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9 22: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1949年4月蒋家王朝覆灭。为什么短短三年,国民党政权就土崩瓦解?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来探究这个戏剧性的变化!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2.探究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背景
抗战胜利后,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
解放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影响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农民积极组织担架支援前线
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翻身农民送亲人参军参军
结果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1947年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土地改革
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实行的土地
政策有何不同?
十年内战: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拓展延伸
国统区
解放区
经济
政治
趁接收日伪财产之机掠夺人民财产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孤立无援
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为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
国统区VS解放区
解放军的实力逐渐增强,逐渐扭转了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拓展延伸
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为什么把大别山作为目标?
大别山
刘邓大军
调兵回援
调兵回援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意义:
结果:
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国民党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直接威胁到了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标志: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
林彪与罗荣桓
锦州城下等待总攻信号的炮兵群
塔山阻击战的解放军阵地
前线指挥
锦州、长春、沈阳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关门打狗战法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经过
淮海战役总前委,右起: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徐州为中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结果
黑虎掏心战法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经过
北平、天津、张家口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北平和平解放
瓮中捉鳖战法
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
①北平的和平解放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②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③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④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战役名称 时间 作战军队 指挥员 战役成果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9-11月
1948.11-
1949.1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
下游以北地区
解放华北全境
1948.11-
1949.1
回顾整理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影响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国共主力决战指什么?
战略防御
战略大决战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的历程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渡江战役
战略胜利
战略进攻
总结:
材料: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课堂探究:你认为奇怪吗?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得民心者得天下
(2)国民党方面:
(1)共产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④美援断绝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四)国共合作的再次破裂(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通过国共关系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延伸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哪一时期
“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指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史
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的斗争,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最好的见证,记载了中国近代史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故事。
第1幅-虎门销烟
第2幅-金田起义
第3幅-武昌起义
第4幅-五四运动
第5幅-南昌起义
第6幅-渡江战役
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浮雕作品分别反映了近代史中的哪些史实?
反思战争
共产党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党
人民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我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内战悲剧不能重演,
内战的血不能白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政策的改变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颁布纲领
土改总路线
结果
意义
1947年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时间
指挥者
经过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时间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影响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时间
结果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2.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抗争。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B
3.毛泽东《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词创作于哪一战役之后?(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4.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最有可能是( )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C
C
5.将下列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 ②《甲午风云》 ③《火烧圆明园》 ④《渡江侦察记》 ⑤《建军大业》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6.图1为某天日历。根据日历推断这一天( )
A.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 B.中国开始了全国性抗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
D
7.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大庆市某中学打算以“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百年路”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帮助其完成下列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起义;③_______会议;④________;⑤______战役。
开天辟地 __①__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武装暴动 __②__ 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生死攸关 __③__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扭转时局 __④__的和平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战略决战 ⑤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南昌
遵义
西安事变
辽沈
8.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指出我们党工作的重心、革命中心的转移。
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 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 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走向井冈山”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农村发动土地革命。
“走向延安”是指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
“走向西柏坡”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