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第六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第六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0 16:32:18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第16课 墨池记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6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凤栖梧①
柳 永
伫倚危楼②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③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④疏狂⑤图一醉,对酒当歌⑥,强乐⑦还无味。衣带渐宽⑧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 ①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梧桐的意象代表孤独、高贵、有献身精神。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拟把:打算。⑤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⑥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⑦强乐:强颜欢笑。强,勉强。⑧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基础自主学案
1.走近作者
卡片记录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的文学家。登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探寻背景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 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
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基础精练


chánɡ yánɡ
sì zì
yínɡ
隐藏
球瘾
沧海
苍天
娱乐
错误
放肆
肄业
使……愉快。
精妙。
显明,显著。
厅堂前面的柱子。揭示,标明。
推究,推求。
影响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精妙,那么他的精妙处,大概也是因为竭尽心力自然达到的,并不是天生的。
②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有一技之长,而使后人祟尚他到这样的地步,更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能行仁而行为端庄的人留下的美好风范和后人的追思,影响到后世又会怎么样呢!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彰” 显明
显著
面对
真实
从高处往低处看
真实的
随意
讲信用
赶得上
推及
书法

能够
专长,擅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专长。
使动用法,使……愉快。
副词用作动词,游尽。
学习书法。
学习读书。
主管教育的官员。
高等学校职别最高的教师。
本来
坚固
5.文言句式
①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②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④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二、深层探究
1.“墨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典故?
临川郡城的东面。“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2.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说的学习,
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3.记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想一想全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成就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4.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
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池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而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3.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略论详论的写法。
(2)以小见大。
(3)多用设问句,一唱三叹。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3)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二、作者轶事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
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
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加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四、文本鉴赏
曾巩应抚州州学的朋友王君之邀为王羲之墨池作记,文章语言朴实,记述简洁,主旨鲜明,立意高远。对于像曾巩这样的著名文学家来说,作记并非难事;而关键在于作记所要表达的题旨,所要弘扬的精神。
曾巩所看到的墨池,流动着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优秀品质,蕴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素养。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墨池,它因一个人不平凡的作为而融入了不平凡的意义。
墨池留名。墨池的位置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形状“洼然而方以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水池了,然而因为王羲之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这个水池边上练习书法,竟然使池中的水都变黑了,也使水池变得不普通了。
作者没有说王羲之是如何练习书法的,也没有用文字来描述他练习书法时那种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神凝意聚的情景,只用“池水尽黑”一词点缀,精要突兀,令人遐思。说实话,要不是王羲之将此池染黑,天下会有几个人知道这里有一个水池呢?
纵然知道,又如何呢?因为它没有流动着一种精神,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彪炳于世、名垂千秋了。
墨池助能。王羲之不想做官,他的意趣在于山水之间。练习书法,正是他情之所钟,趣之所系。然而,要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绝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与高昂的代价。有墨池与他相伴,成年累月,日久天长,既是王羲之之幸,也是墨池之幸。
墨池助羲之之能,羲之因墨池而善。个中苦楚只有墨池知,无尽酣乐惟独羲之晓。有墨池,就有羲之的挥毫之所,泼墨之地,这凭的是功夫,凭的是耐力。墨池不言,只观日月,最终成就了一位“晚乃善”的大器。作者说羲之“非天成”,“以精力自致”,我却要说他也以墨池而致。
墨池勉学。王君请曾巩作记的目的很清楚,即弘扬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又“恐其不章”,且彰显“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推其事以勉其学者”。他要让后来求学的人懂得,人必须发愤,必须有所作为,
哪怕只有一技之长,也要将它发挥出来,为世人和后代创造出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通过墨池,形成一种刻苦学习的传统,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实这也正是作者作记的目的。
墨池,刻苦的精神在这里流动。它因王羲之的勤奋而流动,它因王君的善诱而流动,它因曾巩的境界而流动。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65张PPT)
第18课 兴 贤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8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③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
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即长安,今西安。
②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
凤阙:帝王宫阙的概称。龙城:匈奴的名城,这里借指敌方要塞。
③凋:指脱色,失掉鲜明的颜色。
④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基础自主学案
1.探寻背景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 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卡片记录
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
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文体知识
古代散文,是相对于诗歌和骈体文而言的,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论说文属于古代散文,包括政论、史论、文论和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以看成是论说文,
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荀子》中的《劝学》等。单篇的论说文,最早的是汉朝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说文可细分为论、说、辨等若干小类。“论”偏重于论理,一般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系统的论述。
如苏洵的《六国论》。“说”偏重于申述,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多一事一议,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日喻说》。“辨”偏重于辨别、反驳,王充的《论衡》中多是这类文章,如《订鬼》。
基础精练
huǐ
shì
hónɡ
dǎnɡ
ěr
贤才
肾脏
打扰
犹如
衰退
哀痛
避讳
经纬
即使
的,结构助词
列举
因为
北宋
《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涂”通“途”
道路
才干出众。
知识和能力。
这以后。
连词,表示连接着某种动作或者情况之后。
兴盛
起来
发动
即使
虽然 

一般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能之士。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二、深层探究
1.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提出“兴贤”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得贤才者得天下。
2.本文是怎样进行严密的论证的?
文章先讲“兴贤”的重要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讲“兴贤”的做法以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的“兴贤”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
作者列举历史事实,以古鉴今,发人深省。
3.文章第一段提出什么问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从国家兴衰的角度,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引出“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的结论。
4.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举例说明。
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反之则亡。(反)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
5.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怎么办”的?
本段从五个假设句入手,着重阐明了得贤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本文开篇即点明“兴贤”对于兴邦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又运用大量的事实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由古及今,阐明“兴贤”对当前政治现实的作用,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阐明自己的观点,突出文章的主题。
3.写作特色
(1)一正一反,事实说话
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正反对比的事实,说明“兴贤”的重要性,使内容更加深入,论证更加有力。
(2)多重排比,整齐划一
本文最末一段连用五个假设句,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句式整齐划一,工整匀称,在体现了整体美的同时,也使论证更有气势。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2)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3)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4)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二、作者轶事
王安石是北宋一代名相,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史上,也是知名度、排名次序最高的宰相之一。王安石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他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
年轻时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为当地兴修水利,博得百姓的尊敬。他任地方官多年,锻炼了才干,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来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改革主张,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宋神宗即位以前,
就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指出,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军队没有战斗力,国家财政亏空,官吏习惯于得过且过,这样下去是危险的。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神宗坚定了变法决心。
他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正由于这“三不足精神”,而被反对派称为“拗相公”,虽有贬义,但这也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是很坚决的。
四、文本鉴赏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兴贤》篇幅短小,可说理透彻,条理分明地阐发了任人唯贤的观点。
一、结构严整、层次清晰
文章开篇便掷地有声地亮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强调“兴贤”的重要,接着一一列举盛世和乱世年代贤人所起的作用,“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
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最后得出结论:“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二、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
“兴贤则昌”,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
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
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服力强。
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得贤才者得天下”,王安石始终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02张PPT)
第17课 答司马谏议书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7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①。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②。
【注】 ①“望门投止”的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
②昆仑:昆仑山,此以大山喻人的出类拔萃。两昆仑:指康有为与侠客大刀王五。
【赏析】 《狱中题壁》是七言绝句,是谭嗣同的绝笔作。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诗人被捕,于囚狱壁上作此诗。诗前两句借东汉张俭、杜根的遭遇类比维新人士,表达了作者对维新的坚定信念和决胜信心。后两句直抒胸臆,
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准备慷慨就义的无畏精神和对清政府守旧势力的憎恨与蔑视。全诗慷慨悲壮,充分显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名句,慷慨激昂,精神感人。
基础自主学案
1.走近作者
卡片记录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2.探寻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
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
基础精练
bànɡ
nán

ɡēnɡ

后悔
教诲
女婿
胥吏
醒悟
会晤
承蒙赐教。
谦词,私下,代“我”。
持。
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回信。
又想到。
对待。
优厚。
书信来往。
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原谅我。
名义和实际。
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扰民。
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排除,驳斥。
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惯于得过且过。
考虑。
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不只是。特,只是。
给以好处。
不做任何事情。
情意诚挚。
4.文学文化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是“_____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
北宋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荆国公
唐宋八大家
司马光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____________”。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分析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结束。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变法”
写信的缘由
驳斥谬论
原因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辩 
biàn 辩解
卤 鲁
lǔ 粗疏
具 俱
jù 全,都,详尽
私意,私下。谦辞
偷窃
即使
虽然 

重复
所以,……的原因
因果连词。下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同此 
适当,恰当
意义
诚心
区域
政治主张
数量极少
事情/名词
事事:动词十名词,第一个“事”,名作动,从事
缘故
所以,连词。“故今具道所以”同此
特殊指代词,我。下文“冀君实或见恕也”同此
看见,动词
再,又/副词 
回来,回去,课文中指“书信往来”/动词
在,介词。下文“尤在于名实”“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同此。
从,介词
给,介词
对,对于,介词
向,介词
因,介词。下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同此
同“而”,表示结果,连词。下文“以膏泽斯民”同此 
同“而”,表顺承,连词
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连词。下文“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同此
把,介词 
拿,用,凭借,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认为。下文“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同此
国家,名词。(下文“为天下理财”同此)
天下的人,名词
道理,名词
治理,整治,动词
制度,法度,名词
计划,名词
揣度,考虑,动词。音duó
是,动词,音wéi
 替,给,介词。音wèi
 当作,动词。音wéi
 因为,介词。音wèi。下文“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同此
 作为,动词。音wéi 
做,动词。音wéi
象,动词
______________
如果,假如,连词。下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同此
4.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事:动词+名词,第一个“事”,名作动,从事
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膏泽:名词使动,使……得到好处
5.文言句式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④胥怨者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⑤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⑦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⑧人习于苟且非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⑨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⑩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昨日蒙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主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主语
虽欲强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主语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主语
无由会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主语“吾”,即王安石
二、深层探究
1.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所谓怨诽,王安石表示“固前知如此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白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3.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3.写作特色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
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3)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4)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二、作者轶事
王安石非常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提携。当他发现苏东坡的才能后,就对自己的儿子说,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会超过我,我的文章就再也不会有人看了!这虽然是荆公的谦词,但是,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他的博大胸怀!
可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却因“剽窃”跨过了自己人生的二大门槛,从而顺顺利利走完光辉灿烂的一生。
王安石22岁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一大户人家,见此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招亲。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当时还是王老五的王安石见了,可惜对答不出,便将此联默记心中。到了京城赴试,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曰: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看,心中大喜。就把记在心里的“招亲上联”作为答案呈上。遂被取为进士。
王安石衣锦还乡,路上又经过“招亲”人家。一打听,还没有人对出下联。于是,王安石就把“考试上联”写好,送去应对。老翁一看,此联工整贴当,且暗喻来者如卧虎藏龙之人,大喜,遂张灯结彩,把女儿许配给了王安石。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而机会总是为有准备(有实力)的人准备的。这正是:
一联巧用有心人,仕途姻婚两相随。
得来全不费功夫,青史千古添光辉。
三、文言翻译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辩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
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四、文本鉴赏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春,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新法,目的是增加朝廷的收入,加强国防的实力,抵御辽、夏的侵扰。但因为新法限制和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朝廷里也爆发了新旧两派的党争。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更是竭力反对,他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改弦易辙,放弃新法。熙宁三年(1070)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余字的信——《与王介甫书》,
除全面否定新法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执己见,“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
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摘,写此回信,作了斩钉截铁的答复。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没有讽刺嘲笑,没有出语不恭,没有自我炫耀,
也没有面面俱到、在一些细节上饶舌纠缠;而是就几个关键性问题,据理和对方辩论,说理鲜明,辞气盛满,又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第一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段,是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辩论的关键。作者先拈出司马光来信中指摘他的几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然后有的放矢,逐一驳复。每下一语,都能说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笔锋犀利,语势劲健,寸步不让,自己绝不引咎,表现作者对实行新法抱着极大的信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信心?关键在于他自信实行新法的改革,不是以权谋私,而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如此,即使偶有失误,
总不会走入羊肠小道,而必有广衢展现在前。
文章先逐条辩驳,最后深入一层,指责司马光不应以“一切不事事”为善,“守前所为”为安。这两句话,击中保守派墨守成规、踏着祖宗的足迹亦步亦趋的思想要害,尤见其犀利深刻。
这封信针对性强,说理简要透彻,击中要害,简劲隽永,令人回味。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答司马谏议书》说:“固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这是深得其妙的精当的评语。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