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中外现代诗歌欣赏》第四单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中外现代诗歌欣赏》第四单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0 16:32:18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秋夜送友 悼念一棵枫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秋夜送友 悼念一棵枫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
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
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
此中离恨共难收。
【赏析】 这首诗首联用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呜咽:低声哭泣;(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②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③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形容树木茂盛。
④安抚:安息、抚慰发怒或焦虑的人。
⑤贮蓄:储存,积聚。
⑥眷恋:非常留恋。
●名句名篇
我常愿自己像/南来北去的飞鸿/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不学那顾影自怜的鹦鹉/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
(《秋夜送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舒婷(1952- ),中国诗人,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进入福建省文联进行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______________》等。
会唱歌的鸢尾花
牛汉(1923- ),原名______,现名牛汀。山西定襄人。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长诗《鄂尔多斯草原》。1943年入陕南城固西北大学读俄文。
史成汉
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1946年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捕,创作组诗《牢狱集》。经组织援救到开封,写了长诗《血的流域》、《彩色的生活》等。建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东北空军工作。1953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后因“胡风案”受牵连,长期搁笔。
复出后,任《中国》、《新文学史料》主编。50年代出版诗集《祖国》、《在祖国的面前》、《爱与歌》等。平反后出版了诗集《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白色花》(合著)等,诗论集《学诗手记》。《温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在文革中的创作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带有悲壮的情感,如《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等。
海子(1964-1989),原名______。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太阳,断头篇》等,另有长诗《土地》、《太阳,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
查海生
他杰出的、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写作背景
1.《秋夜送友》
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创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
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舒婷这首诗正是借送友这种形式,从女性的视角传达特定历史时期一代人的觉醒、苦闷和追求。
2.《悼念一棵枫树》
“文革”期间,诗人受胡风案株连,被囚禁。这一时期,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诗人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这首诗以大自然的事象,作为诗的取材对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验。牛汉把这些作品称为“情境诗”。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
相关知识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课堂互动探究
1.《秋夜送友》中五节诗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提示】 这首诗第一节从回忆相逢入手,抒写了离别的忧伤。用“迷迷蒙蒙的春雨”反衬离别的秋景,用“迟滞的风”来交代送别的情形。第二节用第二人称刻画友人的形象。用“雷击之后的老松”与“扬花飘絮的岸柳”对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的苦痛和坚毅。
细节揣摩
第三节诗人坦诚地直抒心灵世界,传达自己独立人格理想。第四节诗人将自己与友人连在一起,抒写各自的不幸、共同的苦衷,传达内心的苦恼根源。第五节诗人刻画了“老桩发新芽”“枯枝换葱茏”的清丽景象,透露了往昔岁月的匆忙和灵魂的困倦,也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2.《悼念一棵枫树》这首诗作者借“枫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 诗人创作此诗,更多地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此诗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的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诗人的悼念是悲哀的,但更是悲愤的、雄强有力的,一棵“最高大的”、“雄伟和美丽”的枫树虽然倒下了,它散发的“浓郁的清香”和生命的“芬芳”却满溢于“整个村庄”和“这一片山野上”,以死相争,以血祭国,体现出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悲壮美。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提示】 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
“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海子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4.《悼念一棵枫树》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为什么要出现大地形象?
【名师点拨】 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让我们看到枫树外表的高大、挺直,枝叶的青翠,还引导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枫树生命的内部,发现它气息的芬芳——枫树倒下了,却使整个山野和村庄飘忽着浓郁的清香。没想到在它那灰暗粗犷、发着苦涩气息的表皮下,储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正是这芬芳使它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
深度探究
随着诗歌对枫树的这种内在生命的揭示,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深化。在诗人的眼中,叶片上明亮的露水就成了“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一圈圈年轮成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成了枫树生命中“还没有死亡的血球”。由此一步步把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至此,诗歌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力量。应该说,这样一种力量只有大地才能与之相称,也只有大地才能容纳。这就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要出现大地形象的原因,它在此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像一个巨大的秤砣,稳稳地将诗压住。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结构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虚构了诗人理想中的“幸福的人”的生活图景;第二、三节由描绘景象转为抒发情感,诗人由己及人,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尤其诗歌第三节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全诗中起着总括的作用,博爱之情溢于言外。
然而诗歌至此,情感突然发生逆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的幸福与诗人无关,显示出诗人矛盾的心理状态: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和其光,同其尘”,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一个“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他终于还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暖花开”的祝愿只是诗人临行的赠品。
1.《秋夜送友》
(1)独特的抒情形象,既有抒情主人公“我”,也有抒情对象“你”。主人公“我”热情而坦诚地直抒心灵世界,歌咏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理想,“你”和“我”应和,共同塑造真挚、恳切的灵魂。
写作技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用“年年春天更换一次姿容”的“杨花飘絮的岸柳”与“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的“雷击之后的老松”对比抒写人生的不幸。
2.《悼念一棵枫树》
(1)诗人写枫树,并非仅把事象作为负载、阐释某种观念的“符号”。他的情感、心灵,融入描写的对象,赋予自然物以生命,诗人的情感与作为这些情感、体验的映象的枫树之间,构成了超乎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
(2)诗中看似平常的描述,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颤动。枫树倒下时,家家的门窗、屋瓦,每棵树,每根草,连同鸟、小船,“都颤颤地哆嗦起来”:这既是真实情状的描写,又是诗人心灵的体验。
(3)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这种矛盾情境,构成了诗的悲伤、阴冷的基调。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情绪。诗人含着没有滴落的滚烫的泪,哀悼那些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然而正直、高贵的生命,而赋予诗的悲剧性以交织着感伤情绪的崇高感。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在满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从明天起”,恰恰意味着今天的暗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结构图解
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开发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诗句。
在这首诗中,我们透过表面的幸福和关怀读到的是海子内心深处的“黑暗”和“罪恶”,这种“黑暗”和“罪恶”伴随着海子对他人的祝福和对尘世的关怀,给海子带来的却是疯狂、膨胀,以至于崩溃。“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的人要干些什么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哦,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啊,关心生计、填饱肚子。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刻,海子开始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是,此时此刻,“黑暗”和“罪恶”已经吞噬了海子作为诗人的赤子之心的坚强外壳。
海子,一个孤独的天才诗人,今天,让我们重新读一读他的寂寞……
●精彩运用
海子的寂寞
天真如此竟何人?皓皓皎皎似明月。山海关边千年风,松涛阵阵灯明灭。一去心知更不归,满腔诗才化碧血。春暖花开已成梦,潮打空城独寂寞。
海子是不朽的诗魂。海子却长久地寂寞。寂寞成就了诗人的王冠,寂寞也摧毁了凡人的肉体。他有三种受难,流浪、爱情、生存;他有三样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海子总是在不停地受难,却追寻不到他渴望的幸福。他能感受到“秋天深了”,却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热望永远留给了明天。他在《小夜曲》中幸福地回忆,最后也只能嗟叹“如今只有我一个,双腿木木,为你写着诗歌”,海子始终寂寞,演绎着长长久久的忧伤。
他纯洁、简单;他偏执、倔强;他敏感、爱干净;他时而伤感,时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对理想的爱情过于执着:这样的海子,注定寂寞。
他何止寂寞,而且贫穷,而且封闭。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与梦想着天国,而却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封闭和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
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他亲近万物之母的土地,又被土地刺伤,而他即使受伤也不肯割舍。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锋是个大好人。说到底,他是土地的儿子,农民的儿子。他的诗篇是代土地放声高歌。然而放歌之后,是诽谤,是攻击,是无数的白眼,乃至亲人的不解。当他的农民父亲都害怕同他说话时,你可以想象他是怎样的伤心和落寞。
于是他选择了爱,以及对所有人微笑。“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天真的海子,博爱的海子,自己寂寞到极致的时候竟走向爱的极致:爱所有人,同时被无数人恨着。寂寞如他,这又是怎样一种境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二十五年,他的足迹却并不像雪泥鸿爪,雁过无痕。他留下的太多太多。岁月虽短,而负载尤重;时日无多,然耕耘不辍。二十五载,他经历了四次爱情的挫败;二十五载,他更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戏剧、论文和小说。时至今日,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仍旧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
寂寞如斯,温厚如斯,大爱如斯,我们不能不为他感动,为他哭泣,为他选择坚强地生存下去。他是诗的王,更是读者心中不落的太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古月古城,山寒林静,你可曾听见,那行吟的诗魂,在凉凉的月色下,寂寞地唱歌?幸福和忧伤的泪水晕出如玉般的光芒,轻轻滑落。
天空没有留下痕迹,然而我已飞过,那便是海子的寂寞。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绵绵土
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我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赏评】 《绵绵土》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10月,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风俗的怀念。一踏上大沙漠,作者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这是因为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文章通过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则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又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5张PPT)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65年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65年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咏 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
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
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
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
人间何处不相随。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大家都很熟悉,李叔同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
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哪里,“愁”就跟随你到哪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人啊,谁会一生都无愁?诗人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驾驭:比喻掌握控制。
②眺望:从高处远望。
③飞翔:飞行;盘旋地飞。
④陋室:简陋的房屋。
⑤祭坛:原始人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为举行献祭仪式而建造的祭台。
⑥装扮:化装;打扮。
⑦终止:停止,不再继续。
●名句名篇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那一年冬天,刚刚下过第一场雪/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雪/傍晚来得很早。在去电影院的路上
(《1965年》)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西川(1963- ),本名_____,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刘军
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____》(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诗文集《深浅》,散文集《水渍》,《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随笔集《让蒙面人讲话》等,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
倾向
张曙光(1956-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任教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0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及随笔。
诗歌作品见于国内外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及海外中文杂志《今天》、《倾向》等,并被译成英、西、德、日、荷兰等多种语言。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译诗集《切·米沃什诗选》。
小丑的花格外衣
写作背景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那是在80年代,西川和同学想去看青海湖,发现青海湖离一个叫哈尔盖的地方挺近的。下了火车,大家都傻眼了,那地方什么也没有,除了车站,就是远处几个带刀的藏民。当地人让西川去找驻军。西川和同学找到部队的连长,说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想要去看一看青海湖。连长说明天派卡车拉你们去。
第二天,卡车在荒原上开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上了一个高坡之后,青海湖突然展现在眼前,大鸟在头顶盘旋,太美了。从青海湖回来,西川住在火车站旁的小旅馆里。夜里出来,满天的星斗!世界除了大地就是星空,还有火车站旁的这个小旅馆,于是写出了这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2.《1965年》
诗歌以“1965年”为标题,联系写作时间“1984”来考虑,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用来抒写回忆的诗歌。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紧随“1965年”的便是1966——那一场充满暴力、斗争、非理性的政治运动的开始。所以,诗歌中回忆的基调,应当是与这一场政治运动紧密相关的。
相关知识
第三代诗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西川、默默等。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趋于成熟定型,即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第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
当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评与创作一样是多元化的,于是对这一群体形象不甚严密的诗歌流派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课堂互动探究
细节揣摩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这首诗中的神秘“魔力”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诗人首先见到、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驾驭”的“神秘”,一种摄人心魄的、源于自然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巨大的,它“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在这种“魔力”面前,“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这种“魔力”,而是通过描述瞬间的心理感受暗示出来。
2.《1965年》这首诗的作者以“1965年”作为题目有何用意?
【提示】 诗歌以“1965年”为标题,联系写作时间“1984”来考虑,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用来抒写回忆的诗歌。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紧随“1965年”的便是1966——那一场充满暴力、斗争、非理性的政治运动的开始。所以,诗歌中回忆的基调,应当是与这一场政治运动紧密相关的。这首诗述及“文革”开始,童年突然中断,一代人记忆的颠倒与倾斜。
3.如何理解《1965年》这首诗中的“突然”的含义?
【提示】 一个“突然”为之前的叙述画上了一个惊叹的终止符,由背景走上前台的恐怖力量使得少年们的“童年一下子终止”,同时也使得“第一场雪”的特殊含义得到彰显。不再懵懂的少年“望着外面的雪”,是在进行对死亡的思考。
少年羡慕“林子里”有“温暖的洞”可供“冬眠”的动物,是对恐怖现实逃离的冲动。但是在回忆的叙述者看来,当时的冲动已经变得不可触摸,于是只好用“无法记起”的慨叹与质疑结束回忆。
深度探究
4.有人说《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感觉诗,你有何看法?
【名师点拨】 这首诗毋须借助主观化的意象,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会损失掉他心中、眼里的超验图景。节制的诗情反使诗情无限弥散,把我放在我之外来写,使诗达到一种天地同参的效果,这就是诗人所说的“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了。
那个世界是无声的,寒洁而澄明的。这首诗是纯粹的感觉诗,无所寄托又无不寄托。说它无所寄托是指它纯粹的形式感、美感,说它无不寄托则是指它通过对神圣永恒星空的呼应,来暗示现世人生的粗鄙和噪杂。“头顶的星空和内心良知”使诗人敬畏,像康德那样。
5.如何理解《1965年》这首诗中“雪”“高压汞灯”“仇恨和火”这些意象?
【名师点拨】 在少年的行进中,代表死亡的“雪”无处不在。少年与“朦胧”的行人一起穿行在浓重的死亡气息中,只是少年并未察觉,于是“觉得好玩”的孩童与恐怖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将背景的凝重渲染得更加浑厚。而没有粉饰用的“高压汞灯”使得这种背景的恐怖得以直接呈现,没有任何掩饰。
于是,懵懂的少年对这种恐怖氛围有了一种感知,即“比茉莉花更为冷冽的香气”,随后括号中的诗句以画外音的方式提醒着读者:这种“香气”乃是“死亡的气息”。接着,叙述者用充满“仇恨和火”的电影对这种死亡的气息加以印证,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少年对暴力的热爱,他们所“演习”的“杀人的游戏”将恐怖的氛围弥漫至懵懂的少年身上,使得死亡的气息渗透到回忆的每一个角落,之前的反差在这里也被统一进了恐怖的背景之中。
在这恐怖之中,年龄不同却同样懵懂的“我”、“弟弟”和“妹妹”在身不由己的命运中却由于对暴力的迷恋而感到兴奋,叙述者用“陡坡”上“危险地滑着”的“冰爬犁”暗喻出这一点,同时那种未知的恐怖也悄悄的从背景走向前台。
写作技法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诗中使用的双重视角,一重是从低处仰望高处,看到了宇宙的神秘和个体的谦卑;另一重是从高处俯瞰低处,看到了这里土地的“荒凉”和“蚕豆般大小”的车站。
双重视角一方面显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宗教信仰者的双重身份,宗教信徒其实都要同时扮演上帝和臣民的角色,在臣民的角度他可以非常虔诚地仰望上帝,在上帝的角度才能真正领悟宗教的精髓。诗歌的这一部分看似平淡,其实是颇有深意的。
2.《1965年》
整首诗着重渲染了一种被死亡气息所笼罩的恐怖氛围,这种恐怖从背景走向前台,直到吞没一切,正与历史的情节暗合。于是,标题中所隐喻的政治事件在全诗的回忆性叙述中得到了印证,与全诗所描写的恐怖气氛一起完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恐惧心理的表现。
结构图解
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开发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仰望,不会让你变得伟大,却会让你变得崇高;仰望,不会使你增加财富,却会使你富有思想;仰望,不会令你的容颜倾国倾城,却会令你的心灵灵动如水。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了飞翔”,这是西川在《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诗句。
是啊,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仰望,把自己放在低处,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星空之外还有星空。所以遇事以平常心,荣衰不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
●精彩运用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拜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赏评】 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场景,分别从宏大壮丽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来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的性格特点。结尾一段暗示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