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苏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训练(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苏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训练(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10 18:1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1模块综合训练(1) 
一、 单项选择题
1.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低碳生活就是节能减排,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 用稀双氧水清洗伤口可以杀菌消毒
C.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使原料尽可能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
D. 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石油 B. 生石灰 C. 铝热剂 D. 漂粉精
3.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干馏 B. 分馏 C. 风化 D. 裂化
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氨气的电子式: B. CO2的比例模型:
C. 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 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Cl
5. 下列仪器中一般不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 试管 B. 烧瓶 C. 烧杯 D. 量筒
6.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氯气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蔗糖
7. 在玻璃和水泥两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  )
A. 黏土 B. 石灰石 C. 石英 D. 纯碱
8. 能够将溶液和胶体区分开的方法是(  )
A. 过滤 B. 观察颜色、状态
C. 利用丁达尔效应 D. 闻气味
9. 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 CO2 B. N2 C. SO2 D. NH3
10. 我国汉代器物和秦俑彩绘用的颜料“汉紫”,直到近来人们才研究出来,其成分为紫色的硅酸铜钡(铜为+2价),它的化学式为BaCuSi2Ox,则x的值为(  )
A. 3 B. 4
C. 5 D. 6
11.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8 g氮气含有的原子数是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的水分子数是NA
C. 化学反应中1 mol铁参加反应,一定失去的电子数为3NA
D. 钠与水反应生成2 g H2,则转移的电子数一定是2NA
12. 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 K+、NO、Na+、CO B. Na+、Cl-、H+、HCO
C. Mg2+、Al3+、Cl-、OH- D. Ca2+、CO、K+、OH-
13.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2++SO===BaSO4↓
B. Fe与HCl反应:2Fe+6H+===2Fe3++3H2↑
C. 氨水跟盐酸反应:OH-+H+=== H2O
D. 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H3COOH+OH-=== CH3COO-+H2O
14.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Na2O2+2CO2===2Na2CO3+O2  B. Fe2O3+2Al2Fe+Al2O3
C. 2HClO2HCl+O2↑  D. NaOH+Al(OH)3===NaAlO2+2H2O
15. 工业上利用反应:3Cl2+2NH3===N2+6HCl 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中Cl2是氧化剂 B. 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C. 该反应生成1 mol N2,有6 mol电子发生转移 D. 该反应中氨气发生还原反应
16. 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 Na→Na2O2 B. CuO→Cu(OH)2
C. SiO2→Na2SiO3 D. NaCl→Cl2
17. 石墨片变薄,可得到石墨烯,石墨烯有良好的导电性。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墨烯与乙烯类似,是一种新型有机物
B. 石墨烯与金刚石、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其用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D. 石墨制取石墨烯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8.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 B. 引燃铝与氧化铁混合物:熔融液珠
C. 铁在氯气中燃烧:白色的烟 D. SO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19.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C 往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显血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D 往某溶液中加入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溶液中一定含有CO
20.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21. 下图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配制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1
B. 操作2是将溶解的Na2CO3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C. 操作4是滴加水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平齐
D. 操作5中,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要继续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平齐
22. 向含0.2 mol NaOH和0.1 mol Ca(OH)2的溶液中持续不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体积为6.72 L(标况下)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总数(n)和通入CO2气体的体积(V)关系图像正确的是(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
23. 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甲气体经过下图所示系列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 NH3、NO2、N2 B. NH3、NO、CO2
C. NH3、NO2、CO2 D. NO、CO2、N2
二、 非选择题
24. 右图是一些常见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有些反应中的部分物质被略去。常温常压下,F为红棕色气体,H为黑色固体,B为白色沉淀。D、H都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J的电子式为            。
(2) F的化学式为            。
(3) 写出K加热生成L的化学方程式:            。
(4) 写出B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            。
25. (2012·苏州期末)下列你所熟悉的物质中,甲、乙为两种金属单质,其中甲的合金用量最大;丙、丁为非金属单质,其中丁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A~E均为金属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转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丁的电子式为      ;组成单质乙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 写出A与丁反应生成B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3) 写出D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6. 甲、乙、丙为常见单质,乙、丙两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主族。X、A、B、C、D、E、F、G均为常见的化合物,其中A和X的摩尔质量相同,A、F、C、G的焰色反应都为黄色。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E的化学式为      。
(2) X的电子式为      。
(3) 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⑨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27. 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杂质。为测定某纯碱样品的纯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取样品溶解后,加试剂使CO沉淀,测定沉淀的质量。
【方案二】 用稀酸将CO转化为CO2,测定CO2的质量。
(1) 方案一的操作步骤有:① 称量样品W1 g并溶解样品;②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③ 过滤;④ 洗涤;⑤ 干燥;⑥ 称量沉淀W2 g并进行恒重操作,最后称量沉淀W3 g。
称量时所需实验仪器为    。判断是否达到恒重的标准是             。根据方案一的数据,算出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用代数式表示)。
(2) 方案二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操作步骤有: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 在干燥管内装满碱石灰,称量质量为W1 g;③ 称量W2 g样品装入广口瓶B中;④ 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⑤ 关闭止水夹,缓慢加入稀H2SO4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⑥ 打开止水夹;⑦ 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再称量干燥管,质量为W3 g。
根据方案二的数据,算出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用代数式表示)。图中装置A的作用是        。装置C的作用是        。如果没有装置A和实验操作④⑦,会导致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有同学认为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干燥管导致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改进措施可以是                       。
必修1模块综合训练(1)
1. D 2. B 3. B 4. A 5. D 6. C 7. B 8. C 9. B 10. D 11. D 12. A 13. D 14. D 15. D 16. B 17. B 18. C 19. C 20. D 21. D22. B 23. B
24. (1) ( http: / / wx.jtyjy.com / )
(2) NO2
(3) 2NaHCO3Na2CO3+CO2↑+H2O
(4) Al(OH)3+OH-===AlO+2H2O
25. (1)  
(2) 2Fe2++Cl2===2Fe3++2Cl-
(3) Al(OH)3+NaOH===NaAlO2+2H2O
26. (1) SO3
(2) Na+[]2-Na+
(3) 2Na2O2+2H2O===4NaOH+O2↑
(4) HCO+OH-===H2O+CO
27. (1) 托盘天平 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106 W3/197 W1
(2)  吸收空气中的CO2 吸收CO2中的水蒸气(干燥CO2气体) 偏大 偏大 在干燥管右边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