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一中60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ACAA 6-10:CBDBC 11-15:BBDDB
16.(14分)
评分标准:
1、总述部分能指出统一是主流或者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2分
具体解释部分:根据材料秦汉、元朝、明清的统一要进行阐述,包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具体的制度及影响。总分6分,每个时期3分。
分裂割据时期至少写一个,总分3分,指出分裂割据不是主流或者分裂割据时期推动了民族融合,1分;分裂割据时期具体制度、影响,2分。
总结部分要强调统一是主流,满分3分。
示例:自秦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实现并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朝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部边疆,幅员辽阔,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文化认同,“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两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张骞通西域,形成“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陷于分裂局面,中央王朝更迭频繁,但边境各族与中原王朝之间,仍保持着牢固的政治、经济联系。各族人民在杂居的过程中,逐渐相互融合,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隋代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强盛的时期。唐政府打败东突厥安定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等。除吐蕃外,全部置于唐朝中央政府统治之下,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再一次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在与汉族王朝对峙中,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如何消除共同进步的障碍,结束各民族之间的分裂局面,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元朝的统一比隋唐时期又再向前推进了一步,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西藏地区也从此正式列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清朝前期,把中原与边疆联结到一起,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并使全国各民族和地区完全置于统一的、中央集权领导之下的强大的封建国家。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大一统的全国性王朝,也出现过地方割据的分裂政权。两者交替反复,贯串着整个历史时期。但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亲密团结,共同进步,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7.(12分)参考答案
(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订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4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2分)
(2)原因:适应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2分)
利弊: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
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4分)
18.(14分)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拓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扩张,促使全球的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并得到拓展,世界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西欧封建社会濒临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在世界市场不断的拓展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世界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他们向王权发出了挑战,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详解】
选取第三、四单元,提出论题:世界市场的拓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论述:根据所学,从全球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出现并得到拓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加速发展,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掀起了反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等,阐述第三、四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选取其他两个单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即可。)
19.(15分)示例1:
我赞成莫基尔的观点,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力度推动了西方的崛起,导致了中西方大分流。(观点明确得2分)
理由:西方: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推动了西方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
作为科学革命中心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众多技术发明,尤其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诸多方面,科学迅速向技术转化,再次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跃。(4分)
中国: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科举制度和重农抑商等)和传统观念的阻碍,轻视科学技术,不利于社会新生产力的发展。(4分)
总之,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改变了欧洲,更改变了世界,推动了欧洲崛起也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造成了“大分流”。(2分)
逻辑清晰准确得3分
示例2:我赞成艾伦的观点,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态度与政策是造成双方分流的因素之一。
示例3:我赞成伯格的观点,国民消费观的差异是造成双方分流的因素之一。
示例4: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大分流应该是双方社会发展状况导致的(结合双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状况综合分析)。莱芜区一中60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级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外,并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运,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 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
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 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
3. 史书记载东汉樊宏“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作器物,先种梓、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
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 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
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
4.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5.宋人宇文懋昭《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自为童时,……得燕人韩昉及中原儒士教之,遂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女真旧臣视其“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而熙宗则视女真旧臣是“无知夷狄。”据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A.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
C.极力保持民族特色 D.民族对立情绪较为严重
6.明代,“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间,向籍外江商贩接济。”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
A.农业种植生产技术逐渐衰退 B.赋税苛重影响农业发展
C.农业生产呈现专门化地域化 D.商业发展制约农业生产
7.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当前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
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
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8.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到:“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A.加速了三大改造进程 B.推动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有利于市场经济形成 D.是对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9.下表为1959年——1963年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人均播种面积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我国这一时期
年份 项目 总播种面积(万亩) 农村总人口(万人) 人均播种面积(亩)
1959年 213607 54836 3.90
1960年 225863 53134 4.25
1961年 214821 53152 4.04
1962年 210343 55636 3.78
1963年 210327 57526 3.66
——摘自《中国统计年鉴(1984)》
A.工业进步提升农业生产力 B.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
C.生产发展导致劳动力富余 D.农村已普及机械化生产
10.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1.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在谈到雅典政治时指出,一个贵族如果在民主政治的选举中失败了,他们能够更好地承受失败的结果,因为这一结果并不是来自贵族同伴的评判,而在寡头制下,这样的拒绝却是一种羞辱。修昔底德意在说明贵族
A.在寡头制下面临的政治压力逐渐增大 B.价值观念与民主政治兼容
C.参加政治选举的意愿减弱 D.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
12.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到平安时代中期以后成为统治阶级
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A.幕府政治的开始 B.庄园制的形成与发展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蒙古军入侵日本
13.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文化共同体长期存在,民众大多认同自己基督教徒的身份。但到1599年,英国埃塞克斯的大巴德菲尔德,大约200名教徒中,只有不到20人去天主教堂做礼拜。1617年,新温莎森林的居民去十次啤酒馆才有可能去一次天主教堂。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民众要求改革教会的强烈愿望 B.英国专制王权形成后国王打压教会势力
C.科学革命使民众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 D.英国宗教改革影响了信徒的宗教观念
14.随着货币地租的流行,从13世纪起,法国出现了纳赋永佃和定期租佃制:租种庄园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这说明
A.自由农民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 B.赋税征收中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C.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了庄园经济 D.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演变
15.英国1750年至1795年间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出口机器、机器模型和设计,也禁止技术工人外流。1825年,英国废除禁止出口机器的法令,允许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技术自由出口。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
A.议会改革促使法律调试性增强 B.技术革新提升机器制造能力
C.自由贸易政策推动机器出口 D.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
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4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过秦论中篇》
材料二 (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12分)20 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了10%,1933年提高到了 20% ,1934 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 年 772 百万千瓦 14.2 百万公吨 436 815吨 30 000 吨
1936 年 1724 百万千瓦 26.2 百万公吨 958 683吨 556 347 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说说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6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19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部分目录摘编。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单元,就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1世纪初,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一词,迅速引发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他们认为近代早期东西方基本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历史仿佛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图示如下: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比较
对于大分流的原因,西方学术界给出了各种解释:
观点派别 代表学者 具体解释
欧洲例外论 (美)兰德斯 特别的文化和信仰
(澳)琼斯 撞长征服的特殊政治能力
革命论 (美)莫基尔 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英)艾伦 应对全球化挑战
历史偶然性 (英)伯格 奢侈消费
(美)彭慕兰 煤炭储量与美洲的土地和市场
(美)帕塔萨拉蒂 重商主义
材料反映了多位学者对“大分流”的认识,请对这些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