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3 20:28:00

文档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融入文本情境,理解内容
课文说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着重要学生发现秋天的美丽,体味秋天的魅力。这首诗用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美好的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喜爱古诗,积累古诗。
二、重难点:有感情的读诗,理解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诗的意境美,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秋天的美。
三、教法:理解诗句大意,自读、交流、背诵。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
五、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复习导入
小组背诵《夜书所见》
揭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的意思。
教学伊始,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开启下一课内容。
看图学习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介绍图片。
和亲人一起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
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习俗,有利于顺利进入课文情境。
自读:读字音,读懂了什么意思,有什么疑问。
再读:借助注释。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注释的使用方法,弄懂之前的疑问了。教师巡视。
有疑问的举手提问,请其他同学回答他的疑问,不及之处,教师补充。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相互问询、答疑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情境,反复读。
(幻灯片显示王维在异乡的情境,浅显的文字带领学生迅速入境,最后显示诗文)
提问学生,感受到了诗人何种感情。
通过情境的引导,学生可以迅速领悟到诗人思乡的感情。
趣味活动:
诗句连对。老师说前一句,学生齐答后一句。
情境练背。试一试,谁读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
赛诗会。分大组背诵诗歌;比一比哪个小组会背的课外古诗最多,背的最流利,最有感情。
让学生在动中学知识,效率高,在趣味活动中收束课文。
作业:收集几首课外诗歌,大家相互交流。
余味无穷,相机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歌,是诗人身在异乡写下的思乡之作,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到诗人的感情是难点也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找出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运用各种辅助手段:通过注释,和同桌讨论,提出疑问大家一起思考解答。
另外,是情境的创设。诗人出门在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又是如何把他的感情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情境法,能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所要学习的重点,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觉得以后可以根据课文要求多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
课件10张PPT。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