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 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文章为什么要以“闲谈”为题
“闲谈“的是什么话题
1.本文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智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平凡具体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2.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讨论
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细腰蜂
神奇的
毒针
黄金世界
的理想
讨论
“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这样写有什么特点?
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细腰蜂
神奇的毒针
黄金世界
的理想
精神文明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
范例“细腰蜂的神奇毒针” 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比较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行文思路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愚民言论
古今中外愚民办法
细腰蜂捉青虫
联想
类比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细读课文,找找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该文的。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的留学生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
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诙谐幽默
学究口吻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仿词
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刺讽比类
反语
思想是无法禁止的
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鲁迅的讽刺才能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旧时统治阶级迷惑人民的“各种麻痹术”和“不准集会,不准开会”等禁锢镇压百姓的权术,“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笔墨趣味在“闲话”
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正是北京(一九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 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共30张PPT)
春末闲谈
鲁迅
作者简介: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鲁迅杂文的形成期
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批判了“节” “烈” “孝”等封建伦理观念,揭露了封建复古派的本质,体现了“五四”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杂文集《热风》和《坟》。
二、鲁迅杂文的发展期
它大致包括从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到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开始前鲁迅写的全部杂文。鲁迅运用杂文抨击北洋军阀政府,同时与宣扬封建复古主义的“甲寅派”和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的“现代评论派”进行论战。《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三、后期鲁迅杂文
反映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所谓“友邦人士”的侵华罪行,谴责了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主义”,揭露了中国文艺界的种种黑暗状况。《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二集》
杂文的四个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鲁迅的名言
①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⑧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⑩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写作背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已。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的留学生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文章结构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⑦⑧)
无头
刑天
造物主
的遗憾
外国防
民之法
圣君
的黄金
世界
E君的
发愁
细腰蜂
捉青虫
鲁迅在文中先后
谈到了哪些话题?
中外治人术之比较
目的
手段
效果
结论
中国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还不能十分奏效
阔人的天下总怕难得太平
外国
禁止集合防止说话
覆宗绝祀
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思考1: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思考2、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思考3: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题
细腰蜂
小青虫
古今中外
的治人者
百姓
甘心
服从
螫 (神经麻痹)
反抗
理论 (精神麻痹)
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诙谐幽默
学究口吻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仿词
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刺讽比类
反语
比较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行文思路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愚民言论
古今中外愚民办法
细腰蜂捉青虫
联想
类比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1)由此及彼,说理形象。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精练、生动、幽默,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于鲁迅作品的感受--(共18张PPT)
春末闲谈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 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NO.1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
NO.3鲁迅“闲谈”有实质吗,请你谈谈。
NO.2鲁迅时在北京,正值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读?文中每一处“闲谈”,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联系?
友情提示
[提示]《春末闲谈》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春末,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之时,鲁迅此时“闲谈”,从何处“开口”?
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讨论
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讨论
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细腰蜂
神奇的毒针
黄金世界的理想
讨论
“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这样写有什么特点?
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细腰蜂
神奇的毒针
黄金世界的理想
精神文明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
范例“细腰蜂的神奇毒针” 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步入正题
大家来分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⑦⑧)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比较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行文思路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愚民言论
古今中外愚民办法
细腰蜂捉青虫
联想
类比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细读课文,找找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该文的。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的留学生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
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诙谐幽默
学究口吻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仿词
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刺讽比类
反语
笔墨趣味在“闲话”
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正是北京(一九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 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思想是无法禁止的
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正如作者在七天之后所写的《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春末闲谈》一文中所列举的“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有“特殊知识阶级”的“特别发见”,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繁琐的条款。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鲁迅的讽刺才能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旧时统治阶级迷惑人民的“各种麻痹术”和“不准集会,不准开会”等禁锢镇压百姓的权术,“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不作“人肉宴席上”的“醉虾”
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如何认识鲁迅,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战斗力和“匕首投枪”似的艺术风格,如何引导高中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磨砺透视现实的眼光,丰富人生的见识,滋润平和沉稳的心态,防止孳生偏激浮躁的情绪,是教学的难点。 读鲁迅,收获一份沉静,还是引发一腔激愤,属于截然不同的审美境界。 鲁迅在一九二七年九月《答有恒先生》一文中,沉痛地自责“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是做这醉虾的帮手……”。认真理解鲁迅的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层次,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可以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