替过程中草本生物量将增加,S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B正确、D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不会不断提高,因群落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相对稳定的,C错误。
3.答案:D
解析: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故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结构更复杂,D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由题图可知,该林区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针阔混交林(③)比草本灌木(①)垂直结构更复杂,更有利于光能的利用;草本植物在与乔木利用光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此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种类下降;在此演替过程中,物种数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5.答案:C
解析: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最后都有可能发展到乔木阶段,但所经历时间往往不同,B正确;不同种的植物能为不同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两地群落演替到乔木阶段时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不同,则动物种群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D正确。
6.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物群落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一般更为复杂和稳定,A正确;顶级群落的类型受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条件的影响,B正确;顶级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而不是保持原状,C错误;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即形成顶级群落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D正确。
7.答案:C
解析: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 矿质元素等,沙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因此,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种群的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而是呈 “S”型增长,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8.答案:C
解析: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错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改变,因此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B错误;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有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自然环境的影咱,C正确;E点之后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没有发生改变,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但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不一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9.答案:B
解析:弃耕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先增加,当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基本不变,B错误。退耕还林区域进行群落演替,使得其土壤等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动物创造了更适宜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目也会增加,故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C正确。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呈现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10.答案:D
解析:演替过程还要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A正确;从耕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B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耕还林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C正确;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过程中有群落的优势取代,但不能体现群落的季节性,D错误。
11.答案:(1)多于;次生演替;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增加;垂直;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据图可知,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大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所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条件适宜时,该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故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共35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本节聚焦
1.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
2.演替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怎样看待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问题探讨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地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出现了一种蜘蛛。到1909年,有202种动物在这块新的土地上生活。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株逐渐繁茂起耒,形成了小树林
讨论: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一般情况下,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一、演替的类型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表层为岩石或石砾,裸岩上没有任何生物
裸岩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酸逐渐增多
地衣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更适应这里的环境,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苔藓阶段
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很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灌木阶段
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乔木阶段
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分可认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能找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初生演替
(1)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
(1)概念:次生演替的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示意图
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树林
思考·讨论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起点是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光裸的岩地,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起点是有原有土壤条件,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速度,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多、时间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趋向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少、时间短
1.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
这两种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不一定,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年降雨量、平均温度等
2.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③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④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理解1:群落演替的特点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入或迁出。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内部非生物环境改变。④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因素
理解2:群落演替的原因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资料1 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郁郁葱葱,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草原等。然而,现在的黄土高原上,森林和草原的覆盖率比历史上大幅下降,很多黄土丘陵呈光秃状态。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濯濯童山的主要原因:自秦代以来,由于移民屯垦和大量砍伐森林,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很快,环境却年复一年地遭到破坏,导致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
资料2 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表明,水生植物、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下表)。
讨论:
1.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朝着物种减少、结构简单的方向演替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由于移民屯垦和大量砍伐森林,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湖水面积缩减近50%, 水生生物丰富度下降,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如果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这些群落会向森林群落的方向演替
被砍伐的森林
过度放牧的草原
污水排入河流
①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②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③外来物种的引入。人类活动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些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④此外,垦殖荒原、围湖造田、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都会介入群落演替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 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4) 预期结果: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课堂练习
1.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盖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可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共)同进化
A
2.甲、乙两个相邻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群落可能受到比较严重的人为因素干扰
B.A点群落能为B点群落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C.D点群落与F点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完全相同
D.若B点已演替到群落的顶级阶段,则B点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
C
3.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发生严重火灾后依次出现草本、灌木、乔木,该群落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只要时间足够长,不管任何气候条件,弃耕农田一定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C.P/R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D.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到较稳定阶级,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变
C
4.为调查某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第25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比较了火山喷发前的原始林群落(S1)和火山喷发后第25年的恢复群落(S2)的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S2群落所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S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S2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不断提高
D.S2群落今后的演替过程中草本生物量将下降
B
5.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原理,采用多种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改造盐碱化草原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该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改造盐碱化草原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还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C.充分利用羊草和杂类草进行畜类养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植被种类的增加和土壤成分的改良属于生物进化中的共同进化
C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1)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提出若干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刚喷发后和几十年后变得郁郁葱葱的视频,启迪学生思考教材中“问题·探讨”中的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得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通过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启迪思维
2.新课讲授
一、演替的类型
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可继续追问学生:该区域生物的总和被称作什么?火山喷发后不久与1934年时相比,该地区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是相同的吗?群落的变化过程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通过探究上述问题,说明群落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并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教师提问: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多媒体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强调优势取代)
4.为什么经历苔藓阶段后,不能马上长出高大乔木,而是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材内容和课件播放的图片,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群落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群落演替体现的是群落内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优势物种的更替。群落演替中的取代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每个阶段的动植物都与当时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教师继续提问:弃耕的农田也会像裸岩一样长出森林吗?
并利用课件展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其过程并将之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相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它们分别被称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的“思考·讨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1.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
2.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概括两种演替的异同
通过比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第42页的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分析资料,并回答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分析总结人类活动度群落演替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资料“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展示《退耕还林条例》部分内容,结合教材第43页的相关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1.制定《退耕还林条例》的历史北京是怎样的?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3.为何说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联系生活实际,认同退耕还林等生态措施的意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想处的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共建生态文明的使命感
五、板书设计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历史
2.成就
3.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