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书法特
羲
右军将军,人称
所以材料是王羲
才料大意是自己对书法的意味有更深的理
来的每一个点画都有一种意味,这种意味是不能够
案
D
具体概念
开这些具象,在书法的意味上有所追
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晋韵书风”是指魏晋时期的
考
材料分析
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大都表现
飘
贫富差异严重的奴隶社会,孔子的这
思想主张都体现了他的人格平等倾向以及重视人的
阝一种书法字体,故A项错误;王羲之在他的书法
价值、关注人
发展的人道主义情怀,故选
活动中,抛开了物象的追求,而在书写意境和趣味方
材料没有涉及人为
想,A项排除;材料“君子周
进行了大胆探索,形成了书法艺术的意趣之美,表
自己情感则必须通过
程中的点画形态作为表
境,B项知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
不患寡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反映了平均主义思想
卜在形式的表象,排除
料部分
项排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理学思
C【解析】本题主
荀子思想。根据材料分析
更加重要,故选A项。材料
知使,天下普富足的
明确名分,民众尽力,促
调德治没有涉及道德教化,B项排除;C、D项在材料
进生产发展,将帅使老百姓协调一致,使人们不偷懒,故
有体现,排除
不是材料
除;D项在材料
题主要考查
思想。根据材料分
涉及,排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
根据材料分析
月注重人的内心道德修养,故选A项。B
为国家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力
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王阳明思想是宋明
国强兵,故选A项。实力外交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但
学的发展,故C
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发展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进步思想。根据材料
国家
涉及耕战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
有一人之用
后足也”,反映了李贽追求
根本途径就是要实行发展耕战的政策,故C项错误;D
故D项正确,B项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误;材料没有涉及私欲的
解析】本
屈原楚辞的影
材料
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
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
说明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査顾炎武思想。根据材料分析
直流传于后
项
知,顾炎武主张制定天下之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反
项正确,D项错
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董仲舒思想。根据材料“王者
顾炎武思想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的权力来源于上天,材
料“又对行使皇杈有所限制”,说明董仲舒试图以此限制
D【解析】本题
科技
看
故C项
并没有
故
火药用来做爆竹,其
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表述
发点在于批评当时国人的麻木和愚昧
确,排除
国
的主要
丁见,二者看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9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在办学中坚持有教无类,厩焚时只问人不问马,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周急不济富”。据此可知,孔子
A.提出人为贵的思想
B.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C.主张实行平均主义
D.具有人道主义情怀
2.《荀子·富国》中说: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这说明荀子强调
A.顺应自然发展变化
B.关注农业生产
C.明确名分各负其责
D.制天命而用之
3.韩非子在《显学》中说:“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在《饬令》中说:“故国力多,而天下莫之能侵也”。这体现出韩非子主张
A.富国强兵
B.实力外交
C.发展耕战
D.救弱致强
4.有学者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该学者认为屈原之词
A.开创了个人独创新时代
B.开辟了浪漫主义新天地
C.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5.冯友兰曾说道:“(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这意在说明董仲舒
A.完全迎合皇帝的意旨
B.使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
C.以儒家思想制约皇权
D.思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
6.王羲之《自论书》曰“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表明王羲之
A.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
B.不断追求书法艺术意味
C.拘泥于物象的具体概念
D.注重书法艺术审美情趣
7.朱熹说:“为政以德,非是不用刑罚号令,但以德先之耳。以德先之,则政皆是德。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拱北极也。”这反映出朱熹
A.主张以德为本
B.强调道德教化
C.提倡爱民惠民
D.重视举贤任能
8.王阳明指出:“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这反映了王阳明
A.注重个人的内心反省和修养
B.侧重良知和社会道德伦理
C.反对宋代以理学为官方哲学
D.认为心是圣贤的唯一标准
9.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写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说明李贽
A.肯定私欲的合理性
B.倡导个性自由
C.公开主张男女平等
D.追求独立人格
10.顾炎武指出:“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必须建立“天下之法”。”据此可知,顾炎武
A.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否定君权至上
C.具有民主启蒙思想
D.主张实行法治
11.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来做爆竹,西方人却用来做枪炮。”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指出:“中国的发明里不仅有火药,还标明“火药用于战争技术”。”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说明
A.鲁迅观点失之偏颇但揭示了本质
B.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用途比较全面
C.后者主要目的是批驳鲁迅的观点
D.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12.中国古代综合性临床书籍多于基础。迄今为止,《内经》类及相关注释、校勘书籍有400多种,而临床各科书达数千种之多。这说明中国古代医学
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历史渊远流长
C.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D.蕴涵丰富内容
13.白居易《时世妆》云:“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这反映了唐代
A.摆脱了封建伦理束缚
B.装饰多姿多彩的特点
C.有了明确的时尚观念
D.服饰效法胡人的风俗
14.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强调绘画艺术
A.应注重细节刻画 B.是书画的统一体
C.须追求物象外表
D.重在内心的感受
15.他两次访问过雅典。他说:“关于神,我无法知道他们存在与否;即使存在,我也不知道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么样,事物就是怎么样。据此可知,“他”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充满个性浪漫主义
C.是西方无神论的先驱
D.倡导人人生而平等
16.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说明苏格拉底
A.批判古希腊民主缺乏理论
B.推崇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
C.主张以道德捍卫城邦制度
D.反对雅典受封神学笼罩
17.薄伽丘《十日谈》中第三天第九个故事里,女主人公芝莱特为了追求自己所爱的人,主动为国王治病并请求国王为自己赐婚,但丈夫却因她地位低下新婚后不辞而别,最后芝莱特通过自的贤良、毅力
和智慧获得了丈夫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反映出薄伽丘
A.歌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B.赞扬女性善良
C.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
D.倡导男女平等
18.彼特拉克在《金色的秀发随风飘洒》中写道:“金色的秀发随风飘洒,结成千百柔媚的发花,今朝难寻的美丽双眼,放出非凡明亮的光华······妖娆的身躯,艳丽的裙衫,天使般的腹胸。”这体现出彼特拉克
A.把幸福生活寄托在来世
B.冲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
C.爱情思想具有宗教色彩
D.具有浓厚人文主义思想
19.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这个基督世界中执行它的任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僧侣,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它。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思想绝对自由
B.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C.突破教会束缚
D.立法保护个人主义
20.下表为西方思想家主要思想。据此分析,他们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格拉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康德
A.追求自由民主
B.强调道德教化
C.抨击天主宗教
D.关注人类自身
21.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其实在您的时代,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这主要说明爱因斯坦
A.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作用
B.认为相对论违反了日常经验
C.对牛顿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
D.肯定牛顿力学体系重要价值
2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使人类彻底走出了宗教的阴影
B.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C.是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
D.奠定了近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23.某中学举办一次科技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主要包括下面三幅图片内容。这次科技节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B.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成果丰硕
C.欧美是近代科技人才的摇篮
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4.下图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分析,该转移反映了
A.欧美长期处于中心地位
B.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
C.美国是唯一的科学中心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孜孜)为善者,舜(君子)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小人)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摘编自刘霞《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王夫之谓“义(道德价值)本身包含着利(经济价值)”,其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盖道德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的抽象存在,物质利益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故利中有义。利益是道德作用于人之载体,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轨道,理寓于欲中,义存于利中,脱离利益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盖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管控与制约,利益之满足必须受道德之承制,才不至亢害,反之,利非但毋利,反而有害。盖义与利互为依存,互为渗道,辩证地处于事物之对立统一之中。
——摘编自杨铮铮《略论王夫之的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义利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新义利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材料二 牛顿的力学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机器生产准备了科学理论,不只是影响了自然科学界、工业和技术界,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知,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革命。如同法国伏尔泰等人在十八世纪宣传和普及牛顿物理学,从而推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一样,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也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社会运动提供了舆论准备。
——摘编自戴念祖《牛顿的贡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名称,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并说明17-18世纪的中国不能产生牛顿式科学家的原因。(1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法国启蒙运动最具影响,而苏格兰启蒙运动生发于宗教改革与“光荣革命”之后,被视为一场“后革命”时代社会转型的思想启蒙;美国启蒙运动尽管经常被看作是英法启蒙理想在北美的实验与实现,但其成功的奥秘更多地被解读为是对传统(清教与古典主义)的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而不是激进的破旧立新;德国启蒙运动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去法国化”倾向,其核心被认为是对德意志民族意识进行启蒙。长期以来,对于启蒙运动历史贡献的认知也是相当偏狭的,思想启蒙总是与政治的解放、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启蒙运动不同程度上沦为政治解放的奴婢,而忽视了启蒙思想对“生活的政治”的引领。
——摘编自项松林 李虹《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