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抗战
共产党抗战
中国社会各阶层抗战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性、全民族的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堂导入
1.了解平型关大捷概况及影响;
2.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3.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4.理解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重点:
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学习目标
何为“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日军控制区
共产党控制区
知识拓展
平型关大捷
(1)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
(2)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人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1.背景:
讲授新课
1937.9月-日军占领大同
平型关
兵分 两路
同蒲线
会师雁门关
进攻太原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 平型关
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八路军115师
将日军全部歼灭
重点解析
平型关大捷
我军运输部队在平型关关口附近不明地域遭到西侧高地伏击,全军覆没。
-1937年9月日本《每日新闻》
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感嘉慰。
--蒋介石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电报
讲授新课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毛泽东《论持久战》
背景
时间
内容
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②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1938年
①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②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
③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④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2.建立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讲授新课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3.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麻雀战
夜袭战
讲授新课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2.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4.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
开展大生产运动
讲授新课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掩护敌后
战场开辟
相互配合
协同抗日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
5.评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8年 1942年 1944年
敌后抗击日军
兵力比例 58% 63% 64%
《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军兵力比例表》
关系: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讲授新课
百团大战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
1.背景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
讲授新课
2.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讲授新课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主要
目标
结果
意义
1940年下半年
华北
彭德怀八路军一百多个团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毙伤俘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
⑴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⑵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⑶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重点解析
百团大战
【 抗日战争时期三次重要战役】
战 役
时间
地点 指挥
主要战绩
历史意义
1937年
平型关
林彪
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1938年
台儿庄
李宗仁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1940年
华 北
彭德怀
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
拔掉据点近3000个,
毙伤俘日伪军2.5万多人。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平型关
大捷
台儿庄
战役
百 团
大 战
合作归纳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并消耗了日军,创造了全民参战的奇迹,这不仅对坚定国民党的抗战信心,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合作探究
1.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延安
C.长沙 D.台儿庄
A
B
课堂练习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
A.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D.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D
A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利用地图册,说一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
课堂小结
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背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巩固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