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学案+教案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学案+教案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30 15:04:41

文档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现代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的建立,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作用,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给社会生活到来的变化,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认识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作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难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都经历了网课、居家学习、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作为最早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国家免费治疗每一位新冠患者,中国的疫情防控作为疫情防控的典范被世界其他国家广泛学习。
【新课讲授】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教师活动】讲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概念。
概念:现代医疗省省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证体系等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教师活动】英国为什么要进行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呢?
【学生活动】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工人平均寿命仅为40岁,1831年霍乱,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教师活动】为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英国开始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英国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学生活动】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
(1)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2)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进展: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教师活动】补充: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体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教师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是如何发展的呢?
(1)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20世纪60—80年代,面对整个国家卫生资源十分缺乏,农村更是缺医少药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的医护人员(赤脚医生),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不脱产的医疗卫生人员,赤脚医生具备初级医疗卫生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地方病的预防和诊疗,有的还会开展小型外科手术;他们既懂中医又懂西医,会采、种、制、用中草药和针灸等手段为病人治病送药。作为特殊时期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仅肩负国家输送医药、服务和推行医疗卫生政策的使命,而且其肩负的“准公共权威”确保国家权力持续下移到基层社会,展现对卫生难题的解决能力以赢得民众对政权的信任、认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
——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国家建设视野中的赤脚医生探讨》
【教师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发展
①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3)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推进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工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教师活动】提问:世界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阅读教材88页第段内容,思考问题。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世界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教师活动】提问: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呢?阅读教材88页第段内容,思考问题。
(2)现代中国
①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③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有效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等疫情。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卫生组织”概念与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置在瑞士 日内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截至2015年共有194个成员国。总干事为埃塞俄比亚人谭德塞。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立。于是每年的4月7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
【教师活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人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1)世界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卫生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灵健康,采取有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
1.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
(1)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2)构建全民参与的严密防控体系
通过超常规的社会隔离和灵活、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措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3)权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
医疗救治始终以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
(4)依法及时公开发布疫情信息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建立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5)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充分利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开展国际合作抗击疫情
(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同国际社会分向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2)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
(3)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4)健全完善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
探究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答案:
(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对比两则材料,从国家立法、卫生运动、涉及领域、卫生机构等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预防为主”“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中西医结合”“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情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现代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的建立,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作用。
2.通过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给社会生活到来的变化。
3.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认识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作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难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
探学新知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概念:现代医疗省省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证体系等内容。
2.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
①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②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进展: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
①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推广(二战后)
①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发展
①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3)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推进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工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世界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2)现代中国
①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③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有效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等疫情。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卫生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灵健康,采取有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
1.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
(1)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2)构建全民参与的严密防控体系
通过超常规的社会隔离和灵活、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措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3)权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
医疗救治始终以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
(4)依法及时公开发布疫情信息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建立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5)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充分利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开展国际合作抗击疫情
(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同国际社会分向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2)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
(3)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4)健全完善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
探究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答案:
(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对比两则材料,从国家立法、卫生运动、涉及领域、卫生机构等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预防为主”“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中西医结合”“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情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随堂训练
1.20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自发建立以集体经济和农民自发筹资为基础,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后在各地农村推广。1968年,毛泽东称赞“合作医疗好”,合作医疗推广加快。到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甚至达到了90%以上。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B.完全由“左"倾思想推动
C.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D.完善了我国医疗法律法规
2.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3.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4.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非洲许多国家派出了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又向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和运送了医疗物资。这主要体现了( )
A.中国对盟国的大力援助 B.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我国的医疗技术世界领先 D.中国要扩大世界影响力
5.民保健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主要针对英国全部国民,实行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法案出台的背景是( )
A.二战后百姓普遍困苦 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冷战对峙的格局形成 D.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6.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服务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7.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8.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阿姨都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地方,也包括一些公共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医疗推广加快是在1968年毛泽东肯定以后,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其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一致,故选C项,排除A、B两项,材料只涉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非国家法律法规,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主生产青霉素有利于降低用药成本,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患者受益,体现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援助的具体措施,A项排除;材料只体现进口青霉素价格较贵,未涉及西方的技术垄断,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我国外汇收入情况,无法推出D项结论。
4.答案:B
解析:中国派出大批医疗队帮助其他国家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我国医疗技术在某些领域是世界上先进的,排除C项;扩大世界影响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上述法案出台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百废待兴,百姓困苦。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是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的。国民保健法案为英国国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符合百姓的愿望,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复兴西欧经济而实行的,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项;欧洲经济一体化与医疗卫生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由专科医生盛行转向全科医生崛起,服务价格也走向低廉,有利于医疗服务范围的扩大,更多的人有机会、有能力使用医疗资源,体现的是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大生产趋势,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D项材料未涉及。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案的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这三部法案无法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爱国卫生运动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项正确;“开始”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仅凭爱国卫生运动无法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C项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D项错误。(共43张PPT)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都经历了网课、居家学习、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作为最早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国家免费治疗每一位新冠患者,中国的疫情防控作为疫情防控的典范被世界其他国家广泛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现代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的建立,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作用。
2.通过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给社会生活到来的变化。
3.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认识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现代医疗省省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证体系等内容。
材料一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英国为什么要进行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呢?
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工人平均寿命仅为40岁,1831年霍乱,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材料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
(1)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2)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进展: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体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1)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 20世纪60—80年代,面对整个国家卫生资源十分缺乏,农村更是缺医少药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的医护人员(赤脚医生),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不脱产的医疗卫生人员,赤脚医生具备初级医疗卫生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地方病的预防和诊疗,有的还会开展小型外科手术;他们既懂中医又懂西医,会采、种、制、用中草药和针灸等手段为病人治病送药。作为特殊时期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仅肩负国家输送医药、服务和推行医疗卫生政策的使命,而且其肩负的“准公共权威”确保国家权力持续下移到基层社会,展现对卫生难题的解决能力以赢得民众对政权的信任、认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
——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国家建设视野中的赤脚医生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发展
①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推进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工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世界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2)现代中国
①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断肢再植手术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人造瓣膜
试管婴儿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③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有效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等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置在瑞士 日内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截至2015年共有194个成员国。总干事为埃塞俄比亚人谭德塞。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立。于是每年的4月7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世界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卫生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灵健康,采取有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
1.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
(1)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2)构建全民参与的严密防控体系
通过超常规的社会隔离和灵活、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措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3)权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
医疗救治始终以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
深化探究
(4)依法及时公开发布疫情信息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建立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5)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充分利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开展国际合作抗击疫情
(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同国际社会分向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2)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
(3)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4)健全完善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探究二
深化探究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深化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深化探究
答案:
(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深化探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对比两则材料,从国家立法、卫生运动、涉及领域、卫生机构等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预防为主”“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中西医结合”“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情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随堂训练
1.20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自发建立以集体经济和农民自发筹资为基础,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后在各地农村推广。1968年,毛泽东称赞“合作医疗好”,合作医疗推广加快。到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甚至达到了90%以上。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B.完全由“左"倾思想推动
C.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D.完善了我国医疗法律法规
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医疗推广加快是在1968年毛泽东肯定以后,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其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一致,故选C项,排除A、B两项,材料只涉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非国家法律法规,排除D项。
随堂训练
2.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随堂训练
3.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主生产青霉素有利于降低用药成本,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患者受益,体现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援助的具体措施,A项排除;材料只体现进口青霉素价格较贵,未涉及西方的技术垄断,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我国外汇收入情况,无法推出D项结论。
B
随堂训练
4.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非洲许多国家派出了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又向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和运送了医疗物资。这主要体现了( )
A.中国对盟国的大力援助 B.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我国的医疗技术世界领先 D.中国要扩大世界影响力
解析:中国派出大批医疗队帮助其他国家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我国医疗技术在某些领域是世界上先进的,排除C项;扩大世界影响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B
随堂训练
5.民保健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主要针对英国全部国民,实行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法案出台的背景是( )
A.二战后百姓普遍困苦 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冷战对峙的格局形成 D.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上述法案出台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百废待兴,百姓困苦。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是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的。国民保健法案为英国国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符合百姓的愿望,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复兴西欧经济而实行的,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项;欧洲经济一体化与医疗卫生无关,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6.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服务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A
解析:由专科医生盛行转向全科医生崛起,服务价格也走向低廉,有利于医疗服务范围的扩大,更多的人有机会、有能力使用医疗资源,体现的是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大生产趋势,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D项材料未涉及。
随堂训练
7.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案的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这三部法案无法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8.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
C
随堂训练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阿姨都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地方,也包括一些公共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爱国卫生运动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项正确;“开始”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仅凭爱国卫生运动无法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C项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D项错误。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