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奥 斯 维 辛 没 有 什 么 新 闻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毒气室焚尸炉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读一读,感一感结构导语主体1-56-16主体部分的参观路线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
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读一读,想一想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找一找,论一论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 3、如何理解: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 :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4、请 找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 如何理解: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 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概一概,结一结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事件客观事件客观时效性不强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个人情感浓厚亡国先忘史振兴中华,我有责
维护和平,我有任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感;
2、思考战争对生命的毁灭,对人性的摧残;关注社会,深入思考。
教
学
重
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感
教
学
思
路
充分预习-了解
主要
教学
方法
运用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合作表达方法解读文本。
教
学
资
源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
?
?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
以我们熟悉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导入,给学生一个类比,好定位。
二、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看奥斯维新集中营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激愤的情感,为学习本文奠定情感基调。
采用这种先入为主的情感方式,能过跟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读一读、感一感
?
1、新闻分为写事态类的和写情感类的,本文属于哪一类的呢?
2、找车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
3、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情感类的
2、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5导语部分
6-16主体部分
3、主体部分的参观路线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
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
?
?
?
四、读一读、想以想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
分析课文首先从标题入手
五、找一找、论一论
?
一、??????????? 找
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重点分析下列三个句子: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2、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3、如何理解: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4、请 找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
5、如何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
二、论
1、总结前三句话的写作特色
2、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有什么作用?
?
一、明确:
1、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二、明确:
1、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
通过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的写作特色一。
六、概一概、结一结
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
思考明确:一般报道时效性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报道的内容是客观事件;情感倾向是客观的。本文的时效性不强;报道的内容是客观事实和个人感受;情感倾向是个人感情浓厚。
通过对比了解本文的特色二。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理解,一可以把握文章的情感,二可以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