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第四单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第四单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0 16:32:18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十四 中庸之道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十四 中庸之道
诗海探珠
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诗海探珠
【赏析】 作者通过对子规的描绘既表达了由于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
【思考】 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与,通“欤”,吗
原,通“愿”,谨慎老实
知,通“智”,聪明
孙,通“逊”,恭顺
莫,通“漠”,淡漠
代词,哪一个
通“熟”,仔细
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同“熟”
如同
还,仍然
尚且
遵循,遵从
途径,道路
听从,顺从
介词,和
语气词,吗
介词,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的
形容词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缺少,缺失
动词作名词,中道,文中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地位低下
把……当作
两个词,礼,礼仪,节,节制
不等同
六、特殊句式
①乡原,德之贼也 _______
②义之与比  ___________
③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___________
七、名句默写
①有子曰:“礼之用, __________。先王之道,斯为美, ____________。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③子曰:“乡原, __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和为贵
小大由之
君子和而不同
德之贼也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从文章第一则材料看,中庸之道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2.对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的观点应怎样理解?
【提示】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提示】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
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名师点拨】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5.孔子如何评价“狂”与“狷”这两种品质?
【名师点拨】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狂狷之士,往往就是中流砥柱之人,在举世皆浑噩的时代,狂狷之士其难道可贵。
[细剖·深析]
[楼主]
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沙发]
我认为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为“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
[板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三楼]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1.课内素材开发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
写作素材积累
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地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学贵在专”、“持之以恒”、“恒心与毅力”等有关话题写作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中国富豪应有什么样的形象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日前表示,“将70%自有的福耀玻璃股份捐出去成立慈善基金”。中国今天并不缺少富豪,而富豪们也不缺乏慈善活动,但富豪们留给国人的印象却不佳。与比尔·盖茨将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基金会的裸捐行为相比,与巴菲特将85%个人股份捐赠给慈善基金会这种高比例捐赠相比,中国富豪们的捐赠未免显得太小气,甚
至有应付慈善之嫌。不仅如此,在去年的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女首富张茵,建议取消“签订无限期合同”,降低高收入阶层的税负,又使中国富豪们留下了为富不仁的口实。稍早时候,“黄光裕事件”的曝光,中国富豪的形象更进一步受损。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公众形象”、“慈善事业”、“贫富差距”、“旗帜”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三色荞麦
耿 翔
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
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
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
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块土地的真魂呢?
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赏评】 这篇文章作者先写想找到负有陕北这块土地真魂的某种作物的强烈愿望,为下文的感悟作铺垫;接着,极力表现自己找到荞麦后的激动之情;然后进入主题,描写荞麦的“白”“黑”“红”三色,揭示其象征意义,赞美了勤劳朴实、乐观坚强的陕北人民。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质感,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6张PPT)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诗海探珠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前六句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表达了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杜牧写诗善用比兴寄托,此诗之深意或有两层:一是借六朝变迁而兴世事多变、朝代兴衰难料之叹;二是明思范蠡而暗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
【思考】 这首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知,通“智”,聪明
与,通“欤”,呢
亡,通“无”,没有
发愁,忧愁
担忧
祸害,灾祸
聪明
懂得
知识
连词,表转折,但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因果,因而
介词,向
介词,对介
词,从
名词作动词,服事
形容词作名词,远代的祖先
名词作动词,付出努力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文献典籍
有地位的人
地位低的人
不是这样的
指死去的祖先和自然界天地山川等的主宰
六、特殊句式
①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服景伯以告 ________
③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________
④何谓也 _____________
⑤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________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七、名句默写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___________,焉能事鬼?”
②曾子曰:“慎终,追远,____________。”
③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____________。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未能事人
民德归厚矣
畏圣人之言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提示】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一章节与孔子的观点有何联系?
【提示】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从这句话来看,“敬”与“恭”有何不同?
【提示】 “敬”意为做事严肃谨慎,认认真真,不马虎了事,有责任感。只有这样,与人相处才有“信”可言,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这是交友乃至做人的基础。而“恭”意为对人恭敬谦让,以礼相待。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到生活之中,便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待,平等相处,天下之人亲同一家,情同手足。同时孔子又主张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在他的言论中,常常可以找到引导他的弟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例子,最终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
4.面对“命运”,孔子真的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吗?
【名师点拨】 在孔子看来,个人的生死祸福属于命的范围,人力无法改变。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消极。他继承了春秋子产等人的“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在神秘的天命和现实之间他更加关注现世;在现世与来世之间,他更关注现世。他认为个人应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人力可以选择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用自己的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奋斗在于自己,只要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5.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与天道”,说明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这种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名师点拨】 说明孔子关注的重点在现实,在国家民生,实现他的“礼”、“德”、“仁”的理想。这种观念影响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视、关心现实、国家、百姓,例如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就是如此。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国古代浪
漫主义诗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视民生实际(如李白)。我国古代少神话传说,也与此有关。古代“小说”被认为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因此“小说”便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读物。清代袁枚的笔记小说集就取名《子不语》,是孔子所不说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
[细剖·深析]
[楼主]
根据你对本课话题的理解,另找一些章节进行赏评,体会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沙发]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板凳]
“樊迟问知”这一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三楼]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1.课内素材开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以蔽之,是“恕道”,即推己及人,多替他人着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处理任何事情时,能换位思考,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强加于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多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
写作素材积累
地为他人多考虑,又怎能强制别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大智慧。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为人之道”、“换位思考”、“道德修养”等话题写作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中国首艘航母名字将于正式服役时公开
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8月10日驶离大连港码头,踏上首次出海试航之旅。军事专家尹卓称,从法国经验看,一艘航母从海试到形成战斗力,大概需10年时间。据央视消息,依海军惯例,军舰在正式服役之后才有真正的命名,中国第一艘航母名字将于正式服役时公开。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国家形象”、“尊严与责任”、“国家安全”、“民族自信力”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一块石头的幸福生活
黄劲松
如果我是一块石头,我会选择在明
月清风的山野中沉埋一生,还是在
红尘滚滚的市井间喧嚣蒙垢?是坚
守仁静的内心,还是随缘于落落风
尘的侵凌?
在吴江静思园,在庞山湖碧波倒映的镜像中,在曲水环廊的一侧,面对着一块突兀的灵壁石,我傻想着。石高三丈,是我有限人生里所见到的最奇伟的妙石。孔遍布周身,凡一千六百余孔,得亿万年造化成就之灵窍,仅通体过桥孔就达168孔。“若峰底举燧,百孔生烟;顶端注水,千洞泄玉”,实在是大自然恩赐之灵物。外表有白玉之泽,黄金之质,在寂静如海的庭园突兀如帆,说尽岁月的风流。
我暗自惊讶,如此磅礴天地的伟石,竟然产自安徽原宋朝“生辰纲”的旧窟。静思园主为得到此石,招当地农人用古人填土起石之法,日起数寸,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从泥中取出。又修路十里,驾桥两座,经千辛万苦,才将其运回吴江。园主可谓是亘古第一之“石痴”。
更为奇妙的是,立石之日,园主一家洒扫庭除,沐浴焚香,躬身而拜之时,忽然风雨大作,万千甘霖从天而降,倏忽又雨过天晴,艳阳高照,此时观石,惟见其通体晶莹,灵光四射,似乎上苍将天地之精神全部贯注此石,赋予其蓬勃的生命,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我悄悄地绕石一周,目光所过之处,皆是奇思妙想。忽然想到西晋名士张翰,在洛阳秋风四起之时,忽起思乡之情,作歌曰: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看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但被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观石之喜与思乡之怅密密揉合,真有悲喜交集之感。
我在石边坐下,任阳光泻我一脸灿烂,心游八极,神思天外,突然心有所感,想到了两个字:幸福。张翰是幸福的,一个具有思乡情怀的人,表面上看是一个充满悲情的人,但实际上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故乡,有一个可以从记忆深处调度出来进行细细回味的过去,当他被生活的杂音干扰得不胜沉重之时,他还可以从心里慢慢地踱回去,在莼菜和鲈鱼遥远的香味中向故乡献上的一声问候,在前行穿越的时空中久久地回响。
我身边的石头也是幸福的。数亿年过去了,命运之手终于拨开遮挡在它身上的厚重泥土,一个传奇终于让世人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之后的久久激荡。在它的身边,三皇五帝曾经走过,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不管创造了如何伟大的功业,但都没有能够一睹它的尊容。北宋徽宗皇帝是玩石行家,但举倾国之力,他得到最大的灵壁石也仅仅两丈有余,且扰民毁城,留下千古骂名。而静思园中
这块叫作“庆云峰”的石头,它自信是遇到知音了,所以才会来到钟灵毓秀的江南。从来佳石如名士,士为知己,石也如此。它一路走来,竟引得园主修桥铺路,惠及其余。它安身在江南第一私家园林,沉稳如山,又清秀雅致。它被四方游人瞻仰之时,肯定充满着虔诚和喜悦,它的每个毛孔流淌着的肯定是大大的欢喜。
我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幸福下去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一方秀丽的山水,在这里,它的思想每天都是新鲜灵动的。因为它还有众多的奇石妙峰环列在它的周边,可以时时彼此映照,养性怡情。还因为有许多敬石拜石爱石的痴迷之人,有了他们,石头便有了神性的力量。它如一面帆,给别人,也给自己一帆风顺的祝福,让繁复的生活升腾起不熄的希望和热情。
【赏评】 这篇文章先写“我”面对石头引起对人生的扣问;接着引出对石头奇妙之处的描述;最后通过石头引发对幸福的思考,从而呼应文章开头的疑问。在作者看来思乡可以让我们细细回味过去,故乡也可以让我们面对生活的喧嚣和嘈杂时能保留一处宁静与安谧。所以作者说保留对故乡的思念是幸福。文章第一自然段将人生和石头联系起来,暗示写作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生,以疑问的方式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