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8课 六一居士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8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①。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②。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海探珠
【注释】 ①西岩:指湖南永州西山。汲:打水。清湘:清澈的湘江水。燃楚竹:烧竹煮水。
②欸乃(ǎi nǎi):摇橹声。唐代民间有
《欸乃曲》渔歌。
【赏析】 这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作的一首山水诗。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岩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
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任蔡州,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
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的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
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2.文体知识
自传,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传记。
基础精炼
chú
yǐnɡ
shì
Zhuō
ɡuī
yì
颍水
新颖
涿鹿
啄木鸟
佚名
轶事
贬官降职
更改
疾:快速 走:跑
尽
姑且
逃避名声
一向就有的志向
皇帝同意其告老还乡
4.文学文化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________,又号
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
家、史学家.作品有:政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高司谏书》等,
醉翁
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状物写景及记事的散文《__________》
《泷冈阡表》等,赋《________》。
醉翁亭记
秋声赋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耳”
罢了
“逸”
安逸
2.一词多义
把,介词
凭、用,介词
用,介词
的,结构助词
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我”,第一人称代词
使动用法,使……劳累
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拖累
4.文言句式
①六一,何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也,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④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⑤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吾之所以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
“响九奏”之前
定语后置句,应为“吾累者之世事”
……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
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
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②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其何择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
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二、深层探究
1.“世事之累”体现了什么呢?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2.居士以官场为累,“五物”亦是外物,为何他不以为累?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官场世务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3.第三段中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B.“讫无称”。
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4.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3.写作特色
隐寓的哲理。这篇文章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还深寓人生哲理。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用《庄子·渔父》篇中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
必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无不想捷高科,得名位,汲汲于事功。一旦有了高科名位,才发现名位与劳苦忧患俱来,名愈高忧劳愈甚,
居位愈久愈不能自拔,真所谓春蚕作茧,徒以自缚。
欧阳修在北宋中期享大名数十年,深谙个中消长盈虚之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客”所引《庄子·渔父》篇那段话,还有两句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就是“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人要逃避自己的影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从阳光下站到阴处来;
人要是怕见自己的脚印,只要停下来不走,那脚印自然会消失。这里的“处阴”“处静”,隐喻息影林泉,摆脱物累世虑;对于欧阳修来说,便是辞官归田。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
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引人寻绎,耐人咀嚼。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4)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5)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复何道哉!
二、作者轶事
欧阳修嗜酒,酩酊起来绝对是“樽前莫惜醉如泥”,但他的醉酒绝不似一般男人的烂醉乱吐、
面红耳赤、口齿不清,欧阳修醉得鸟歌花舞,醉得诗意盎然,醉得天真可爱。他俯而听泉,仰而望山,众人亭西逢太守,却见太守酩酊插花而归。次日醒来怕春将老,便于绿树掩映的悬崖间造一亭,号曰“醉翁亭”。
男人的纯真就在于樽前酒后,能够醉得有如此情调的,古往今来,除了李白,就是欧阳修了。可是李白太过于豪情飞扬,一生浪迹飘忽,梦笔诚能生花,却鲜见柔情蜜意流于笔端,怕是个不会怜香惜玉的神仙,难动女人之心。欧阳修却不同,
除了会写些德业文章谈本论道外,也常填些温柔旖旎的小词,清丽深婉,动人心魄,从中可见其心性品格,豪气之中有温柔之致。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
举凡一篇的胜义,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
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系于一结,那精警的一结却起子重要的作用。像这篇小文,以“六一”命篇,中心意旨却并不在表现作者晚年徜徉琴棋书酒之间的至乐,
而在于表明亟于辞官归老的心情;结尾“三宜去”,才是一篇的归趣。前面写“六一”之乐,只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这种“乐”。只有在辞官归老后才能变为现实。预想“六一”之乐,旨在求得“三宜去”之早日得到理解和实现;
把“三宜去”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及其执政者“恻然哀之”。因此,文章的题目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记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84张PPT)
第7课 秋声赋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7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推翻悲秋的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懂得“秋士见阴则悲”,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
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机。“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改革,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有很深的影响。
2.探寻背景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夷陵;39岁时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之情。就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作者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3.文体知识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产生于汉代,
盛于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代。讲究文
辞的优美,形式的工整,多为“四六”句,
又称“四六文”,也称“骈体文”。
基础精炼
sǒnɡ
sà
xī lì
fēi lián
cōnɡ lónɡ
pēnɡ pài
lì liè
biān
liáo
háo
rù
qiānɡ
yī
wò
lù
cōnɡ zhēnɡ
毛骨悚然
危言耸听
飒爽
飕飗
皎洁
姣好
收敛
入殓
针砭
贬低
凄凉
芳草萋萋
葱茏
笼罩
黟然
黝黑
噫嘻
臆测
薏苡
烟霏
斐然成章
流言蜚语
飘零
漂泊
缥缈
优渥
握手
龌龊
3.词语
近义词辨析
①惨淡 暗淡 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惨淡:暗淡无色;凄凉,萧条,不景气;
形容苦费心力。文中指秋天的景物颜色
暗淡无光。暗淡:光色昏暗,不明亮,
不鲜艳。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如“神色黯然”。
②春生秋实 春华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生秋实:春天生长,秋天结果。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文采、才华和德行;也比喻事
物的因果关系。
4.填充下列横线上空缺的名言名句。
(1)初淅沥以萧飒_______________,
如波涛夜惊,_________________。
(2)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_;
草拂之而色变,_______________。
(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忽奔腾而砰湃
风雨骤至
佳木葱茏而可悦
木遭之而叶脱
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澎湃
形容波涛冲击声。
兵器
金属名
士兵
奔跑
军队
一般的行走
暗淡
既指暗淡无色,也指凄凉,
萧条,不景气,还可形容苦费心力
清澈明朗
既指清澈明朗,也指政治有法度,
有条理,还可指头脑清楚、清醒
繁茂
烦琐,繁重
复合词,“用来……的本领、
手段”,表示方式和手段。
用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表结果的连词
这;仁义礼智信与“四时”相配,义
配秋,秋气为“义气”,指刚正之气
判断动词,“是”。指由于私人关系
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3.一词多义
连词,表修饰
连词
,表并列
连词
,表修饰
连词
,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递进,“况且”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代词,“它”,指秋声
代词,“它的”,指秋
代词,“人的”
代词,“自己的”
句中助词,表停顿
疑问语气词,“呢”
句末助词,表判断
副词,“只”“不过”
副词,“只”“不过”
代词,“它”,指秋声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人们”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介词,“把”
介词,“用”
介词,“为了”
动词,“表现”
动词,“发出”
动词,“是”
动词,“是”
动词,“成为、变成”
动词,“使”
动词,“当做、作为”
动词,“是”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对于”
介词,“在”
名词,金属,引申为武器
五行之一
助词,表示状态,“……的样子”
助词,表示状态,“……的样子”
助词,表示状态,“……的样子”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数词作名词,“四处”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劳累”
5.文言句式
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____________
②此秋声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胡为而来哉: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
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二、深层探究
1.第1自然段对秋声的描绘用了哪些手法?
①动静结合。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正处于一种凝神的状态中,是一种静态。声音的出现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听它,
同时也激起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蓄成文势,下文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②接下来,作者对无形的秋声,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喻,化虚为实,把难以描摹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写秋声而如此震动人心,
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他把秋声比拟为淅沥萧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属。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风雨骤至;时而隐,像士兵衔枚疾走。
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
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
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③侧面烘托。“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视”字用得好,
声音已经听到了,
得去看看是从哪儿发出的,若用“汝出听之”就不对了,下文通过童子之口点题。“明河”就是“银河”,它自然使人联想到七夕,这就暗点秋夜。
“声在树间”透露了吹动枝叶的秋风的消息。写到这里,还没有出现一个“秋”字。
2.第2自然段开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先道出秋声给人的感受“悲”,并加叹词“噫嘻”加以强调,然后点出上文所写乃“秋声”也。可见第1自然段不直接点明秋声,有先声夺人之妙。那么第2自然段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
“胡为而来哉?”写秋声到来的原因,
比第1自然段进了一层。“盖夫秋之为状也”以下,接“秋”字生发,以“色”“容”“气”“意”唤出“声”字。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
其中“色”“容”为实,“气”
“意”为虚,手法是从实入虚。那秋色:烟笼云聚,其色暗淡。那秋容:晴天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云薄则感到天高,天愈高则愈感空旷寥廓。那秋气: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
至于秋意,则萧条寂寞,仿佛万物生意已尽,山川也神色黯然。从而描绘出秋状的四幅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这一层写秋之为状,好像游离于题目“秋声”;其实,“写物而不滞于
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
因为,秋声来自秋风。风因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同而有疾徐大小之别,又因流动的方向不同而有东西南北之分;如果风速风向相同,便很难说秋风与别的风有多大区别。用了“秋之为状”
一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来。
“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
为了突出秋风的威力,作者先写秋天
以前春、夏二季的美景,然后写再繁
茂的草木,遇到秋风也要“色变”
“叶脱”。
3.第4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有什么关系?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第3自然段着力渲染“秋声”对无情草木的摧残,而“惟物之灵”的人,时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比起无情的草木来,
不是更容易衰老吗?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况有非分之想,
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倘要这样做,那么朱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我们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们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写草木受摧残,已暗中写人。作者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作者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
何以能形成幽悄悽怆的意境呢?
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军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
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秋色“惨淡”,
令人联想到孤儿寡母无食无衣的面色,
对此能不触目伤心吗?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无非是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
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声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彩,因此一读斯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彷徨,难以为怀。
客观景况融进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悄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秋声赋》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和渲染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3.写作特色
(1)写景状物融入情感(以秋声传人情)。
作者在这篇赋中所描摹的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彩,
渎后让人如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愀然难以为怀。
(2)对比映衬,独具匠心。
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有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人生无眠的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映衬作者的多愁善感。
(3)铺陈押韵,富于音乐美。
铺陈,就是对某些内容作铺张的描写,
所以古人说:“赋,铺也。”(《楚辞·悲回风》王逸注)例如本文对秋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对秋之为状从其色、其容、其气、其意来描写,都是铺陈的写法。由于赋要铺陈,
也就必然要求辞藻要比一般散文丰富华美。在赋里,有的地方用散文句法写,也有的地方要用韵。例如本文写秋声的一段中,“异哉……风雨骤至”是散文句法,接着“其触于物也……但闻人马之行声”是押韵的。随后,“余谓童子……汝出视之”
又是散文句法,而写童子的对答“星月皎洁……声在树间”又是押韵的。再者,赋的押韵方法是比较灵活的,少的可以两句一换韵,如“盖夫秋之为状也”一段中,淡、敛,明、晶,条、寥,就是这样押韵的;多的可以一段押一个韵,
例如“嗟乎!草木无情”一段中,零、灵、形、精、能、星、荣、声都是押韵的。由于押韵,使语言具有声调协调、节奏和谐的美感。
文章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词语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思,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3)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4)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5)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二、作者轶事
我国现存十二株古梅之一的“欧梅”者,欧阳修手植梅也,她亭亭玉立在醉翁亭旁。欧梅树冠丈余,树干直径约四十厘米,出地面二尺左右分成四枝伸展向上,犹如一幅古朴的画轴,装点着醉翁亭畔的峭岸清泉。
这株梅树,品种稀有,既不与腊梅争饮冰卧雪之傲,亦不与春梅斗报喜迎春之俏,而是在百梅凋谢之后,暗浮幽香,伴杏花嬉笑,故被称为“杏梅”。
她以特有的品性,高洁的风骨,古拙的英姿,在醉翁亭旁的佳木繁荫中独领风骚。清顺治九年,
李嵩阳题“花中巢许”四字石碑,嵌于梅下花榻之上。巢许者.即巢父与许由也。巢父、许由均是上古时的大隐士。相传巢父因居树上而得名,他不营世利,尧以天下相让,他不接受。
尧又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
尧封他为九州长,他连听都不愿意听,
并用颍河水洗耳朵。将欧梅喻为“花
中巢许”,正是赞颂她那清白、高洁,
不争权势,不重名利的高尚品格。实为赞颂欧阳修高洁的品行。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淋漓尽致。开头从“闻有声”入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
通过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描写,
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败。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它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60张PPT)
第9课 朋党论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9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②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③洛城东,
总是④当时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
诗海探珠
【注】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原为七言绝句,取大浪淘沙之意,后用为词牌,依旧曲名创制新声。相传为南唐李煜创制。双调,54字,平韵。北宋张舜民改名为“卖花声”,另有“浪淘沙令”“过龙门”“炼丹砂”等数名。
②把酒:端着酒杯。③紫陌:泛指郊野的大路。④总是:大多是,都是。
【赏析】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
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称它“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年)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
“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2.文体知识
论,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基础精炼
huān
kái
jì
qiè
qiào
辨别
辩论
冶金
治理
忖度
商纣
领悟
梧桐
诛杀
洙水
荒谬
杀戮
帮助
元:善 凯:和谐
乃,是
因而
发语词
全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古今异义
相传同为高辛氏(帝喾)后代的八个儿子
八元钱
内亲外戚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因而
用来
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清澈的水流
2.一词多义
凭借
因为
用来
而
希望
受宠爱
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名词用作动词,效力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名词用作动词,看作
名词用作动词,结为朋党
4.文言句式
①此君子之朋也: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③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周用以兴: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
省略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
君子还是小人。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这些来加强自身的修养,
就能志同道合并且相互补益,用这
些来为国家效力,就能同心协力共
渡难关,始终如一。
二、深层探究
1.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朋党是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
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
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3.《朋党论》中哪句话可以阐明作者的观点?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作者在文中要阐明的论点是“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这一观点是作者在分析了何为“朋党”、朋党的种类、朋党的作用之后得出的结论。
4.文章提出论点后把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作了哪些比较?
从两者的性质、结朋的基础、表现、结果等角度进行比较。
5.不同的人对君子之朋表现出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怎样?
尧的时候,大舜辅佐,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八元”
“八凯”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达到
大治,等到大舜自己做天子的时候,
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谦让,
此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而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商纣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存在朋党了,但是纣王却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称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军起义时,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完全解除了党人的禁锢而释放了他们,但是已无法挽救局势了。
唐朝末年,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唐昭宗时,把朝中的名士都杀害了,
有的名士竟然被投入黄河,说什么:
“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
到浊流中去。”而唐朝也就灭亡了。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埋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3.写作特色
①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
②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③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3)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4)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5)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6)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二、作者轶事
欧阳修早年偶然接触到韩愈的散文,十分仰慕,苦心研读,认为韩文是文章家的准则。
等到他后来在西京留守钱惟演手下做推官,就与尹洙、梅尧臣等一起,不顾当时的风尚,提倡写作平实朴素的诗文,又校定韩愈文集来加以推广,于是古文运动便渐渐开展起来。不仅他自己的所作可为古文表率,而且他还注重奖掖后进,培养人才。
在他的大力扬揄和奖引下,王安石、曾巩、苏洵父子的诗文名重一时。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扭转了文坛的不良风气,使中断了二百余年的古文运动,再次获得历史性的胜利。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以“同利为朋”;
“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
“道义”,讲“忠信”,惜“名节”,
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
“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