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第 5 课第 2 课时 共 2 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除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几幅学生春游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组织参加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吗? 师:参加集体活动过程中有遇到过分组的状况吗?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关于集体活动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新授课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8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2. 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在学习单上把你想到的方法都写出来 要把8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4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80人平均分成2队, 先求:每队有多少人? 列式为:80÷2=40(人) 再求:把40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列式为:40÷4=10(人)。 方法二: 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4=8(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80÷8=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 =30÷3 =10(人)。 方法二:60÷(2×3) =60÷6 =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 =30×2 =60(人) 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 1.三年级同学去春游,把144人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选一选) (1)144÷6表示( ) (2)3×6表示( ) A.一共有多少个组 A.每个组有多少人 B.每个队有多少人 B.每个队有多少人 (3)144÷6÷3表示( ) 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2.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现在共有756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 3、乐乐家买了一箱苹果,第一天吃掉了一半,第二天吃掉了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7千克。这箱苹果原来有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修改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先求:每队有多少人? 先求:一共有多少组? 80÷2=40(人) 2×4=8(组)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40÷4=10(人) 80÷8=10(人) 答:每组有10人。 安全提示 同学之间要友好,不要打架。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