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 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据此可知
A.孔子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较高 B.孔子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立 D.儒道法三家思想具有融合倾向
2.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4.宋代针对土地问题,程颢曾提出“须限民田,如古井田”。而宋神宗说“如此即致乱之道”,认为只可以“利害”来使民“知所趋濉”,“若夺人已有之田为制限,则不可”。这反映出宋代
A.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B.私有财产观念增强
C.理学价值观受到冲击 D.政府鼓励土地兼并
5.雷氏家族在清代长期为皇室进行建筑营造和设计,参与、主持设计和修建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以及诸多皇陵,其工艺技术精湛,世代相传,历经八代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两万多件被称为“传世绝响”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家族也被誉称为“样式雷”家族。雷氏家族的成就体现出
A.清代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B.雷氏家族坚守传承的工匠精神
C.清廷宫室在建筑方面耗费巨大 D.建筑行业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
6.1876年11月《申报》刊文:“今有招商局之船,中外或有不睦,仍可行走,以供载兵运饷之用……所望者,刻下重庆将开通商口岸,若能预备行走浅滩之船为西人先,则为尤妙。……故招商局之轮船亦如西船,无次不皆满载,是其局之获利较之昔日之帆船不啻三倍。”根据上述文字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列强觊觎重庆 B.招商局是官办企业
C.招商局之轮船可辅助军事 D.“求富”是招商局创办的动机
7.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此外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及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材料说明
A.中国追求与英美有同等的国际地位 B.中国向英美展示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美英希望接纳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成员国 D.抗日战争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中央政治局委员王稼祥忧虑地对毛泽东说:“目前形势已非常危急,如果再让李德这样瞎指挥下去,红军就不行了!要挽救这种局面,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王稼祥主张的“果断措施”是指
A.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实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D.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9.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轧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C.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D.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
10.据清朝《海关关册》统计的丝织品输出状况如下表
1860年 1879年 1889年 1894年
纺织品出口值(万海关两) 212.38 449.90 717.50 841.55
全国出口总值所占的比重 5.34% 6.22% 6.57%
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丝织品仍然有较强竞争力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资本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是使宗教文化世俗化,使科学文化与宗教神学相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夺取天主教会的领导权,使政、教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宗教。材料最能反映
A.科学与神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B.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C.两场运动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D.两场运动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12.美国开国元勋麦迪逊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事实上只不过是人民的不同代理人和接受委托的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权力,旨在达到不同的目的”。麦迪逊意在说明
A.美国共和制有利于保障民权 B.美国力行了权力制衡原则
C.美国保留邦联制的某些特点 D.民主共和制存在一定风险
13.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由地方来强制推动执行
C.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结果 D.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
14.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此时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美元与黄金的比值应固定不变
C.美苏的冷战此时优势仍在美国 D.此时国家干预经济应得到强化
15.复旦大学教授俞正梁指出:“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新格局……然而,这并非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格局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他的这一认识
A.肯定了冷战形式对维护和平的贡献 B.认为避免战争已成为国际共识
C.强调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渐趋平和 D.淡化了世界仍动荡不安的现状
16.1849年11月,法国画家库尔贝在路上看到两个正在打石头的工人,他邀请两位贫民到自己的面室里当模特,并以此创作了《打石工》。画面描绘了在烈日烧灼下,一个较年长者头戴麦杆草帽,弯着腰,半跪在地下用锤子敲打石头。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用膝盖吃力地顶着装满石子的罗筐在搬运。该画作参选1855年法国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结果落选。这主要是因为该画作
A.背离时代主流审美 B.揭露了法国社会弊病
C.表现手法过于超前 D.抒发作者的浪漫情怀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 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6分)
19.A(12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6分)
19.B(12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阿劳州立中学读书。在这里,爱因斯坦开始思索空间,时间问题,并写出论文《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的研究》,为他后来的伟大的理论研究迈出了第一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儿的分离,而且使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各国科学家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从而引起爱因斯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从1914年10月开始,爱因斯坦在《告欧洲人书》上签名,成为反对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积极支持者;参与创立反对战争的社会团体“新祖国同盟”,甚至亲自上街头散发反对战争的宣传品;勇敢地批评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谴责社会上的各种暴行。
——摘编自周德海《论爱因斯坦的科学家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思考与时空有关的“伟大的理论”的名称,分析这理论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关注社会问题的直接缘由及其行动反映的理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爱因斯坦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6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C B B B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A A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19题16分,第19题各12分,共计52分。
17.(12分)
提取信息:材料一、二中的“银两”“银子”,材料三中的薛公子为皇商视命案为儿戏。(2分)
论点:小说段落反映出明清社会经济、政治、文学发展趋势。(2分)
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白银作为货币大规模流通;(2分)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皇商权势很大,反映出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2分);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故事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端凸显,政治黑暗,官场腐败;(2分);材料中的插画和文学语言反映出明清小说的发展和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2分)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反映,但同时因时代局限而出现史实错误,如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术之后。因此,对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要仔细甄别和考证。
18.(16分)
(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3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3分,答出三点即可)
(2)进步:与反抗外来侵略、国家独立紧密相连;强调民权思想;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伴随民主革命的发展成为社会性全民话语。(4分)
(3)意义:唤起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思想启,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的开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民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独立和政治近代化。(6分,任答三点)
19.A
(1)措施:改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撰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充经费来源。(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奠定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B
(1)理论:相对论。(2分)
影响:否定子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日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经典力学,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习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4分)
(2)缘由: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破坏了正常的科学合作交流。(2分)
理念: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崇尚社会和谐、公正有序。(2分)
品质: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社会人文关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