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点 1 乳化现象
1.将下列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 )
A.蔗糖 B.豆油
C.食盐 D.面粉
2.下列关于乳浊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B.乳浊液中分散的是不溶性小液滴
C.加入乳化剂,乳浊液不易分层 D.乳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
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事实不是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
A.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洗发水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4.小江同学帮妈妈洗碗,发现碗上有许多油污,用水洗不干净,原因是 ,
可加入 洗去油污,因为它具有 作用。
知识点 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5.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并记录有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溶解前水的温度 10 ℃ 10 ℃ 10 ℃
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10 ℃ 4 ℃ 18 ℃
(1)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 ,溶解过程中使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是 ,溶解过程中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是 。
(2)该实验说明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 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 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 热量。
6.下列有关氯化钠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即为氯化钠的溶解过程
B.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要放热
C.钠离子、氯离子水合的过程要吸热,故氯化钠溶液温度比先前水的温度低
D.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7.向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能使U形管中的液面出现左高右低现象的是 ( )
A.蔗糖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8.下列过程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水洗去试管内的氯化钠 B.用稀盐酸除去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的固体
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污渍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植物油与水混合一定能形成溶液
B.乳浊液是混合物,溶液是纯净物
C.洗洁精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D.生活中利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10.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向瓶中滴入液体,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固体:氢氧化钠;液体:水
C.固体:铁粉;液体:稀盐酸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1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 )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钠和水
C.氢氧化钠和水 D.铜和稀硫酸
12.洗洁精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 功能,使油污分散为细小的液滴被水冲掉;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油污的原理是 ; 用稀盐酸除去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的白色固体,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牛奶、②碳酸饮料、③矿泉水、④生理盐水、⑤蒸馏水、⑥食醋、⑦蔗糖水、⑧碘酒、⑨医用酒精、⑩石灰浆。
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
14.硝酸铵(NH4NO3)是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可与碱发生反应;常用作肥料,还可制造笑气、烟火等。
(1)硝酸铵的物理性质为 。
(2)如图,当硝酸铵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U形管内红墨水液面 (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
(3)铵根的符号为 。
(4)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15.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定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填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向锥形瓶内装入物质Y,向分液漏斗内装入液体X,U形管内盛有红墨水(便于观察)。开始时a、b处于同一水平线,当把X滴入锥形瓶内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为水,Y为氢氧化钠固体,则U形管内a液面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下同)b液面。
(2)若X为石灰水,Y为二氧化碳气体,则U形管内a液面 b液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X是无色的液体,Y是固体,X与Y发生化学反应后,a液面明显下降,则X可能是 ,Y可能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2021·重庆B] 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18.[2020·江西]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
A.氧化物都含氧元素
B.清除油污的原理都是利用乳化作用
C.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
D.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1.B [解析] 蔗糖、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豆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
2.D
3.D [解析]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原理是溶解而非乳化。
4.油污难溶于水 洗洁精 乳化
5.(1)NaCl NaOH NH4NO3
(2)热量 吸收 放出(后两空顺序可调)
6.D [解析] 钠离子、氯离子水合的过程要放热,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要吸热,水合时放出的热量等于扩散时吸收的热量,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7.D [解析] 蔗糖、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不能使U形管中的液面有明显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使U形管中的液面左低右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使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8.C [解析] 用水洗去氯化钠,用酒精除去碘污渍均利用溶解原理;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的固体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难溶于水的碳酸钙,稀盐酸可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将固体除去,不是利用乳化原理。
9.D [解析] 植物油不能溶于水,二者混合会形成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溶液属于混合物;洗洁精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不能使油污溶解。
10.B [解析] 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说明开始时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待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压强又恢复到原来的压强;如果是生成气体使压强增大,则压强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压强,气球不会恢复原状。
11.C [解析] 氯化钠、硝酸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压强几乎不变,B中尖嘴导管口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进入B瓶,B瓶内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形成“喷泉”;铜和稀硫酸不反应, B中尖嘴导管口无明显变化。
12.乳化 汽油溶解油污 化学
13.①⑤ ① ⑤
14.(1)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左高右低
(3)N (4)+5
15.(1)氯化钠、硝酸铵 (2)降低 溶液热量散失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NaOH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说明NaOH溶解时放热,NaCl和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说明NaCl、NH4NO3溶解时吸热。(2)a点时NaOH溶液温度最高,说明此时NaOH恰好完全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逐渐散失,溶液温度逐渐降低,最终会恢复到室温。
16.(1)低于
(2)高于 Ca(OH)2+CO2CaCO3↓+H2O
(3)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2H2O22H2O+O2↑(各空对应,合理即可)
17.B [解析]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以形成溶液,而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明显升高。
18.B [解析] 清除油污的原理不一定是利用乳化作用,还可能是利用溶解原理或利用油污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如用汽油除油污是利用溶解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